英雄主义回归

2010-12-29 00:00:00博主
中华儿女 2010年24期


  博 主
  刘仰,字仰之。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87年中国首批文理双科双学位毕业。1991年到北京工作。曾经从事出版行业,现从事电视媒体行业,并涉及文化评论、影评,是中国内地著名的文化评论人。2008年出版《中国不高兴》,在全国掀起很大一股阅读热潮。
  
  姜文导演并主演的《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电影,从这个角度说,质量还不错。主题非常清晰,一个杀富济贫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但又不至于太复杂而让观众大费脑筋。
  姜文在影片中扮演的人物,原先是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队长,有一定的革命意识和现代观念。蔡锷死后,他在乱世中无奈成了土匪,人称张麻子。有一次打劫了一个买官后正在赴任途中的县长,张麻子决定自己去当这个县长。这个“土匪县长”在县城与黄四郎的地方恶势力展开斗争,借助群众力量,最终消灭了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为当地百姓扫除一害。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可以看出,姜文扮演的土匪头子张麻子具有一种正义感,而他最终靠智慧和勇气,在敌众我寡的局面下获得了胜利,也完成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塑造。如今我们说起英雄,往往容易往政治概念上靠。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英雄,每个时代的英雄,未必只是某一个特定政治概念的产物。
  在我看来,姜文从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就体现了他本人的英雄主义情结。然而,英雄主义的主题在近30年的中国电影中,日益被削弱和排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丑星、谐星成为中国电影最为风光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旧的价值观被放弃之后,新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树立,主流价值观的缺失造成英雄主义在荧幕上的消失。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怀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姜文未有施展的空间。因此,《让子弹飞》可以说是姜文英雄主义情结重新张扬的一部电影。它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电影英雄主义回归的先声?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电影虽然可以有多种主题,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或艺术,英雄主义都应该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即便美国好莱坞也是如此。英雄主义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它使得一个社会能够形成凝聚力。尽管我们可以对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展开批评和讨论,但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就会成为对立冲突的撕裂状态,或者成为一盘散沙。社会需要主流价值观,也就需要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体现主流价值观最好的载体之一。
  杀富济贫虽然是一个很老套的主题,但是,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伸张正义不管如何重复,总是能够受欢迎。尤其当人们在社会上经常遭遇不公正的时候,尤其当社会上的富人们常常被发现非法暴富掠夺的不干净尾巴时,伸张正义的英雄总是容易引起共鸣。我想,这是姜文《让子弹飞》能够被当前中国观众接受的主要社会基础。然而,我们对社会正义的要求,并不能靠荧幕英雄来实现。荧幕上的英雄只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要变得公正,还需要荧幕以外的真英雄。即便一个社会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主流价值观依然需要,英雄主义依然需要。
  我希望《让子弹飞》是中国社会英雄主义回归的一个转折点。我还希望,日后,这一英雄主义将不用局限在杀富济贫这个主题上,可以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乃至世界性主题。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以英雄主义的回归展现新的主流价值观。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