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敏芳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6)
浙江劳动力配置的结构分析
邬敏芳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劳动力配置规模持续扩大,配置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分析了浙江劳动力配置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的特点,建议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次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配置;结构分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配置是资源配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不仅关系到就业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结构的变化。本文以浙江为例,着重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力配置的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浙江劳动力配置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浙江从业人员总数达3486.53万人,与1978年的1794.96万人相比,增长了94%,年均增长2.2%。与此同时,浙江劳动力配置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劳动力配置的城乡结构,是反映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浙江城镇就业人员迅速增加。2008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486.53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员总数的42%,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浙江城镇就业人员的迅速增加,一是城镇失业人员得到了有效安置,二是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三是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在城镇就业。如表1所示,2008年浙江城镇新就业人数中,源自城镇失业人员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53%下降到19%;源自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则从2000年的13%剧增到58%,源自大学、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的比重也比200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城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来源,这一状况将会长期存在。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农业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非农产业转移,是结构变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就业结构的演进符合这一特征,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降低,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应上升。但由于多种缘由,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为缓慢,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比重仍然高居榜首。2008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654万人,占40%,分别高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1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我国劳动力的产业配置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
比较而言,浙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配置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浙江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导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配置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1年,全省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转变;2002年则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见表2)。第一产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自此以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8年,这一比重已降至19.22%,比全国低了20.78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劳动力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0∶27∶33)。换句话说,在浙江劳动力的产业配置中,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高于全国20.78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的转型。
?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劳动力在浙江非农产业中的配置,处于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8%、12%、9%、4%和4%(表3)。由此可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已成为浙江劳动力配置的三大行业,三者所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已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59%,为减轻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通道,显示了浙江就业结构的又一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就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示,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混合经济单位及私营个体经济单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数迅速增长。2008年,浙江城镇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1%,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9%(表4)。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在研究劳动力配置变化问题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是各种经济成分对产业选择的不同“偏好”。以浙江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为例,2008年,在浙江城镇私营经济中,劳动力配置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占62.6%;此后为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在城镇个体经济中,劳动力配置的行业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占51.3%;此后处于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住宿餐饮业(表5)。两者的区别,主要与各自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有关。此外,以上分析还表明,在当前,零售商业、居民服务业、餐饮业可能是城镇个体户此类社会群体选择的最佳就业领域,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应对此有所考虑。
?
限于资料,本文以人才资源数的地区分布来间接地分析浙江劳动力配置的地区结构。由于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各市的人才资源总量有着较大的差距,按其在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份额,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杭州市,其人才资源数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第二层次是宁波、温州两市,其人才资源数分别占全省的16%和13%;第三层次是绍兴、嘉兴、台州三市,其人才资源数占全省10%左右;第四层次是金华、湖州、丽水、衢州、舟山等五市,其人才资源数占全省2%—6%之间。人才资源数的地区分布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防止人才资源的短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
?
以上分析,着重对新世纪以来浙江劳动力配置的结构变化作了粗线条的勾划,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浙江劳动力配置的基本态势。
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会触动长期形成的城乡关系和现行体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此,必须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次,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从政府方面说,就是根据有关规划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劳动力的增量、存量和余量进行宏观管理,以达到总量的相对平衡和结构的相对合理。从市场方面看,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赋予企业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个体的择业自主权,进入市场双向选择,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10.3969/j.issn.1674-8905.2010.06.017
牛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