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2010-12-27 10:06王禹军
理论导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研究者观点

王禹军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王禹军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日益成熟。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仍存在一些分歧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民生是指关于民众的生存条件、生活状况、个人发展状况、权力行使和利益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政策与措施。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围绕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况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党的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兴起的重要开端。十七大召开之前,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论文很少,没有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专著。虽然有一些论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思想、民本思想、人民利益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对民生思想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相对分散,没有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同时,关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个别文章涉及到邓小平、江泽民的民生思想。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特别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断涌现,相关论文50多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问题,取得了一些共识,也存在一些分歧。另外,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也成为众多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内容之一,如2007年10月在河北西柏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柏坡纪念馆等单位主办的“追溯西柏坡历程贯彻十七大精神”学术研讨会,2008年7月在西宁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联合主办的第十五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都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的相关内容。

二、研究论及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研究者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探讨。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一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思想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二是来源于孙中山民生观的影响。[1]第二种观点认为:一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与超越;二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继承;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第三种观点认为:一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二是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三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3]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理论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充分吸取和发展;历史依据是对长期“左”倾错误的深刻反思;现实依据是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4]另一种观点认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形成,理论依据来自于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执政为民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影响民生的矛盾和问题。[5]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

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为人民服务思想;二是共同富裕思想;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四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思想。[6]第二种观点认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①人的生存和发展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发展民生的出发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民生的宗旨;③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和依靠力量;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思想的核心;⑤发展生产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发展民生的保障。[2]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稳定是维护民生的基本前提;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③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保障民生的价值诉求;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发展民生的终极目标。[3]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内容,有研究者认为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①强调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②提出关心民生在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③指出民生的改善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标准与改革开放的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①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要求,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性;②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问题,适时提出改善民生的重要思想;③在改善民生中要重视工作态度与讲求工作方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①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②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共建共享”的基础工程;③以制度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四、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施民生工程。[7]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科学发展观是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②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理想归宿;③民生“五有”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目标;④民生型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行为主体;⑤法制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5]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特点

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特点,研究者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特色有三方面:一是融历史性与现实性于一体;二是融继承性与创新性于一体;三是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6]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重要特点:一是把民生问题同人心向背、社会稳定相联系,具有政治性;二是把民生问题同时代发展、社会矛盾变化相联系,具有发展性;三是把民生问题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系,具有人民性。[3]第三种观点认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历程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①改善民生的支点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②改善民生的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③改善民生的视野从国内延伸至国际。[8]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实践中,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从发表的文章来看,涉及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虽然在观点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可观的。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观。[1]第二种观点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解放民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发展民生;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提升民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构建和谐民生。[9]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在理念上经历了由精神型、发展型、普惠型到和谐型的演进;在政策导向上经历了平均主义、突出效率、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到更加关注公平的演进;在路径上经历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以党建促社建到科学发展的演进。[8]第四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主要包括:一是翻身做主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举措;二是小康理念与改革开放举措;三是全面小康理念与“四位一体”发展举措;四是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发展举措。[10]此外,有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程,经历了生存型民生、发展型民生、和谐型民生发展之路。[4]

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丰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深化。[11]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从理论形态到具体实践逐步迈向科学和理性,即毛泽东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发,阐明了民生思想的核心;邓小平从实现共同富裕出发,指明了民生思想的目标;江泽民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发展了民生思想的理念;胡锦涛则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进一步深化了民生思想的要求。[12]此外,有的研究者对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民生思想在价值取向、思想精髓、制度选择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民生实践指导理念、民生目标设计、解决民生问题根本手段和途径以及民生实践成效等层面又具有差异性。[13]

(五)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意义

从目前发表的文章看,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较少,仅有个别论文从两个层面上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意义,认为:在理论意义上,一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三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现实意义上,一是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人本学说,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三是有效地避免了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各种误区;四是有利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中国社会发展;五是有利于深化改革。[2]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细致的,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在的分歧及尚未涉及的问题

从发表的文章看,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一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对于是否来自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却观点不完全一致;二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研究者的观点存在较大出入,有的研究者从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角度进行了概括,有的研究者从发展民生的出发点、宗旨、主体、核心、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有的研究者从民生的前提、路径、诉求、目标进行了归纳;三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特点,有的研究者侧重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的研究者侧重民生理论的发展、民生重点的转移、民生视野的延伸。此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或力度不够:一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研究力度不够,没有涉及到近代中国民生凋敝的历史依据;二是民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性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解决民生问题与时代要求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随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而不同,民生思想与时俱进,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挖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三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世界上其他无产阶级政党民生思想之间的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二)纵向与横向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侧重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改善民生的内容、措施、历程、经验等的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生思想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的完整系列。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侧重于党的民生理论研究,民生实践内容研究力度不够,民生实践成效涉及较少。对于中共领导人民生思想的研究极不平衡,以对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除了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的民生思想有少量研究之外,对其他中共党史人物的民生思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有的研究者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民生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由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力度不够,造成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的此起彼伏,无法完整展现党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追求与艰辛努力,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与视野。

(三)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都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性研究现象,造成观点、选题、引文等方面的趋同与重复。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到党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具体措施等,而且也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学科研究,加强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拓宽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与不足,但随着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必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取得更多新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当代中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1]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5).

[2]冯召刚.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EB/O L].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8-05-24.

[3]陈兰芝.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4]庞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1).

[5]周玉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刍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5).

[6]康琼.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J].云梦学刊,2008,(2).

[7]李湘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8]高汝伟.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J].求索,2009,(11).

[9]何业泉.论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着力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孙艺兵,孙志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1]杨玲.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12]邬旭东,施光跃.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13]江洪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黎峰]

D 26

A

1002-7408(2010)11-0090-03

王禹军(1973-),男,山东临沂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研究者观点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观点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