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0-12-27 10:06邓晓春
理论导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活动能力

邓晓春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710018)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邓晓春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71001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互为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取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世界交往,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深刻领悟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创设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既恒久又常新的人类主题。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认为人在理性指导下,身心应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本主义旗帜,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深思。以往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讨,由于阶级的局限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未能从根本上对此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一个历史过程。认为其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现实,人们所向往的目标是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个目标是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实现的,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发展进步,对人来说都具有发展、解放的意义,通过对每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特定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向最高理想目标的靠近。“人的依赖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2]123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本质特性相关,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的本质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内涵:

1.每个人的平等发展。自由平等是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人人地位平等,有尊严地生活是人们内心的期许,在旧式分工的条件下,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导致人们的畸形发展、不平等发展。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社会给予和保障的。人通过社会实践与他人发生各种联系,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而旧式分工“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任何发展的可能性。”[4]每个人只有平等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当社会给予人相应的认可和评价时,人才能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平等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2.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自觉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对人类社会的改造以及对人自身的改造活动。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创造能力与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它直接体现在人的各项具体活动之中,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根源,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人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充足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才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是否有所或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不足。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人掌握真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全面性是个人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全面性带来的必然结果。

3.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己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力量,它集中体现了人的综合素质。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发展的动力,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变着身边的环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人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切实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要发展自己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法律修养,发展智力与体力、潜在能力与现实能力、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开拓与创新能力、劳动的能力、审美的能力等,同时也包含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不受任何限制。人与社会密切联系,人的各种需要通过人的能力的发挥,在社会上得以实现。恩格斯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4.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展开,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实际占有和控制。人们摆脱了个体、分工、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形成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联系,通过交往的发展,个人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人。只有这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使个体的眼界和胸襟变得更加开阔,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全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废除私有制,消除旧式分工,个人才能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实际占有和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社会关系的真正丰富。当个人逐渐摆脱对他人和共同体的依附,就成为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5.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指包括个人倾向性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内的独特性,它由兴趣、理想、信仰、气质、性格、能力、道德风貌、社会形象等内容组成,个性是个人较为稳定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统一。它的发展指个人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个性的自由发挥,精神生活的丰富展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主体性状况不断提高,达到了自主性,实现了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内涵。个人独特性的增加与丰富,每个人都保持着独特的能力体系,使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社会成为各具个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人是目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富裕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自产生之日起,就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使命,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各项事业,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它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只能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服从于人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发展被扭曲,物质和财富是目的,人成为手段,发展生产的手段成为剥削工人的手段,人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只能畸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人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服从于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全面克服人的异化,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2.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互为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人际关系和睦的社会,一个治安良好和团结稳定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共处于社会发展与建设的实践当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价值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实现,人的发展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和谐社会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人是社会的主体,提高人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将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作为评价发展效果的最终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各个方面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需求。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是人在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出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各种天赋、潜能和能力的发挥具有统一性,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活动及能力的发展。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又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所需的自由时间,从而使人们有条件发展自己的能力,扩大交往,获得多种社会关系,从根本上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2]368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统一的,人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又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消除产生奴役和异化的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化和自由度不断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在私有制条件下,旧式分工使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被划分在一定的范围之中,固定于某种劳动形态,每个人只能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个方面,偏废其他方面。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的状态,使人被固定在某一活动范围中,长此以往,经常使用的某一部分或某一能力得到发展,其他方面停滞不前,甚至退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私有制使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工人因无法占有生产资料,基于生存需要被迫出卖劳动力,被迫失去全面发展的机会,生产劳动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因此,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彻底消灭旧式分工,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使人们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爱好自由地选择职业,形成自己全面丰富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又包括社会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教育能使人获得知识、素质和能力,使人掌握劳动技能。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都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创造性,增强人的实践能力。通过教育还能提高人的道德认知,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实现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也应不断接受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愚昧走向文明,落后走向先进,每一代人必需继承和发展着前人留下的优秀成果,教育能够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领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一国范围之中,在世界范围之中,不断开阔视野,创造交往和发展的实践机会,利用世界的成果克服自己的局限,这样才能从更宽广的范围内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工业革命的实现以及世界市场的开辟,使世界历史开始形成,不同民族、地域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地域性的界限,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扩大交往与合作,克服自身的局限,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每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5]

第五,解放思想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对人的全面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邓小平曾经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6]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突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障碍,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我们提倡解放思想,目的就是彻底打破人的精神枷锁,解放人、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具有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使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95:1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82:5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8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3.

[责任编辑:闫生金]

C 912

A

1002-7408(2010)11-0088-03

邓晓春(1970-),女,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生产力活动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