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怡
(1.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 湖南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 湖南 湘潭 411201)
Y=A·Lα·Kβ
(1)
式中:Y——产量;
L——劳动力投入量;
K——资本投入量;
α,β——劳动力和资本弹性系数。
如果在式(1)中纳入时间因素,则C-D生产函数称为广义C-D生产函数
Y=A·emt·Lα·Kβ
(2)
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
m——综合技术进步参数;
t——时间。
实际上,引入时间因素后,将经济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进步等因素全归于时间系数m,因此emt称为综合技术进步因素,m称为综合技术进步参数(系数)。当α+β=1时,就可以把技术因素完全分离出来,即所谓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刘全洲、王莹,1999)[8]。对式(2)求对数,再求全微分得
(3)
对式(3)离散化,令dt=1,则
(4)
式(4)即著名的Solow增长模型。如果用EA,EL,EK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增长率对总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则
(5)
在式(5)中,可根据历年总产出量、劳动力人数和资本投入量,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求出α和β,这样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即可求得。由于EA+EL+EK=1,从而可得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为
EA=1-(EL+EK)
(6)
为了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考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计算该时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指标,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7)
(8)
式中:ΔYn,ΔLn,ΔKn——报告期对基期总产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额;
ΔY0,ΔL0,ΔK0——基期的产出额、劳动力人数和资本总额[8]。
根据上面的模型,运用我国1979—200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先用C-D生产函数计算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α与β,然后利用式(4)计算技术进步率,最后利用式(5)计算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各自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在实际测算中,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总产出水平Y,以全社会从业人数来反映劳动力投入量L,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反映资本投入量K(见表1)。
根据C-D生产函数,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参数,并根据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可以计算出α和β。用Eviews 3.0软件处理后,可得Y=0.004 6·L0.38·K0.62。经过整理计算,可以得到我国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率及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可以对历年的技术进步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作历史回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不大,基本在0.01上下徘徊,但其中出现了3次大的下降(出现负增长),即1981—1982年、1985—1986年、1990—1993年。据此,可以以1993年为分水岭,把1980—2003年分为两个经济发展阶段。在1980—1993年的第一阶段,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很低,且有6年为负数,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拉动。在1994—2003年的第二阶段,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开始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因此,我国1979—2003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来拉动的,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表2中的数据也表明,在我国1979—2003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与资本的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突出,大部分年份都达到60%以上;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90年代的前4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一格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缺乏、技术短缺,导致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来维持。
表1 1979—2003年我国总产出水平、劳动力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新华在线数据特供”网站(http://data.xinhuaonline.com/xhol.asp)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表2 1980—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率及各生产要素贡献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新华在线数据特供”网站(http://data.xinhuaonline.com/xhol.asp)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图1 1980—2003年我国技术进步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由上述数据计算可知,1979—2003年我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8.97%,平均技术进步率为2.69%,由此可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为30.01%。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1956年,Solow用余值法计算出美国经济增长中有80%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日本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已超过60%,德国也在2/3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显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不足他们的一半。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也处于劣势,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5%[9]。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速度日益加快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继续深化宏微观体制改革以外,关键在于加速国内技术进步的步伐,特别是要增强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1996年以来,我国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减弱也已表明,我国已由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阶段,转向主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新阶段。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充分反映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要在未来十几年内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全社会就必须对技术进步给予高度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朱勇.新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荣,杨晓明.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7(2):42-45.
[3]李武威,张志宏.河南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69-72.
[4]李靖,张贵.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94-195.
[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经济研究,2005(6):51-60.
[6]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65-94.
[7]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8]刘全洲,王莹.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9(4):37-42.
[9]夏杰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其财税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2(1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