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玲
当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的“应用网络时代”,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等互动平台,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发表观点和建议,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即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网民日益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促进了公共利益的顺畅表达和公共权力的合法运行,并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公民政治参与这一角度分析网络舆论的主体、特征和作用,探讨如何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现代化进程向纵深发展,我国公民自由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与能量大大增加。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崇尚自由和民主。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其公开、便捷和互动的特点更强化了网民的这种自主性。由于互联网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有效沟通平台,因而网络参与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并且自主、主动性地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所关心、喜爱的场域投入对话和沟通,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而不论社会背景、阶级或理念观点的差异,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主体意识的增强使网民感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种自主性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网民的关注点更加宽泛和自由。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加上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网民的关注点必然更加宽泛和自由。首先,大多数网民上网所关注的是国内外大事,这些信息往往与国家发展相关联。比如,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数百万网民通过新华网“总理,请听我说”、“我参与我期盼——2009年全国两会大型调查”等互动栏目参政议政,用跟帖、留言和投票的形式“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六大期盼”,其中反腐倡廉居首。其次,网民更关注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比如,2009年网民关心的八大问题就包括房子、物价、工资、食品安全、就业、看病、养老、交通这些与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再次,网民的关注点还受自身习惯和偏好的影响,涉及领域广泛,诸如旅游、汽车、房产、投资、文学、游戏、饮食等等。
(三)网民与现实舆论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群体是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网民的意见不完全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意见。虽然网民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有诸多不同,但不可否认,网民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群体有许多相同特征,与社会群体成员具有身份的多重性和交叉性,他们在扮演网民这一角色的同时又都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舆论往往与现实社会的意见表达相同,或者是现实社会意见表达的延伸。因此,虽然说了解网络舆论并不等于把握了整个社会舆情,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民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民的政治诉求。而且互联网具有高粘性,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并且其向非网民的强大传播功能在推动网民规模扩张的同时,对非网民的舆论影响也在增强。另外,在网络舆论中,虽然网民群体的非理性、情绪化和“群体极化”的倾向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经常关注网民意见,应该看到其中有很多是客观的表达和建议,可以说网民在参与决策过程中是逐渐趋于理性的。
在培育民主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方面,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民在网上同享平等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使网络舆论在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一)网络的平等性使民主参与成为可能。自由而充分的民意表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在传统的传播媒体使用的条件下,很难做到让每个公民都参政、议政,只能靠推选人民代表商议国事、讨论政治问题。网络的出现使社会公众能够有机会发表意见,网络互动式的环境也极大地强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它给每一个网民提供了更为开放的释放自我的空间,是真正意见的“自由市场”。
(二)网络的匿名性使民主参与更加畅通。网络的匿名性给网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内向、不经常表达自己意见的人也能够在网上更为积极、主动、热烈地与他人交流讨论。网络民意的汇聚越来越迅捷,越来越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特别是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因此,网络言论的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愿望。网络把民意和民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意的有效表达体现出民主,而民主的提升必将有利于民意的畅通表达。
(三)网络的开放性使民主参与更为透明。网络的开放性使民主政治信息在广泛传播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政府既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也可以通过网络向群众发布有关政府决策相关信息,为政府与民众沟通提供平台。网络传播无疑使政府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及时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就政府的决策提出意见,从而成为政治生活的影响力量。
新兴的网络舆论充满生机和活力,正面积极的舆论调节了社会人际关系,疏导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保障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舆论使公众获得了平等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每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互联网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信息传递给最广泛的受众,使公民获得相应的知情权。除个人隐私、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以外,包括监督、检察等以往讳莫如深的内情,都可在政府网站上以更易理解的语言详尽无遗地披露。公民知情权的两个基本功能表现在:一是保障政治民主、防止行政腐败,强化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二是畅通社会舆论渠道、保障社会良性运转,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而这两个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公民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目前,从中央部委到县级政府均建有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更体现了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诚意。中国政府网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民众与政府开始真正进入互联网上“面对面”的时代,有可能引发一场政府职能转变的革命性变化。
(二)网络舆论促进了公共利益的顺畅表达。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公民民意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为民意的释放找到了一个出口,成为社会的“安全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由此导致民情民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利益诉求如果被压制或者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崭新而便捷的路径和平台。比如“重庆钉子户事件”,就是在土地动拆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表现,涉及到被拆迁者的实际利益;而“杭州七十码事件”,表现为仇富心态在网上的放大和蔓延,并不是没有其深层利益原因的。在传统媒体民意表达不畅的情况下,中国网络空间的民意表达作用尤其突出。
(三)网络舆论强化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实现了现代网络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网络监督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网络监督产生的舆论压力更大。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手中都握有一把反腐的“利剑”。浙江东阳市审计局局长韦俊图因公款按摩桑拿、南京江宁抽天价烟戴名贵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都充分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网络监督和举报信息可以最快速度传递、反馈、互动。对相关部门处理这类事件在时间、质量上的要求也就更高。如果反应不及时或处理不好,其负面效应便会在网络上放大,给工作带来被动。这在无形之中又进一步给政府部门造成应对这类事情的压力、动力和能力。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公共利益顺畅表达和监督公共权力合法运行的同时,也存在虚假言论误导整个舆论走向、情绪型的潜在舆论、网络话语权被垄断的隐患。消除其负面影响,准确把握舆情动态,除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还应从网络机构、政府和网民三个方面入手,营造宽松、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
(一)掌握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首先,加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谁先发布信息,谁发布的信息更可靠、更具权威性,谁就会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引导舆论走向。因此,根据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的态势,要加强新闻网站的建设,用党和政府的声音占领互联网这一新的思想舆论阵地。在过去几年里,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在线、中国经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已成为网上新闻宣传的主导力量。当然新闻网站还需要借助手机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来增强新闻舆论的实时性、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有效地体现新闻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其次,确立在信息传播空间中的 “话语权”。这里的话语权应体现在符合网络空间实时互动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引导公共话题和网上舆论并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可三个方面。在加强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时,就要重新定位“把关人”的社会角色。通过设置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网站论坛的管理者等及时把握网上整体舆情动态。充分发挥网络 “意见领袖”的作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时,网民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答疑解惑。因此,要有意识地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热情高的“意见领袖”队伍,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二)网络沟通制度化,提高政府公信力。为了实现网络沟通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需要使这一沟通形式制度化。一是“官民”在线沟通常态化。我国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基层干部都有过上网并与网民接触的经历,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主动借助网络以多种交流形式与网民交流,征询民意、汇聚民智。然而,也存在一些地方领导“政治做秀”现象,只有建立“官民”在线沟通常态机制,才能防止产生政府形象工程。上海市杨浦区的做法值得借鉴。杨浦区政府坚持推行“区长在线”制度,要求相关负责人每月定期与居民在网上进行至少2小时的在线交流,并且对网民提出的建议评选“金建议奖”和“优秀建议奖”。二是网络问政深入化,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从网络舆论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网络舆论更多是一种话语表达,要实现网络与现实利民政策的对接,需要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创新网络沟通的形式。目前,各地方政府也是积极应对,“网上信访”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等相继出台。建立网络监督平台,揭露查处腐败,让网络舆论与现实监督机制形成合力。要真正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得从网上网下两方面统筹考虑,定期召开网友见面会,实现“网上民主”到“网下民主”的转换,调动网民积极性。
(三)发挥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公民政治意识。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网络舆论衍生于网络文化,已是不容置疑的现实。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讲话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通过培育优秀的网络文化去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不断提高网民自身的素质和参政意识刻不容缓。培育优秀的网络文化,首先,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转化成喜闻乐见的网络文本,并运用各种形式将文化的元素渗透到诸如动漫游戏、网络广告、网络教育、网络旅游等产业中去;其次,要大力发展中文网站,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及国际舆论中的竞争力;最后,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因此提高公民信息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是远离不良信息、构建和谐网络环境的前提。提高信息素质,做网络的理性使用者是对当前我国公民的一项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