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眼中的《世纪》

2010-12-26 16:31本刊编辑部
世纪 2010年5期
关键词:贵刊刊物世纪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编辑部不断收到读者来函,如常国武、瞿振兴、沈艺、姜绍文、夏从本、廖宇阳、叶光彩、王人丽、宇宏、贾晓明、朱志华,或谈读后感,或提建议、或为文章指出差错,或提供一些可采写的线索等。对此,我们衷心感谢本刊的“铁杆”读者们:你们热心关注我们的点滴成长,通过来信来电及发E m a i l的方式或鼓励,或褒奖,或表达更高的期待……因为你们的支持,使我们不甘平庸并勇往直前,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发行量有所增加,刊登的文章转载数也日益提高。我们将进一步调整办刊思路,实施改版,加大刊物“含金量”,凸显特色。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给予我们支持、帮助。

今天我们摘编部分读者的来信。历史是一条长河,有许多惊涛骇浪;历史是一面明镜,了解历史是为了借鉴学习,更好地实现今日之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肩,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为打造精品期刊作出共同努力。

贵刊声誉日隆,在文化、教育、新闻界,尤在中老年读者层面中口碑自在人心,谨致贺忱!前年我曾致信贵刊开设“论坛”栏目,承蒙社领导重视,终于增设“世纪论坛”,果得好评,足见贵刊重视读者建议。今再提一小建议:在目录页面中的照片下方,标上中文页码,以便读者从照片传递的信息中索阅正文。因为照片不附上正文页码,常使读者在寻找正文时,多费神思,乃至找错文章。附上《检察风云》杂志目录版页参考。当否,谨供参考。

顺此附呈拙稿《分明非梦亦非烟》,请审阅删削。以前曾在贵刊编辑指导下,发表过采访著名京剧演员李玉茹及前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的两篇文章,编辑润改剪裁得当,文字功夫了得,令人敬佩、嘉许。诚致谢意,谨祝《世纪》越办越好。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卞权

虽然我是个新读者,却和《世纪》一见如故;虽然它有很多文稿讲述的是“故事”(旧事),却映照出明天的影子。编辑所组文稿无论记叙或评论,读来朴实利落,钩沉自如,无意间增加了我的历史知识,它没有老学究的陈腐架子,只有对时间逝去、真理永远值得追寻的回味。

我个人觉得刊物办得内容丰富,老少咸宜,全家爱读。只是双月一期,对于喜欢它的读者来说,中间让人等得有些久了。不过也许正是这种安排,确保了编印的质量,增添了它的吸引力。祝愿《世纪》拥有更多的读者!

上海市科技党委办公室朱翯

我由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文史馆工作的原因,使我较早认识《世纪》这本集近现代历史、文化、时代、人物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文史类刊物,并成为它的一名读者。从《世纪》杂志栏目设立来看,归类清楚,有口述、故人旧事等多个栏目,内容以重视史实、贴近生活、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为主,文章呈现平和敦厚的文风,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世纪》杂志出版目前已经超过百期,可说是越办越好,深受广大中老年文化人的喜爱。愿《世纪》在新的起点上,坚持行业的统战特性、坚持栏目厚重的历史特点、坚持“三亲”的办刊特色。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牛永宪

我是贵刊十多年的老读者,贵刊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近年来,贵刊越办越好,每期都有许多精彩的文章,如今年所刊的《我所知道的八三四一部队》、《新中国上海文坛若干风波》、《杨刚自杀之谜》、《“延安一怪”冼星海》等等,均发人所未发,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社会意义。希望贵刊能在此基础上,更解放思想,开拓题材(如反右和文革的题材就大有开拓的余地),抢救史料,组织和发表更多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好文章,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记载。

南通市社科联研究员钦鸿

我爱读文史类出版物,它能帮助我从中了解历史,熟悉社会,尤其对《世纪》杂志更是情有独钟,一旦捧读便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全册。究其所以,一者,《世纪》所刊出的文章,内容大都系作者亲历亲见,而且多是独家首发的原创之作,阅读起来有一种新鲜可人之感。在各地报刊一稿多投现象随处可见的时下,《世纪》编辑部出于对读者负责的责任心,严格把住首发、原创这道关,确属难能可贵。再者,《世纪》刊载的文章,篇幅长者,言之凿凿,事理明晰,既授人以历史知识,又给人以思想启迪。“笔记掌故”专栏,也是佳作多多,篇幅虽短,由于内容翔实可信,读来同样赏心悦目。美文不以长短作为评论标准,某些写人忆事的文章小巧玲珑,成为以小见大的历史佐证。愿《世纪》的“笔记掌故”有更多短小美文面世。

顺便提一句建议:刊发史料文章,不一定局限在上海地域。记述发生在上海以外的人和事的文章,似乎也可以在《世纪》杂志选登。

猜你喜欢
贵刊刊物世纪
世纪赞歌
刊物贺词
《中国外汇》数字刊物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系列刊物介绍
My School Life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世纪中国梦
来信
还原历史是贵刊吸引我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