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正是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的就业能力缺口,由此产生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两难”现象。①我国政府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出台。该意见稿指出,目前我国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②在国家重视就业能力的大框架下,高校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个人获得最初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③也有学者称之为“就业力”、“可雇佣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获得长期职业发展的能力。为了研究就业能力的构成,西方很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一些就业能力模型。英国学者奈特和约克 (Knight&Yorke)(2004)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USEM就业能力模型④(图1)比较有代表性。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包含四个组成要素: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学科理解力是指对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理解;技能包括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也包括对技能的实践;自我效能感是对自我的看法和个人特质,主要表现是有自信心,即有效调动学科理解力、技能来达成目标的能力;元认知是人们在行动中和行动后对自我的反思,是对自我 “认知的认知”,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学习”的一种自我管理能力。
图1 奈特和约克的USEM就业能力模型
USEM就业能力模型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USEM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包括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通过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开发来实现,包括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职业发展教育以及个人的自我规划管理等各个方面。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即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集合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力量,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全面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
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些年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加强,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目标的理解有偏差
目前,我国就业指导服务目标强调现实的“就业安置”而忽视个人发展指导。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受到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被教育部作为评价高校的核心指标,与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直接挂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过分强调就业服务功能,即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同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安置,如搜集岗位信息、召开大型就业双选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办理就业报到证等。而就业指导功能,即帮助大学生提升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力的功能并不为人们所看重。
(二)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责任主体的理解有偏差
目前,我国高校强调由专门机构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忽视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渗透。为了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就业安置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在实际工作当中,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开展求职择业辅导,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深究起来,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属于结构性困难,也就是说,由于高校在办学目标、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力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产生就业能力缺口,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由此产生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说明高校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有待加强。
就业指导服务的全方位体现在多个方面,如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理念要清晰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切实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要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与就业相关联的工作体验等。对大学生开展课程教学的系和教师来说,确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的方式,专业教师要学会将提升就业能力渗透融入到每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课程学习与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直接联系。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方式有待深入和改进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不高,在就业指导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许多要加以完善和改善的地方。高校对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集中在求职择业指导,如分析就业形势、收集提供用人单位岗位信息、传授写简历和面试求职技巧等,而对提供实习机会、职业规划咨询、个人职业选择等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内容提供较少。
第一,学校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和实用的知识技能不够。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大多限于招聘合作,在实习和实践方面的合作少,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工作体验的机会不多,用人单位也较少参加课程项目,学生鲜有机会获得工作体验,进而也无法将课程所学和工作体验有效地整合到一起。由于和用人单位的合作有限,没有进行有效的用人单位能力技能需求分析,学校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就业能力模型和评价标准,在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与就业能力培养进行有意识的融合,导致学生学非所用。
第二,学校提供的劳动力需求信息有效性差。劳动力市场信息是指导集体和个人投资、发展个人的就业能力,以及建立一支有竞争力和灵活的劳动力队伍的重要资源 (国际劳工局,2002)。目前我国高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仅限于单位的招聘需求信息、各地大型交流会信息等,从发展个人就业能力角度来看,这些信息无法为学生求职择业和个人就业能力发展提供足够参考。在学校层面,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可以包括:某个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分布在什么类型的单位,从事何种职业和岗位,这些职业和岗位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对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是什么,薪资待遇怎样,就业流向分布在哪些地域,随着毕业时间的增长往届毕业生获得职位提升的发展规律怎样,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怎样,学生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这些信息对于学生进行求职择业甚至进行个人发展规划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学校并未有意识地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第三,就业指导服务的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服务形式主要是必修课和讲座,课程以就业指导课居多,将职业规划课和创业教育课列入课程教学的高校非常少,更为细化的就业能力提升的课程项目则是凤毛麟角,更谈不上覆盖各个年级的个性化咨询和辅导。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开课或开讲座的对象主要是临近毕业的学生。
(一)“有业且乐业”的基本理念
借用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秉承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中的两个词,建立高校的大学生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使大学生“有业且乐业”。也就是说,高校要以大学生为本,开发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短期是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机会,长期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从而得到发展、赢得自尊和获得快乐。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作为基石
要建设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就业能力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组成部分,标准是什么,具体如何测量。这个问题有能力构成、标准和评价体系三方面内容,这里统称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能力模型,并在各级教育机构中大力推行。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就业能力的国家框架,但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实际,通过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建立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参考。
(三)以“全面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基本框架
结合USEM就业能力模型,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实习实践机会、个人发展规划和就业安置服务。(1)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课程学习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理解力,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核心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形式:就业能力融入全部课程、核心课程或单项能力开发项目/模块。(2)职业发展教育。主要内容:培养自我提升技能,培养职业规划管理能力,掌握简历面试等求职技能,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具体职业知识,了解当前就业市场形势,了解该职业发展趋势;主要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团体职业辅导和个体咨询。(3)实习实践。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真实工作体验,学会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工作所用,学会与上级、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主要形式:教学计划内的实习、教学计划外的实习、第二课堂学生活动。(4)个人发展规划。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成就,对自己个人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做出规划,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提升自信心和情商;主要形式: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个人发展规划档案。(5)就业安置服务。主要内容:收集发布岗位信息,组织招聘活动,推荐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主要形式:各类招聘活动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岗位信息发布。
从横向看,各部分相对独立,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纵向看,各部分贯穿于大学各个学年。横纵向的设计分别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特点。在这个框架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责任主体是全员参与式的,其中有三个最主要部门,包括专设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教学系和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各部门共同参与,各有侧重,形成合力。就业指导服务覆盖了从一年级到毕业班的全部学生,大学生在各年级都能接受到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注:
①曹永刚.改革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能[J].人力资源,2009(5):6-11.
②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zqyjg.htm,2010-03-01.
③刘丽玲.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可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9-3-31(B03).
④Mantz Yorke,Peter T Knigh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J].York:High Education Academy,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