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波,邹松梅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8)
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若干问题的探讨
蒋 波,邹松梅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8)
从地质遗迹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出发,以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总结了地质公园规划修编的工作流程,对公园范围的界定、景区园区划分、功能区布局、科普解说系统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相应的调整,对西山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指导依据,对其他地区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地质遗迹保护;江苏苏州
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9届全体会议批准的“计划和预标案”中提出的新名词。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创建地质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开发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建立了 138个国家地质公园 (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其中20处已成为 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Global Network ofNational Geoparks)成员,为全球地质遗产保护作出了杰出贡献。
地质公园的规划作为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普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是指导地质公园发展、保护和建设的纲领。
但是,由于规划经验不足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公园规划面积过大,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冲突等。这些系列问题引起了国家地质公园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于 2008年 11月下发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要求各公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的修编,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全国首个通过总体规划修编的国家地质公园,笔者参加了规划修编的全过程。以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为例,在遵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对地质公园范围的界定、规划原则、景区园区划分、功能区布局、科普解说系统规划等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地质公园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关系,以供参考。
①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地质遗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被破坏,任何办法都不能补救和挽回,必须保护地质遗迹及其他资源的完整性,确保地质遗迹以及相关的各类自然、人文景观不受破坏,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地质灾害,并进一步优化公园总体布局与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等。
②突出公园特色原则。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地质构造运动、水动力作用、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为辅,以构造与地层古生物遗迹、岩溶地貌、湖蚀地貌为特色。集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根据公园特色,规划的修编过程中突出公园特色,深度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科普价值,积极开展地球科学科普、科考旅游,强化公园的启智功能,建设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展现地质公园的新形象。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地质公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前提,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长远发展留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④协调统一原则。充分利用地质公园内各类资源,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制定一个能指导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使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文化文艺活动等合理地结合,并协调地质公园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影响,努力创建一个景观奇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国家地质公园。
规划修编吸收借鉴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制定了合理的规划技术与方法,分为 6个步骤 (图 1)。从图 1中可以看到:总体规划围绕“地质遗迹保护与科普生态旅游”这一中心出发,包括地质遗迹进行调查与评价、公园的性质和主题特色定位、地质遗迹 (景观)保护规划、功能区规划、辅助配套设施规划和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措施。
图1 地质公园规划修编路线图
总体规划的修编内容应突出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自身的地学特色,以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为例,对规划中范围的界定、规划原则、功能布局与管理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地质公园的边界、范围和面积是决定地质公园“是什么”的重要因素,也是规划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公园范围和面积的确定要以有效保护公园内地质遗迹为根本出发点,以地质遗迹完整性为前提、综合考虑公园现有各类风景区组成、管理能力和区域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与矿产、水利、农牧业以及当地居民区的冲突。
根据上述要求,公园规划面积由原来的 200km2调整缩小至 39.8km2,主要地质遗迹面积占公园面积达 10%,涉及人口由原来的 3万减少至 0.36万人,占用农田面积约 0.979km2,公园边界与现有风景名胜区边界基本一致。这种分布结构为地质公园的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和统一协调管理提供了现实依据,长远来看,为促进地质遗迹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公园的功能区应遵循全局性、可持续发展、突出主要地质景观等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在规划的步骤上,先划分园区后安排功能区,正确处理好公园和园区的功能互补关系,特别需要重视地质科普教育区的规划。
此次修编中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生物化石资源、生态人文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园区的分区和功能区的布局。首先根据行政区划分方法确定公园两大园区的基本格局,其次根据地貌、地物的空间展布,已有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划分各景区,此外从有利游客和方便管理的角度设置相应的功能区,最终形成西山岛园区和三山岛园区 2个园区,进一步划分为缥缈峰景区、金铎山景区、后埠景区、林屋山景区、石公山景区和三山岛景区 6个景区 (图 2),设门区、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游览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特殊景观 (人文或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原有居民点保留区等 8大功能区的空间结构布局 (表 1)。
根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分布和价值不同,规划将地质遗迹划分三类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 (表 2)。规划要点:特级保护区采取围挡措施,将地质遗迹整个保护,禁止外人进入,不得破坏地质遗迹,50m范围内严禁修建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有组织地进行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及适当的旅游活动等;二级保护区可以组织开展各项旅游活动,安排少量的旅游设施,限制与科考游览无关的建设项目等。
图2 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表1 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空间结构分布表
表2 保护区划分及保护级别一览表
地学科普教育是地质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区别与其他风景旅游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科普解说系统是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主要承担了教育、识别和导游等功能,是科普教育的主要载体。科普解说系统规划遵循方便性、系统完整性、科学性、通俗性和美观性等五大原则,构建包括公园导游解说、地质博物馆解说、地质遗迹解说和地质科普实践系统等 4个方面组成的框架系统 (图 3)。
图3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框架图
①导游解说服务是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修编中,着重强调加强导游地学科普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求 50%以上的导游具有地学背景知识,同时邀请地质专家对现有导游进行不定期专业培训。在公园入口处、缥缈峰景区和三山岛园区 3处设置游览路径全景图和游览路径组合图,方便游客对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有一个总体了解。
②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公园发展水平,规划新修 2 000m2博物馆 1处,着重介绍地质地貌的成因、地质遗迹特色等内容,发挥地学科普教育功能。
③补充解说牌示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规划在后埠、黄犊山和马石山等地增加设立中英文对照的地质遗迹说明牌,让更多的人科学地了解地质遗迹,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3.5.1 与城镇规划相协调 目前,我国属于无人居住的地质公园极少,通常在公园范围内存在大量的居民地和城镇居民点。因此,在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原有城镇规划,使得公园规划与其协调一致。具体做法如下。
①规划确定地质公园范围时,充分考虑园区内金庭镇总体发展规划,将镇区、规划发展区和大部分人口居住区排除在地质公园范围之外,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园区居民数量,缓减和避免了城镇发展、居民生产生活与地质遗迹保护的矛盾。
②针对不得已而将村落划入地质公园范围时,主要采用 2个处理办法,一是建议调整村镇规划,合并小的村落,这样有利于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针对划定明确的村落范围,限制村落用地范围,明确保护目的。
3.5.2 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切规划的基础,同时也是地质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进行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时,应突出重点,三个保护,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其有利于地质公园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规划修编过程中,根据金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结合公园的需求,综合平衡,确定了公园各类用地土地类型、位置和面积等指标,编制了土地利用平衡表(表3)。
表3 土地利用平衡表
3.5.3 与有关景区规划相协调 西山岛是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森林公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在编制规划时,对现有景区现状和发展规划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具体范围、保护范围、保护内容、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发展趋势等,公园规划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与之协调一致,避免冲突。规划修编将园区划分为 6个景区,其中 4个景区范围与原有景区范围一致 (表 4)。
表4 西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协调对照表
3.5.4 与当地公共配套和环保设施建设相协调作为公园,地质公园必然需要接待游客,就需要建设各类保障设施。一般来说,相关的配套公共设施由相应的供水、供电、交通等部门来保障。在本次规划修编中,通过测算游客容量,确定所需的供水、供电、污水、旅馆等基础设施数量,由当地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列入当地的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中,为地质公园的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在总结西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规划修编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对地质公园范围的界定、规划原则、景区园区划分、功能区布局、地质遗迹分区保护、科普解说系统规划等进行了探讨并进行重新调整,提出了地质公园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关系,为园区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对地质公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WOLFGANG EDER1,WEMER R,JANOSCHEK.Geoheritage,Geoparks and the Pro-motion of Earth Sciences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et Earth in 2008[J].Geological Review,2008,53(S):178.
[2] ZHAO X,ZHAO T.The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Establishing National Geoparks in China[J].Episodes,2003,26(4):302-309.
[3] 刘斯文,田明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探讨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55-258.
[4] 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J].资源·产业 ,2003,5(1):58-63.
[6] 杨更.地质公园范围界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00-113.
[7] 李晓琴.地质公园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彭州园区为例 [J].四川地质学报,2002,22(1):43-46.
[8]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R].2008.
[9]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Discussions on planning compilation issues of Xishan Nantional Geopark in Suzhou
JIANG Bo,ZOU Song-mei
(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18,China)
In lights of the effective preserva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geoheritage resources and cited Xishan National Geopark as an example,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performance flow sheet of geopark planning,discussed and adjusted the definition of geopark scope,garden division in the geopark,distribution of the function areas and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provided guidance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Xishan National Geopark,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geopark planning of other regions.
Geopark;Planning compilation;Preservation of geoheritages;Suzhou,Jiangsu
P5
A
1674-3636(2010)04-0430-06
10.3969/j.issn.1674-3636.2010.04.430
2010-07-12;编辑:蒋艳
蒋波 (1980—),男,工程师,环境地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