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阳
文字,凝结着古往今来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阅读,跟随着文字、思想飞扬,成为对往日的纪念、对现世的体验抑或是对未来时光的思考。
我在文字里百般寻找,勾勒着连绵起伏的大漠的身形。
《敦煌游记》里有一片沙漠,铺天盖地,亘古苍凉。黄沙深处有一处奇美的石窟,一钩千年不沉的月赐予它圣洁的光华,种种神话般的传说似乎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一幅又一幅似真似幻的壁画,在静默里,昭示着中华这个古老国度的不朽文明。千百年里来,它以巨大的能量吸引着虔诚的人们前来朝拜,风沙也阻遏不了他们对于信仰的追寻。于是,在天地之间,人走进了本原,无缝无隙地楔人自然,一切都变得古老,神秘,意蕴无穷。
敦煌,不因其偏处一隅,而躲过民族的劫难。文字告诉我朝圣的队伍里混进了豺狼。斯坦因,一个披着传教士外衣的英国人,双手合十,假装虔诚,深入河西走廊,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最终叩开了敦煌文明的大门。利用留守人王道士的无知,赚取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写本、绢画和丝织物等几十大箱。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一捆拥圣洁的经卷,被席卷而去。历史不幸把一份天人的家当交给了一个文化程度极低,光有虔诚宗教信仰的汉子。我透过历史的烟云,便看到,壁画上所有的神灵们,都痛苦地低下了他们的眉目,绝望地看着这赤裸无耻的掠夺。耳畔,历史的风远去,没留下一点声息。
我不再是用眼阅读了,心中有难以言表的悲怆。
今天,有识之士指出,敦煌文物大批外流,的确是让国人心痛的事。但是,痛心之余仅去指责王道士是没有意义的。从藏经洞的发现到文物的流失殆尽,整个事件显示的是社会的愚昧。而这种愚昧来自贫困和教育的严重不足,如果它不能经由民生富裕和教育普及加以改善,则类似的情形必然会不断重演。与其指责王道士之流,倒不如自省我们现在的社会,自省我们现在的教育。
觉醒的人们终于知道,敦煌绝不仅是一处万世景仰的名胜,更是一个民族兴盛、衰朽重又崛起的见证。也许,远离繁华的敦煌,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执意让人们用无休止地长途跋涉赎罪,进而慢慢为自己疗伤。沧海桑田,敦煌无言地伫立,撑起一片清淡孤远的天空。它依然伤痕累累而华美异常,富有而远藏吗?
我仅仅捧着一本书,阅读了你呀,敦煌。在领略了亘古的大漠风情,触摸了深沉的无情岁月之后,思考着我们——飞天的后人对于这片土地的责任与使命。
阅读一个民族的时候,灿烂并痛苦轰响着的过程里,有我们的思考与感悟。过往成为永恒,未知成为永恒,现时呢?我们这一代人,把握它吧!
教师点评
作者阅读的既是《敦煌游记》中的沉重文字,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通过感性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崇高思想揭示了出来,因而显得格外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