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增 贡 娟
(1.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022)
推进我国竞技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张益增1贡 娟2
(1.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022)
北京奥运之后,中国竞技发展的目标抉择应当由“金牌战略”向“文化兴体”跃迁,由此我国竞技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凸显出来。对竞技文化的内涵和我国竞技文化的存在问题展开分析,进而从竞技文化的思想层——竞技思想文化,方式层——竞技方式文化,和器物层——竞技器物文化三个方面,系统探讨推进我国竞技文化建设的思路。
竞技文化;竞技思想文化;竞技方式文化;竞技器物文化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竞争正在按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的领域线索转变,其中,“文化整合与文化竞争的并存和互动,已构成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和主线。”[1]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就不仅仅是金牌的增量,更是中国竞技文化面向世界的“博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剖析中国奥运金牌几度辉煌背后潜伏的危机,积极构建以和谐为主题的竞技文化,就成为北京奥运会后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1竞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思想层,即狭义的文化;方式层,即制度文化;器物层,即可用感官把握的外层文化。前两者是软文化,也称“软实力”,后者是硬文化,也称硬实力。前者决定后者,是后者的灵魂;后者表现前者,是前者的载体。竞技文化是人在运动实践中创造的思想体系、制度体系、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财富的总和。过去人们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重视的是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然而在文化竞争的新时代,国际社会催促我们将传统的“运动训练”升华为“竞技教育”;将运动的“技能传习”提升为“文化传承”。“运动竞技有明确的空间、时间限定,有明确的竞赛规则,明确的奖罚条例,其总体社会效果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全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进步,而且这种良好的社会效益将随着竞技文化的演进日臻扩大。”[2]因此,研究国家竞技文化的思想、方式和器物创新,必须要将其普世性和民族性统一起来;只有如此,才能促使中国竞技既“入世”又“出世”,进而彰显其独特的张力。
1.2我国竞技文化整体建设滞后
中国竞技是在19世纪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影响下从西方引进的,先天就有缺少理性的缺陷,亦即导致了体育竞技中理性精神的缺失。直至1984年,中国竞技才再次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但此时因受科学主义、工具理性(重器物、轻思想)的影响,导致国内竞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围绕硬件设施忙忙活活搞建设,而文化准备明显不足,战略性的思考十分欠缺。长期以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和中国竞技教育,普遍重视的是如何提高运动成绩和运动竞赛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竞技者进行“生命教育”,这是不符合奥运精神的。刘鹏同志最近指出,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这一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解决。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是促进人类和平——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秩序,其重心是通过公平、友谊、团结的体育运动教育青年。[3]对于正在进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尤其需要补上包括竞技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之课。一个民族科技落后自然挨打,但思想文化落后则不打自垮。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由于缺少同步保护自然、发展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思考,因而酿成了透支未来几代人的资源来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后果,中国竞技也同步进入了缺少思想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思考而不惜牺牲大量资源(大量选材、大批淘汰、大量滞留)的粗放型金牌增长轨道。可以说,中国奥运金牌几度辉煌的背后,遮盖了以才力、邹春兰、艾冬梅等为典型的一大批弱势人群出现,和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的问题。究其根源,恰恰是中国竞技仅仅重视金牌的“赶超”,而忽视了竞技文化的整体建设。
1.3我国竞技文化软实力建设尤其匮乏
软实力,也称软力量,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率先提出的。他认为:“软力量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国家和个人影响力有三种形式:一是大棒子的威胁力;二是胡萝卜的引诱力;三是价值观的吸引力。其中,第三种就是软实力。”[4]当前,国内竞技主要的问题是仅仅重视竞技器物层文化的硬实力建设,而忽视了思想层文化和方式层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其次,研究“中国特色”的多,探索“普世性”的少;相应地,强化了“种”(民族、国家)意识,淡化了“类”(人类、普世)意识。种意识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类意识是具有普世性的人文主义。而奥运本身就是“类”的,其宗旨是“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这显然是为了大写的“人”,不是为了狭隘的“物”(金牌和奖励),是追求竞技以外的更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国内有许多人认为竞技就是夺取运动锦标、为国争光的训练和比赛。显然,当前我国的竞技是为“物”和“种”,但本真的奥运则是为了“人”和“类”。
前文已说明,文化包括思想、方式、器物三个层次;因此我们认为国家竞技文化的建设应包括思想文化、方式文化和器物文化的建设。总的目标有二:一是促进国家竞技和谐发展,二是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体育的认同度。首先我们来探讨国家竞技文化的思想文化层建设,它又包括国家竞技指导思想和运动训练指导思想两个方面。
2.1国家竞技指导思想建设
未来国家竞技欲求解放人,首先要变革“重物轻人”的思想,树立“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具有“类”意识的思想,以克服单纯为本民族争光的狭隘“种”意识。“夺标”是竞技的特有属性,是奥运重要的载体;“育人”是奥运的核心价值,是其灵魂;“和谐世界”是奥运追求和平(秩序)的理想,是其境界;“为国争光”是本民族的竞技需求。四者的结合点,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它是抵制竞技异化,促进人在竞技中解放的思想动力,是国家竞技追求教育和秩序思想的表现,也是中国建设具有“类意识”的竞技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竞技并不完全是夺取运动锦标、为国争光的训练和比赛。若依据竞技原本的娱乐属性和奥运赋予的教育使命,竞技应该是夺标育人的娱乐运动;娱乐休闲运动是未来社会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是抵制国内外竞技“异化”现象的基本理论问题,本质是中国竞技面向世界的、具有类意识的文化“博弈”。因此,在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国家体育战线亟需摆脱金牌束缚,继续解放思想、积极建设、完善国家竞技文化。
2.2运动训练指导思想建设
运动训练是竞技运动的中心环节,其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刘鹏指出,训练是备战工作的核心,提高训练水平是提高中国代表团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我们要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就必须要有突破性的思维,要战胜暂时比我们强大的对手就必须采取比对手更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措施和手段。我们现在的硬件设施条件是世界一流,各项保障措施从总体上看也是世界一流,许多运动员的自身条件也是世界一流。但同时我们应看到,有的项目长期保持优势、有的落后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而另一些项目则长期徘徊。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同志指出:“我们不能老是用增加金牌的数量来解决项目影响力的问题,我们竞技体育的增长还需要在金牌结构上进行改变。”[5]改变金牌结构,首要的就是对项目规律进行科学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只有科学准确把握了项目的规律,才能发现训练工作中不符合规律的东西,并加以改进,这也就是创新。
国家先进的竞技思想需要好的运作方式,才能产生良性的行为及结果;这就指向了我国竞技文化建设的第二个层面:竞技方式文化建设。竞技方式文化的建设主要是指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它是国家竞技文化建设的中间环节。
3.1微观层面
要将运动竞赛、运动选材、运动教学、运动训练、运动恢复和运动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育人的思想和措施寓于这六大过程之中,构成系统的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过程。这是对传统的、以运动训练为主体的运动员培养方式的继承、包容和升华。“育人”,就是要运用奥林匹克运动等高水平竞技实践活动,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秩序、团结、友谊等现代价值理念,培养世界性的公民,即有自由个性的“世界——中国人”;“夺标”,不仅是要夺取竞技赛会的锦标,更重要的还有人生、事业的目标——夺取竞技锦标正是为了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3.2中观层面
要构建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国家要改革以竞技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培养运动员的旧方式,必须要深入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竞技与教育结合的培养方式,即竞技教育方式。实践证明,运动员若完全以竞技谋生,就难免不择手段地为谋取物质利益而无序地争斗。也可以说,脱离教育的竞技者将沦为无知、愚昧、弱势的生存群体。让青少年的运动训练回归教育,为竞技的人性化和社会化奠定基础是十分重要的。《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指出,“青少年的运动训练要回归教育”,“优秀运动队要逐步院校化”。这就是竞技与教育结合的思想,但贯彻起来确实还有很多阻力。刘鹏同志最近指出,要进一步拓展和夯实竞技体育的项目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形成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完备体系。我们认为,这也是未来我国竞技彰显人性,使“竞技人”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3.3宏观层面
要深入研究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培养运动员的新方式。国家“九五”计划指出,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民主政治时指出,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十七大将加强“社会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这些都为国家支持个人与社会兴办竞技社团,加强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国家体育运动提供了思路。再者,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也为运动员培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人的生存方式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封闭的个体,到工业社会开放的个性,再到信息社会自由的个体的演变。由此,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也将由计划经济生硬的“配餐”,变为自主“点菜”,即由国家垄断的运动训练,转向个人、社会、国家多方投入的新方式,形成多元的培养模式,以此改革政府独家垄断竞技行业的格局。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公民对国家体育制度的自主选择。“中国要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个人、家庭、学校、企业、社团组成的新的体育组织结构。这是一个性质多元、地位平等、协作共赢的‘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文化崛起的关键。”[6]
国家竞技器物文化建设,也就是运动的技术、战术、身体训练和运动装备等硬文化的设计与实施。这些硬文化的设计和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概括起来说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7]
4.1普世性原则
普世性原则是指国家竞技硬文化的设计与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依据国际标准或原则,以求让国际社会认同。当前,国际社会衡量一国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指标已不再是单纯的GDP,而是用人的寿命、文化和人均GDP换算的“人类发展指数”,即已是一个“类”的概念,而不是“种”的概念。同样,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竞技器物文化的转变,也要有“类意识”。首先,有关的设计要做到安全、舒适、健康、可靠、受认同。其次,要符合奥运“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维护秩序)”的公共体育精神,不允许在运动场上制造“脏动作”和“坏动作”,杜绝伪劣的运动装备。这是反映中国竞技者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4.2民族性原则
民族性原则是指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竞技硬文化,其本质是创新。这也是反映一个民族竞技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为国争光”的口号,对于我们代表祖国参加世界大赛的队伍来说是真真切切的。这是一支优秀运动队、一个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信念,成绩的取得更是我们对世界竞技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国家竞技能否为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不仅取决于金牌数量的递增,还取决于我们对竞技硬文化的创新,从而反映国家竞技软文化的繁荣。例如,国家乒乓球器物层文化的“快、转、准、狠、变”,国家体操队的“力、美、难、新、稳”,都是以独特的竞技硬文化引领着世界的潮流,从而反映了民族竞技文化的特色。
4.3思想性原则
先进的竞技硬文化必须要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的原则。过去,国内竞技硬文化的建设由于思想匮乏,造成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实践证明,在竞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先进的文化渗透得越深刻,产生的综合效应就越强烈、越深刻。长期以来,中国乒乓球队、体操队和“八一”男篮之所以常胜不衰,就是因为这几支队伍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强烈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国家竞技树立“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思想,是中国竞技文化深层次的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国际社会能够认同的,是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方略的。
国家竞技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思想上,应树立“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思想,研究人文与科学相融和的竞技原理。在方式文化建设方面,微观上要研究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中观上要探索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方式;宏观上要研究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新模式。国家竞技器物层文化建设,要坚持国际性原则、民族性和思想性的原则,以此促进中国竞技文化的全面繁荣,使中国竞技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
[1] 田丰.论文化竞争[J].新华文摘,2006(13):8.
[2] 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4.
[3] 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加强北京奥运软实力建设,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1.
[4]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
[5] 肖天.在新中国体育60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辞[N].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新中国体育60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
[6] 宋继新.建国60年后中国体育发展的前瞻——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文化崛起[A].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新中国体育60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21.
[7]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6.
TheIdeasonPromotingtheNationalSportsCulturalConstruction
Zhang Yizeng1,Gong Juan2
(1.Department of P.E.,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Liaoning,China; 2.P.E. Departmen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s,target choice on the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should turn the “gold medal strategy” to the “ prosper sports culture strategy”,thus the topic of China's sport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minent.In this paper,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the problems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principle layer of sports cultural ideology,the manner layer of sports manner culture and the artifact layer of sports artifact culture ,discussing the ideas o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above three layers.
sports culuture;sports cultural ideology;sports manner culture;sports artifact culture
2010-09-05;
2010-09-20
张益增(1960-),男,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G80-05
A
1672-1365(2010)05-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