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纪 周 琳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燕郊综合勘查院,河北三河, 065201
内蒙小东沟钼-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刘运纪*周 琳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燕郊综合勘查院,河北三河, 065201
小东沟中型钼矿、小型铅锌(银)矿在空间上紧邻,地质特征、化探异常特征、硫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显示了成因上、产出位置上密切关系,初步建立了该区成矿模型及其相互指示意义,进而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内蒙古 小东沟 钼矿 铅锌矿 成矿模型
小东沟钼矿、铅锌矿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Mo普查,2004~2006年进行了Pb、Zn、Ag普查,Mo详查,得出结论Mo为类斑岩型,Pb、Zn、Ag则为中低温热液型。通过对其化探异常特征、硫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小东沟钼-铅锌(银)矿成矿模型,解释了2个矿体在成因方面的联系及相互指示意义。为今后矿区外围及相关类型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小东沟钼矿、铅锌矿区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43°方向30km左右, Pb、Zn矿地表出露点位于Mo矿的西南5km。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I级)—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II级)—多伦复背斜(III级)中东段。多伦复背斜为一加里东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但后来又受到滨太平洋构造带的强烈改造,其主要构造线方向表现为北东—北东东向。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除第四系外,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铁营子组、染房地组及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
矿区内侵入岩主要有许家营子、边墙和小东沟三个岩体和各种脉岩。为燕山早-晚期产物。小东沟岩体(πγ52-1)地表出露面积0.22 km2,主体部分呈一近似四边形的小岩株,北部与边墙岩体以一狭窄的带状岩枝相接(图1)。据物探资料推断并经钻探证实,岩体向南、西南、东南方向侧伏,总面积可达0.5km2。岩体侵入于染房地组中,与区域对比属燕山早期产物。可分为二个岩相。中心相为斑状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向深部有演化为不等粒花岗岩的趋势;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或细粒斑状花岗岩。边缘相基本连续产出,宽数米~数十米,厚几米至十几米,向深部有变薄以至消失的现象。由于混染作用,在岩体边缘局部地段出现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甚至为与围岩呈渐变关系的黑云母花岗质混染岩、混染角岩化安山岩等。
钼矿化主要产于小东沟岩体岩体内部,受岩体及其接触带形态控制,与岩体的钾长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关系密切。在岩体顶部和边部的钾长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带内,钼矿化主要呈浸染状产出,矿化均匀,分布较集中,矿化连续性较好,形成似层状矿体,其规模较大;向深部随着钾长石化-绢云母化蚀变的减弱,钼矿化强度亦随之减弱,主要表现为矿化不太均匀,连续性较差,形态多为透镜状、不规则状矿体,其规模较小。矿体呈似层状、环状或“壳状”产出,其形态、产状与岩体接触面一致(见图2)。共圈出15条钼矿体,其中工业矿体6条,由上到下依次编号为①~⑤,⑥号矿体相当于②号矿体的北东延伸部位。主要矿体为①、②号矿体,其矿化特征如下:
①号矿体展布于于小东沟岩体南部,是本区规模最大的矿体。控制矿体东西向长约800m,南北向宽约600m。矿体连续性好,除北部中间部位因出露地表而被剥蚀外,矿体内部未发现无矿天窗。单工程矿体真厚度0.93~26.40m,矿体平均厚度9.28m,厚度变化系数74.5%。中心部位厚度较大,向四周变薄、品位降低而自然尖灭或分枝尖灭(①号矿体形态见图2)。单工程平均Mo品位0.065~0.243%,矿体平均Mo 0.119% 。品位变化系数99.3%。矿体产状随岩体顶部接触面产状变化而变化,总体上中部走向近东西向,向南倾斜,向两侧逐渐转成向南西-西倾斜及向南东-东倾斜,倾角变化于27~35°,①号矿体资源/储量占工业矿石资源/储量矿石量的
54.89%,金属量占59.83%;
②号矿体位于①号矿体之下,二者被厚10~30m的夹石或低品位矿分隔,其规模仅次于①号矿体。控制东西长约700m,南北宽约500m。矿体形态与①号矿体类似。矿体连续性好,内部未发现无矿天窗。单工程矿体厚度1.08~30.87m,平均厚度9.24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02.5%。单工程平均Mo品位0.061%~0.250%,矿体平均Mo品位0.094%。品位变化系数84.2%。矿体产状与①号矿体基本一致。②号矿体资源/储量占工业矿石总资源/储量矿石量的36.85%,金属量占31.56%。
铅、锌矿化主要产于地层(染房地组的安山岩和凝灰岩)中,以锌矿化为主,与石英-绢云母化、硅化等蚀变关系密切,主要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在小东沟钼矿床范围内,于岩体上部围岩中见有少量铅、锌矿(化)体,但规模不大,品位一般较低,不具工业意义。而在钼矿床西南部东沟脑一带的铅锌(伴生银)矿化,其中主矿体一条连续性较好,控制长300m,厚度最厚可达8.5m,平均厚4.78m。总体320°左右;倾向北东;倾角最陡在85~88°,一般在75~80°左右。矿化元素主要为Pb、Zn、Ag,局部含少量Cu。品位一般Pb+Zn 3%左右、Ag 50g/t。Pb+Zn最高:10.92%;Ag 545g/t。平均品位: Pb 1.13%、Zn 2.44%、Ag 48.8g/t。除主矿体外,还有10多条矿体,但规模不大,多为长仅数十米的透镜状矿体。
本区上二叠系染房地组中铅锌矿化普遍,矿化范围较大,但矿化一般较弱,只在存在有后期蚀变破碎带(即有热液叠加改造)的地段,矿化有明显增强。
根据普查阶段化探资料,小东沟岩体及其外接触带和围岩主要微量元素含量如表1。由表显示,岩体中明显富集Mo,而围岩(尤其是外接触带)突出富集Zn、Cu,Pb也相对较高,因而区内原生晕异常比较明显。以Mo5×10-6可以圈出岩体的出露位置,其高值部分沿岩体接触带呈环状分布,在岩体内则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指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矿化的存在及其分布区域。自高值Mo异常向外,围绕岩体形成环状Cu、Pb、Zn、Ag异常,在岩体内与Mo异常相伴出现Pb、Zn、Ag异常,但无Cu异常。在岩体西南部出现规模较大、强度高的带状Pb、Zn、Ag组合异常,指示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铅锌矿化的存在
(图3)。
表1 小东沟岩体及围岩-外接触带主要微量元素含量(×10-6)对比表Table 1 Content Contrast table of the major microelement at contact zone of Xiaodonggou rockbody and the wall rock(×10-6)
通过元素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成矿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主要成矿元素R型点群分析谱系图上,在相似性系数Sik为0.25水平上,元素可分为两群,一群是Pb、Zn、Ag、Mo,另一群是Cu,即Cu与Pb、Zn、Ag、Mo无相关性;在Sik为0.75水平上,Pb、Zn、Ag和Mo又分为两群,反映出Pb、Zn、Ag和Mo非同一成矿阶段的产物;在Sik=0.89 水平上,Pb、Zn为一群,二者密切共生。
(2)对于铅、锌矿化,根据部分样品计算,线金属量分别为0.643%/m和0.7734%/m,二者较为接近,但R型点群分析表明Pb、Zn不呈正消长关系,这与矿体中闪锌矿多于方铅矿的事实相一致。而Ag-Pb相关系数达0.89,表明方铅矿是Ag的主要载体矿物,Ag则是铅锌矿化的重要指示元素。
(3) 铅锌矿化中Mo、Sn、Bi含量甚微(可能与表生贫化有关),不具指示意义。
2005年选择了6个钻孔以3m间距采集了岩石样作19元素光谱定量分析,将分析结果归纳统计本区具有如下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1)小东沟岩体富Mo,地层(染房地组安山岩、凝灰岩等)富Pb、Zn,Cu、Ag含量亦较高,它们为本区的主要成矿元素。由此决定了本区矿化的赋存和分布规律—钼矿化产于岩体内,铅锌矿化主要产于地层中。
(2)Mo与Pb、Zn、Cu、Ag及主要指示元素As、Sb、Bi之间无相关性;岩体中Pb、Zn、Cu、Ag间正相关关系较明显,而地层中这些元素间相关性却不太明显(表2,图4)。同样表明本区钼和铅锌矿化在成矿阶段上存在差异。
表2 主要成矿元素、指示元素相关系数表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able of the major metallogenic element and indicator element
图4 钻孔ZK13-3原生晕异常图(简化)Fig.4 Primary halo anomaly chart of No. ZK13-3 bore
根据小东沟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资料(表3,图5、6),对其形成机制可以简要概括为:燕山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钼丰度较高的中-浅成相边墙-小东沟岩体,在岩浆演化后期形成含钼岩浆热液,主要聚积在岩体侵位前锋和顶部,交代先成的斑状花岗岩,形成了内接触带附近的呈面型产出的钾长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和与之相伴的似层状-透镜状钼矿化;晚期残余含矿热液进入构造裂隙带,形成脉状蚀变矿化体。钼成矿期后的富含PbZnAg的成矿流体最后冲入围岩,形成陡倾的块状、脉状硫化物PbZnAg矿体(见图7)。其主要表现为:
表3 小东沟矿区硫同位素表Table 3 Sulfur isotope table of Xiaodonggou ore district
(1)钼矿化均发育于斑状花岗岩岩体内,岩体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其蚀变类型与斑岩型矿床的蚀变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远离岩体为大范围青盘岩化,岩体接触带附近为绢云母化、硅化和钾长石化。
图5小东沟钼矿不同硫化物同位素组成特点Fig.5 Isotope composing characters of differnet sulfid of Xiaodonggou molybdenum
图6 小东沟钼矿硫化物同位素组成分布Fig.6 Composing distribution of sulfid isotope of Xiaodonggou molybdenum
图7 斑岩热液成矿体系剖面图(据参考文献 [1]、[2])Fig.7 Profile map of hydrothermal porphyry ore-forming system
(2)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矿化元素种类随蚀变类型不同而变化——青盘岩化带主要为铅锌矿化,钼矿化主要产于钾化、绢云母化带内。
(3)钼矿化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主矿体规模相对较大,形态较规则;矿体产状随岩体和蚀变体产状变化而变化。而铅锌矿体矿体较小,产状不稳定,多成陡倾的透镜状、脉状。
(4)铅锌矿产出位置也是指示钼矿深部延伸的方向。这点也为详查中钻探所证实。
小东沟Mo—PbZnAg矿为同源—中酸性岩浆源的不同成矿期的产物,从成矿作用到成矿、容矿空间具有密切联系。从而解决了一直困扰找矿过程中AgPbZn矿体深部往往发现CuMo矿,CuMo矿体外围常常见有PbZnAg矿的问题。在实际找矿过程中应通盘考虑,尤其是在找矿深度日益加大的今天,成矿体系的建立必将减少设计的单一性,从而增加矿种的综合利用,缩短找矿周期。
1 Ulrich L, Gunther D. The evolution of a porphyry Cu-Au desposit, based on La-ICP-MS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 Bajo De La Aliumbrera, Argentina [J]. Econ.Geol . 2001, 96:1743~1774
2李剑. 中酸性岩浆体系成矿流体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地质,2005,32(4),614~624
DISCUSSION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 OF XIAODONGGOU MOLYBDENUM-LEAD AND ZINC OF INNER MONGOLIA
Liu Yunji Zhou Lin
Yanjiao Collig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North China,Sanhe , Hebei ,065201,China
We found the closed relationship of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between the closed middle-scale molybdenum and small-scale lead and zinc (silver) of Xiaodonggou after researching the sulfur isotope and the ge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spec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metallogenic model and direction significance were set up to offer a new idea for the further prospecting work.
Inner Mongolia, Xaiodonggou, molybdenum-lead and zinc, metallogenic model
P618.65+P618.42,43
A
1006–5296(2010)02–0123–06
* 第一作者简介:刘运纪(1965~),男,地质专业,高级工程师
2009-12-30,改回日期: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