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外延泛化分析及课程发展趋势探讨

2010-12-08 01:22王志刚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外延体操课程内容

王志刚,程 湧

(1.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四川 乐山 614004;2.成都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体操外延泛化分析及课程发展趋势探讨

王志刚1,程 湧2

(1.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四川 乐山 614004;2.成都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在对体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演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体操学科中出现的愈演愈烈的“动作的内涵越来越抽象,动作形式的外延越来越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并剖析了体操外延形成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体操学科科学化问题的重新关注。

体操;外延特点;发展趋势;协同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身体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身意识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特别是 80年代中后期健身健美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啦啦操、街舞、瑜伽健身操等逐渐进入我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的体操内容,人们锻炼身体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些项目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各种人的追新、求异心理,因此深受练习者的喜爱。体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其内涵和外延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1 体操外延的泛化

形式和内容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一切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是事物的存在基础,而形式则是它的表现方式。[1]

体操的广泛意义应该包括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技巧运动等项目。竞技体操是一种在严格规则条件下进行的运动方式,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自身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及节奏感,展示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的运动项目。然而近几年来,体操内容与形式正在逐渐的外延泛化,已经超出了侠义的竞技体操范畴,正在向着多元化、群体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根据人体肢体部位特有的运动形式以及各部位之间的配合或多人的相互协调配合派生出许多动作各异的运动形式,它们从另一方面充实和丰富了体操内容。我们知道,徒手体操是以肢体基本运动为主要特征的运动形式;竞技器械体操是人体借助于器械以展示人体肌肉力量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形式。这些实际上都是展示个体动作的运动,徒手体操的形式以集体练习为主,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整齐划一的单个个人动作。艺术体操(国际上称韵律体操)是一项女子特有的运动项目,以展示女性人体柔韧性的和自我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形式;体育舞蹈是以展示人体肌肉快速用力与控制为主的、以及同伴相互之间协调配合的运动形式;街舞是一种表现时尚的即兴舞蹈,它的动作是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以展示人体各部位配合为主的运动形式;健美操是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体现人体肌肉力量与耐力水平为主,展示健、力、美的运动形式;啦啦操是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活泼欢快的多人的集体项目,以肌肉力量与灵敏,展示人群合作与激情的运动形式。

2 体操内容、形式的变化与统一

体操的内容形式外延变化丰富发展了体操运动,但这已经不是以往体操的内涵。我们今天只能用“大体操”的统称来概括这些外延的运动形式和内容,这是体操发展中必然选择还是无奈的选择?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的总法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体操内容与形式构成上的应用。变化是指动作的内容以及组成部分的差异;统一是指各种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而如今的体操内容与形式外延,正是构成这种整体多样与统一的结果。

在体育学中,体育不同的动作形式价值何在?我们首先看一下维持人体健康,都需要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美利坚大学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了一个与三维健康观相似的健康定义,即个体只有躯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五个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者为完美状态。而落实在身体健康方面,需要以下体能保证:1)心肺耐力;2)柔韧性;3)肌肉力量;4)肌肉耐力;5)身体成分。[2]而体操内容和形式的外延正是围绕着“健康五要素”开展的形式各异的运动,也都是围绕着身体健康方面所做的“操化”动作。虽然每个动作形式自成体系,但都统一在人体健康方面,发展了人体各部位的机能能力,提高了人体各部分机能的功能水平。“多样”才使人体达到了平衡状态。毛泽东说:“我们看事物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3]

3 体操外延泛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3.1 目标取向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4]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体育的终极人文目标是培养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学会面对挫折以及不断的奋斗精神。这也是体操课程的人文目标追求,它有别于以往体操课程目标的含义。正是在这种人文目标下,体操类项目的活动才得以重新焕发光彩,使人们对体操有了重新定义及认识和普遍接受,各种比赛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

3.2 课程内容取向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效性和艺术性,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

课程内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的现实基础,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它的选择必须符合那些最有利于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最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体操类项目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放在学生想做些什么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类项目特别注意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从事各种活动。

3.3 课程实施取向

就一般而言,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条基本途径。而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者说,是将变革引入实践。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包括对个人习惯、行为方式、学习空间、课程内容、课程重点难点、课程计划安排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

体操项目的课程实施取向的基本假设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根据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来决定,因为唯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相互适应 (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些看法),以求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而“协同教学”是实现体操类项目教学的有效措施。所谓“协同教学”是指教师间有组织、合作化的教学形式,它能够根据教师的特长进行组织教学,解决单个教师无法承担的其他项目教学问题,是解决多项目在固定学习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3.4 课程评价取向

评价是价值或优点的判断,不是纯技术性的工作,也不单是现象的客观叙述。其二,评价可以包括对现象的质的描述和量的描述,质和量两者可以兼容并蓄。其三,评价不但是为了评定绩效,也是为了对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判定。

所以,体操类项目的课程评价多是质和量的描述,强调的是过程评价,其结果主要是为课程编制者改进课程设计所用。

4 “大体操”的学科特点

体操内容与形式的外延,从多种形式影响人体机体组织与系统功能的提高,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改变了单一体操形式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完善了体操学科的内容,促进了体操学科的发展。日益发展起来的“大体操”——相对于原体操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大体操”是一门以操化动作为主的肢体运动形式或借助器械完成练习的体育运动项目。“操化”动作是体操的基本特征;任何动作形式其节奏都是恒定的,不少富有激情的动作都是在这样的节奏下完成的。

(2)“大体操”以人体机体健康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基本的动作、基本的形式和基本的练习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大体操”的基本结构,其中力量是基石,身体重心控制是中心,协调、灵敏是纽带。

(3)“大体操”是一门综合开发人体运动的学科。体操类项目虽然动作形式不同、动作要求各异、动作结构变化丰富、发展机体的能力却是大相径庭,其动作都是围绕促进人体身体健康为主线,以“操舞”的形式使运动更具艺术性,从而更加吸引人们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这是“大体操”区别于其原体操的显著特点。

(4)“大体操”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的一种操舞。它的动作创编和思考研究方法在体操类项目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形成了许多交叉动作种类;音乐是舞蹈的重要基础,舞蹈动作的创编都与音乐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肢体运动技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5)“大体操”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特点。肢体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地域舞蹈不仅对体操类动作的编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文化意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对体操类的发展也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5 “大体操”课程的发展趋势

5.1 健身实用化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生理平衡。中医阴阳论就是追求平衡的理论。不偏阴不偏阳,过犹不及,中国古人讲中庸,讲中和,阴阳平衡就是中和。健身同样也需要“阴阳”平衡,“大体操”动作可以从不同部位、不同形式、不同动作组合,全面促进和提高人体机体能力和机体的整体协调发展,使人体机体“阴阳”得到平衡,提高了身体健康实效性。

5.2 娱乐化与社会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休闲时代的来临,无论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从事体育的目的作用就是健身娱乐,而体操外延的内容和形式正是迎合和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不但动作可长可短,练习的强度也可根据自身状况随时调节。

在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下,许多家庭的孩子缺乏与其他孩子交流和沟通,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同时家长怕伤、学生怕脏,而体操外延的内容兼顾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打消了他们顾忌的心态,受到中小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而在市区街道的健身场所,由于体操动作形式和练习方法简单、轻松,无拘无束,无特殊场地器材的要求,不容易出现伤害事故,适合不同的人群选择,锻炼效果又好,又可谈天论地,满足了人们锻炼和交往需求,所以深受不同人群的喜爱。

5.3 风格专业化与动作多样化

由于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创编的出发点和立意不同,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同, 丰富的动作类型和多样化也成为体操类动作的一大特点,从而满足大众对健身娱乐的需求。体操的内容和形式正是在不断顺应人们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下,才产生了许多风格、技术特征迥异的动作。

5.4 艺术化

体操外延的动作由于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很强的韵律节奏,可以借此创造出一种情景化、舞台化的动作组合,使练习者在练习中充分体验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使参与者更有激情。体操类动作内容非常适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追求,也符合学校教育追求“个性化”发展的理念。所以,艺术化包装(包括课堂的设计、动作的创编、音乐的制作、技能的舞台化包装等等),是体操类课程的发展趋势。

[1]郑又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7.

[2]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4]辞海:教育学·心理学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ion of Gymnastic Denotation and Trend of Curricular Development

W ang Zhi-gang,Chen Yo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 ment,Leshan Teachers’College,Leshan 614004)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on the evolution of gymnastic curricular content and form,thispaper discusses the trend in gymnastics that the content and for m becomes more and more abstract.Resulting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disciplinary 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trend are also analyzed,hoping to command people’s attention in the discipline of gymnasium.

gymnastics,denotation character,development trend,cooperative teaching

G8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 D:1001—9154(2010)03—0061—04

G83

A

1001—9154(2010)03—0061—04

王志刚(1968—),男,副教授,四川洪雅人,研究方向:体操及健美操训练理论与方法。

2009—11—25

猜你喜欢
外延体操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更正声明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