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有一种天然的血肉之情。一般情况下,父母自然关爱子女、喜欢子女,而子女都会敬重父母、亲近父母。但是,子女同父母的关系因其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父母只有根据孩子成长中各个阶段的亲子关系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措施才能确保亲子关系的良好状态。
第一个关键期:6—7岁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刚上小学后的第一年(6—7岁)是亲子关系发展变化的第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父母亲等成年人的依赖有所减少,可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教育了。在学校他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相对家庭和幼儿园来说都是新鲜的,通过阅读、做题、交往,他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能力,他们经历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多,选择性越来越大,显示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幼儿阶段,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很深。多数孩子既听爸爸妈妈的话,也听幼儿园老师的话,他们不会拿父母的话同老师的话比较。上小学后。多数孩子喜欢拿父母同老师比较。他们最听老师的话,最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而对父母的要求不那么在意,独立性增强。
有个叫明明的男孩,在幼儿园大班时同爸爸妈妈关系亲密,每天出门和回家都主动打招呼,有时还抱住妈妈的脸亲吻—下。上小学后不久他就变了,不喜欢爸爸拉他的手,更不愿让妈妈亲他的脸。每天早晨上学前,爸爸妈妈说几句关心的话他就会不耐烦,“别说了,我知道!”他在学校表现活泼。课间与同学说笑不止,对老师也很有礼貌。但回到家里却不愿多说,只是看电视和外出时才显得快乐。
当然也有的孩子上小学后,对父母的依恋依然很深,直到二三年级:心理上才逐渐有了独立意识。
第二个关键期:12—15岁
孩子上初中的3年时间(12—15岁)是亲子关系发展变化的第二个关键期。如果说在第一个关键期亲子之间虽有不适,但容易渡过的话,那么在第二个关键期,部分家庭就会爆发亲子冲突。需要经过专门的调整才能渡过难关。这是因为,初中通常是在少年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止是逻辑思维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而且在个性、性意识方面有了明显发展,自己做主的愿望非常强烈,对父母和老师等成人的不满意、不信任增多,但是他们思维水平毕竟不高、阅历毕竟不多、性格毕竟不够威熟,所以。家长处理亲子关系需要更多的科学和艺术。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少年期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三个障碍:
第一,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愿。许多初中生思想认识上比较简单,对于父母教育自己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意愿不理解,觉得父母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才这样做的,认为父母没有考虑孩子本人幸福愉快的需要;父母方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娱乐和交友需求不理解,对于孩子所受的心理压力不体谅,觉得孩子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努力学习,不知道严格要求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前途。
第二,不能放开思想充分交流。许多初中生觉得虽然父母并非伟大。但是父母毕竟是决定自己生活需要能否有保障的人,担心如果父母发火,自己的想法就没法落实,不愿意把自己有悖常规的思想和行为告诉父母;在父母方面,觉得孩子还小。不必给他讲具体道理,也不想让他知道内情,反正他能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就行了。
’第三,不能适应各自的行为方式。许多初中生追求自由和浪漫,乐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不十分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于父母亲还像小学阶段那样的严格管教十分反感,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而多数父母依然保持着十多年来一贯的行为方式,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过高、生活方式照顾过细,吃饭、穿衣和住宿都保持着原貌,对于子女希望改变行为方式的要求不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