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生,刘 芳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湖北 荆州 434000)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29例分析
唐雪生,刘 芳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医院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ADR报告329例,分别从药品种类、ADR表现、 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329例涉及172种药品。抗菌药物56个品种,ADR 175例,占总例数的53.19%;其次为中草药制剂和循环系统药物。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27例),占总例数的38.60%;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116例),占总例数的35.26%。gt;60岁患者发生ADR所占比例(23.40%)最高。结论:老年患者应慎重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草药制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
药物具有双重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笔者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ADR报告329例进行收集、分析,探讨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收集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ADR报告329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药物、ADR类型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1患者年龄、性别与ADR发生的关系329例报告中,男性患者172例,女性患者157例;年龄最小36d,最大86岁。详见表1。
表1 ADR报告329例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2.2不同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329例报告中,静脉滴注251例(占76.29%),口服37例(占11.24%),静脉推注25例(占7.60%),肌肉注射9例(占2.74%),外用7例(占2.13%)。静脉用药发生ADR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途径,可能因为静脉注射液的制作工艺与用药途径关系密切,这就要求医师在用药时,特别是在静脉注射药品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根据病情需求,合理用药,能用口服剂型尽量使用口服药品,以减少ADR的发生。
2.3ADR表现类型ADR的类型和主要临床表现见表2。
表2 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表3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2.4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引起ADR的药物一共涉及172个品种,其中抗菌药物有56种,占药物品种总数的32.56%,居首位;其次是循环系统药物有23种,占药物品种总数的13.37%。引起 ADR 的药品种类及ADR例数详见表3。
3.1患者年龄、性别与ADR的发生329例报告中,男性患者172例,女性患者157例,比例为1.1∶1,可见ADR发生与性别无明显关联。从年龄分布来看,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gt;60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例数23.40%。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原因[1]大致为:随着其肝、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域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因此对老年患者应慎重用药。
3.2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在329例报告中,静脉滴注251例,静脉推注25例,共占总例数的83.89%。静脉给药相对于其它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2],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这就提醒医师在给患者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多选口服给药,合理用药。
3.3抗菌药物的ADR抗菌药物的ADR所占比例最大,53.19% ADR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与该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有关。由表3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56种,占药物总数的32.56%。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给病人带来很多甚至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4中草药制剂的ADR中草药制剂的ADR发生率接近10%,原因可能有:中草药制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份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条件下极易引发 ADR;中药注射液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中药注射液中的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由此可见,中草药制剂中复杂的成分、中药注射液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不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都有直接影响。
3.5ADR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是可以减免的,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配伍,只要合理用药,即可发减少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ADR。而病人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较严重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
3.6不良反应的防治通过对我院ADR报告329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药物的双重性,药物既可治疗疾病,也可给病人带来许多不良反应。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ADR的发生,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加强ADR监测尤其是加强对老年人、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下病人以及严重的ADR的监测,在规范医院合理用药,正确地选用抗菌药物,实行老年人用药个体化等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
[1]凌青燕,张晋萍,葛卫红. 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05,16(9):698-699.
[2]马爽,郭爱婷.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05,2(4):92.
[编辑]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0.01.020
2010-02-19
唐雪生(1974-),男,广西藤县人,主管药师,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R969.3
A
1673-1409(2010)01-R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