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强 高子捷
随着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必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它是基于提高自身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而做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因此,研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克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固有弊端、提高内部审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1.目标明确,对企业忠诚度高。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受雇于企业,是为维护企业的利益而存在的,其发展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保护投资人的财产安全,帮助组织成员实现企业目标,为企业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审计人员的任务、职责和薪酬待遇以及职务的升降等,都同他们完成目标的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对其所在的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在开展审计业务时,一般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可能危害企业利益的线索,使审计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2.方法灵活,审计针对性强。围绕着十分明确的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方法和程序上十分灵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加上职业的敏感性,使内部审计能从多角度、多环节开展工作。在工作中,由于最高管理层的命令或指示是至高无上的,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上层的授意,运用自己的智慧,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反映问题,寻找审计证据。在审计方法上,审计人员不太注重理论上的审计程序,而一般多针对可能产生的漏弊和动机、环境、行为进行充分估计,灵活应用风险分析、控制评价、询问、实质性测试等多种方法,对可疑问题进行内查外调,以掌握足够的证据,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果。
3.较为注重成本效益。审计是需要成本的,成本的付出要同取得相应的收益相配比,否则就没有必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规模、人数、职位等,都要服从成本效益原则。因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一般较为人员精简,工作效率较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情况,有丰富的内部审计经验,往往在项目计划阶段就可以制定出比较详细的具体审计目标,从而减少了资料的收集、审前调查的工作量;项目的实施又可融合其他项目进行,一举多得,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和管理较为混乱。由于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需求尚处于一种非理性的阶段,他们认为设置内审机构是企业的自身行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设置以及如何设置直接取决于老板的个人行为。如果老板认为没有必要设置内审机构,企业也就可能不设置,这也是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还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因之一。既使已经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其机构设置也很不相同,除独立设置外,既有与财务部门合并的,也有与监察、甚至安全保卫等混合设置的;既有受董事会、监事会管理的,也有受总经理或受总会计师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各不相同,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导致企业内部关系不顺、工作职责不清,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弱化,使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
2.审计工作不够规范。正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较为混乱,导致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业务不够规范,工作开展无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大。一般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实务操作标准,很多企业没有年度审计计划,平时由企业老板随意安排,工作忙乱无序;二是审计程序不够规范。主要是在审计前一般不下达书面审计通知书,只凭口头通知;不编制审计计划,取证不完整,审计结束后不与被审计对象沟通交流等;审计文稿和归档不按要求处理,有的审计底稿过于简单,甚至根本不留底稿,不注重体现审计的轨迹和审计结果。三是审计业务范围较为狭隘。多数企业的控制人往往只让内部审计盯住自己最不放心的部分,如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资金的投放和回笼等局部环节,审计依据主要是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忽略了内部审计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弊与提高效益,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
3.国家观念比较淡薄。审计应当是公正的、无私的。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质和环境的制约,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容易受制于企业所有者,所以它的独立性、客观性往往大打折扣,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实施手段的空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企业投资人个人的好恶、印象、习惯、作风都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影响审计结论;投资人某种错误的授意和暗示,可能会使内部审计结论是非颠倒。同时,民营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投资人之所以创办企业,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充足的回报。因此,当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牺牲国家利益而使企业股东获得最大收益。企业投资人的这种思想、行为自然而然会对企业内部审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内审人员自觉地维护企业利益,帮助企业尽可能占国家的便宜,以便获得投资人的酬劳。
4.审计人员“元老”问题严重,专业素质较差。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成为企业的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在企业创办初期,他们还有能力管理企业,可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转变,他们就会感觉管理企业力不从心。然而,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人对财产固有的排他性,使得这些人仍然占据着企业高层管理位置,既使在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中,其负责人也大多为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这些人往往不懂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查帐,这样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另外,由于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导致内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电算化内部审计几乎处于空白,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
三、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必须有理论作指导、组织作保证、法规作依据。因此,作为内部审计重要依据的法律制度,对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有《审计法》作为其法律依据;社会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作为其法律依据;而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却只有《审计法》中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组织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中,也并没有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而审计署早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非国有经济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参照本法规定的有关条款执行。但该法规是一项部门法规,法律级次明显偏低,以此来指导现代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因此,为提高民营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地位,使民营内部审计跟上形势的发展,有必要制定一部《内部审计法》,并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到统一规范之中,使其内部审计工作有其法律依据。
2.促进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一个成熟的产权制度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产权清晰;其次是产权的流动性;第三是产权结构的合理性。从变革产权制度来说,企业的产权结构应该是多元的,不应是一元的。当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将从初创期步入到一个快速成长期。企业的快速成长需要巨大的资本与人力资源的投入,而封闭的一元化股权结构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对资本的需求,迫使原有的企业主不得不考虑产权改革,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以满足企业进一步扩大的需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09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创业板的建立,民营企业对自身的产权改革将日趋加快。股权结构多元化使得企业融资渠道不再封闭,并开始逐渐摆脱企业家族的全权控制。股权结构多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主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对接、合作的过程。投资者入股企业后为了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必然会在财务、管理上进行监督,这一压力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经营运行机制规范化,这将会对内部审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3.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素质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增加组织价值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要做到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必须要精通会计、审计、经济法规等知识,必须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内审人员的知识层次要求很高,其内审人员结构相对合理,财会人员、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法律人员各约占1/3,从而保证能顺利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取得明显效果。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很多不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知识结构也很不合理,具有专业知识的也多为财会人员。因此,优化内部审计人员构成,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有效开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