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梅,童高峰
MENG Mei, TONG Gao-feng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 430068)
1)决策的独立性: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运行的决策独立性是指各决策主体所做出的决策只是关于自己行为的一个方案,与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无关,但是这些行为主体的个体决策在整体上形成了组织体系的宏观决策。实践证明个体决策的宏观反映比一个关于整体的宏观决策更有效。[1,2]
2)全息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运行的全息性是指各行为主体都掌握着全套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系统中任意一个“单元”都能够得出有关该组织的全息性组织信息,呈现出局部信息与整体信息的全息性相关。
3)同步性: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是一个并行结构,体系内各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同步进行的,不存在需要按照某一标准进行排队,以决定各行为主体活动的顺序。任何节点的任何行为均可以通过体系的结构和体系运行的规则传递到组织内任何地方。
4)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内一切原则之母,每一个行为主体不必从宏观上来考虑整个体系的成本和效益,他们只需按照短程通讯的原则,即只处理好与自己紧密联系的相关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可。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能够在宏观上形成有序结构的保证。
一个系统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必须同时满足4个基本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存在涨落。[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从其运行边界的开放性、运行的非稳定性(远离平衡态)、运行的非线性和运行存在涨落来看具有自组织的特性: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边界具有开放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边界具有“确定”和“游弋”的双重属性,对于特定科技成果的转化来说,其参与主体和行为作用对象具有较大的确定性;而对于普遍抽象意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而言,其边界则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讲,科技成果所有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中介、政府等都包括在该体系内。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要素运行具有开放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知识:知识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自组织演化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流运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系统化的、严谨的科学知识,还包括各种非系统化的对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有用的信息。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所需的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公司产品和服务信息、竞争者的信息、技术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人才流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保持活力的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流动可以带动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从而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的开放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科技成果在实现产业化之前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成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过程。
推动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由稳定状态进入非线性区的根本动力,本文认为可以从市场竞争的压力、技术进步的推动力、管理革新的引导力以及文化的驱动力四个方而来分析:
1)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组织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要求各个组织不断的变革自己,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当这种压力内化为组织的目标和动力时,就会不断的推动组织进入非稳定状态。
2)技术进步的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和现实生产力联系紧密,这里的技术进步多指的是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表现为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通过产业技术手段、产业技术能力和产业技术知识来推动。产业技术手段、产业技术能力以及产业技术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不断的远离平衡的线性区。
3)管理革新的引导力: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其手段是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的强制。激励和约束是管理方法的根本,他们的目的在于扫除组织内部的低落情绪,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引领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
超循环、突变论与混沌虽然分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都隐含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即表现为超循环、突变和混沌这几种形式:
1)超循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下述循环:科技成果→开拓新市场→技术改进→科技成果,这一过程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现,在这里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同时,科技成果的形成、新市场的开拓、技术的改进又各自形成一个循环。超循环理论认为,如果以催化循环为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功能的循环而连接起来,就“会聚”成一个更高一级的循环组织,这就是超循环。在超循环中,每个子系统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中间物(子系统)的产生提供催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纵向超循环和横向超循环。
2)突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创新点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创新点的形成主要有组织内部的奇思妙想和来自组织外部的刺激两个途径。
(1)组织内部的奇思妙想:人的思维并非是完全连续的,灵感、火花的闪现就是思维非连续的表现。当然,思维的非连续性又是相对的,要想实现思维的跳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渐变的。只有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阙值时,才有可能产生灵感。对个人如此,对一个组织来讲也是如此。当组织内知识存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方向就会以突变的形式不断的涌现。
(2)组织外部刺激:外界环境总是以脉冲的形式给组织以刺激,组织对外界的刺激有一个反应延迟,即组织在第一次接受某一刺激时并不会立刻做出反映,而是把它储存于组织记忆中,当刺激的积累达到一定阙值时,创新方向会以突变的形式在短期内形成。
3)混沌:知识传播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有人一度认为知识传播的过程是难以描述的,其实在知识传播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规则,即知识传播的混沌现象。
组织文化、领导者、组织结构等的不确定性、不规则性行为都是组织内知识传播产生混沌现象的触发因素。组织内知识传播的混沌行为既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又有自发的混沌产生。只有充分认识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中的混沌现象,才能采取措施有效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共享,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各参与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秩序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将环境的变化反馈到体系内部,以改善体系的基本组成成分并增强体系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自组织演化过程[1,4,5],其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企业原有的产品往往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企业原有的产品结构处于解体状态。此时如果企业将一种新科技成果引入进来,这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胚胎。但是,此时这种科技成果和有关该科技成果的转化知识还处于比较孤立的状态,无法融入到原有的产品结构中去。因此,企业需要以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导向,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识别,并按照新科技成果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深度开发,在这一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他组织特征比较明显,体系基本上处于一种近平衡态。
伴随企业知识深度开发的进行,企业知识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新的科技成果和企业知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适合企业的知识学习和组织模式的建立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开始融合生长,这就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具备了初步的自我进化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比较明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
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持续的知识创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进入非稳定状态,促使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为了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而不断的演化。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是由该体系的三个阶段组成的自组织过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贯穿着知识管理体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存在着藕合关系,本文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出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运行特征做了详细的分析。
[1] 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 李平.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比较田.科学研究,2005,(4):90-95.
[3] 邓立治.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98-210.
[4] 安春明.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田.情报科学,2009(5):668-672.
[5] 于栋.基于组织学习的客户知识管理体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