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运动参与:资源动员论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2010-11-24 07:5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10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维度

周 娟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环保运动参与:资源动员论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周 娟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针对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资源动员理论”认为,人们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要污染我的居住环境,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认为,人们参与环保运动是为了提高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是为了减轻和遏制污染对整个人类环境造成的破坏。西方理论界的普遍观点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人们参与环保运动主要是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厦门PX事件深入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当代中国,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算计,而非西方社会认可的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本文并对人们在环保运动参与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①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②传统文化对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③制度原因:自上而下的环境政策造成了公众的政府依赖性;地方行政干预影响了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政策法规的缺位使公众的环境意识难以转化为具体的环境行为。④民间环保组织发展不完善。

个人利益;资源动员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环境运动参与

西方社会运动的研究,就大的格局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一是理性范式——以美国为主的资源动员理论;二是认同范式——以欧洲为主的新社会运动理论。美国的“资源动员理论”将社会运动的参与者界定为理性的经济人,“资源动员理论”主要研究潜藏于个人心中的“不满”是如何转化为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把社会运动的参与者看做是一个理性行动者,它认为一个人对社会运动参与与否,参与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他在该行动中所获取的收益和付出的代价。而欧洲新社会运动中的“后物质主义”论认为,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过渡。战后一代是在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安全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充分享受了物质的富足,在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他们开始寻求新的价值,如良好的自然环境、自我实现和政治参与等等。这些价值需求是资本主义体制难以满足的,于是他们对这种体制产生了不满,而这种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在西方逐渐超越利益算计的层面,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一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环保运动因此而蔚然兴起,并成为“新社会运动”的典型代表[1]。然而,在中国,环境保护是否已经超越资源动员理论的发展阶段,成为西方社会所谓的社会普遍追求的“后物质主义价值”?本文通过对厦门PX事件深入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个人利益对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影响。本文的关注点是:在具体的环境运动中人们的参与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个人利益是否影响人们参与环境运动,在当代中国,“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否已经取代资源动员论而成为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阶段?引起中西方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差异的原因?

1 相关研究回顾

1.1 影响环境保护行为因素研究的理论背景

关于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研究,目前西方学术界有三种基本的理论背景。

第一种是英格尔哈特(Inglehart)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这一理论认为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会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对物质的追求转移到关注非物质的问题上来,如环境问题[2]。也就是说:当人们的经济水平或是收入比较高时,人们相对容易做出环境保护行为。这一理论的来源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进行解释,当人们的低级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满足,如自我认同的满足等。

第二种是施瓦茨(Schwartz)的“规范——行动”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在经济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归因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即人们如果把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归咎于自己时,就会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这一理论的主要解释因子在于规范,即人们认知的方式。而这种认知的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如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环境作为牺牲品”,即认为人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日本人的思维则是“人作为牺牲品”,即认为人承担着环境问题的后果。而中国人是典型的“自我保护型”,只有当环境问题危害到自身时,才会做出环境保护行为。后来的研究在这两种基础理论上又作了补充。西方学者又加入了几个变量: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社会中其他公众环境保护行为的心理动机、个人的“积极关怀”以及个人的背景等[3]。

第三种是德国学者Diekmann和Preisendörfer的“低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4],只有在成本较低或者对行为的要求较低的情景中,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才会显著。换言之,在环境意识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受其行为成本的影响,即一个环境保护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人们执行这种环境保护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当然,这里的“成本”是广义上的含义,它不仅指实施某一行为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成本,也包括实施该行为的难易程度、方便程度及舒适程度等非经济性的成本。1.2 国内外关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国外学者看来,“环境行为”既包括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也包括个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行为。其中,前者更为重要。而国内学者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后者,较多关注组织性、集体性的活动。由于西方对环境保护行为的界定包括两方面,所以西方学者对于环境行为的测量指标,分成“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两大类[5]。国外学者[6]通常从以下7个方面来测量环境保护行为:垃圾分类与回收;购物与消费;家庭节能;汽车与交通;节水与净水;运动与休闲和环保公众参与。其中,前6个方面涉及的基本上是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而环保公众参与可以视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环境行为的测量难度更大,争议更多。目前所检索到的关于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的文献主要体现在近20年来多次大规模的环境意识调查之中。对于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他们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并采用社会学实证方法来研究。任莉颖根据“1998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公众环境参与的主导因素,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基础、环境意识和环保知识是影响公众环保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1998)根据“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项目,也采用了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现状。结果显示:公众环保参与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呈近乎完全线性相关。童燕齐[7]根据1997年“地方领导环境意识调查”项目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政府官员和企业主管环境政策偏好的因素。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地区,后物质主义模式起主要解释作用,而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则是污染驱动型。冯仕政[8]根据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城镇部分)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遭受环境危害后是否采取抗争行动的因素,发现:中国城镇居民面对环境危害时的行为反应深受差序格局的影响。在遭受环境危害后之所以有抗争或沉默的行为差异,是由于在差序格局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能支配和调用的资源不同。王彦斌[9]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调查了人们在保护滇池时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发现:居民对滇池保护的认知强烈程度与自身利益相关,与自身利益越相关,人们对滇池环境保护的参与越强;同时新闻媒体影响滇池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

本文要研究的对象——“环境运动中的个人参与”,实质上是一种“公共领域的环境保护行为”。通过对个案和数据进行分析,笔者进而认为,“环境运动中的个人参与”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参与行为和情感性参与行为。所谓工具性参与行为,指个人在环境运动中卷入的程度较强,进而采取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而情感性参与行为,指个人在环境运动中卷入的程度较低,采取的行为并不对环境运动的目标起直接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寻求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支持。

综合以往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类变量来测量影响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①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有无子女;②个人利益维度的变量,包括居住地、工作内容、个人总收入、海沧是否有住房(PX项目建在厦门的海沧区);③个人环境意识维度的变量,包括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其中环境价值观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界的平衡、增长的限制和人类控制自然;环境态度的测量也包括三个方面,即情感因子、认知因子和冲动因子。

2 厦门PX事件简介

厦门PX是个化工项目,投资108亿,可望产生800亿的年产值,占目前厦门G DP的四分之一。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已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认为PX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险。于是赵玉芬联合相关专家学者与当地政府官员进行讨论,说明与论证项目的危害与风险,求助当地政府无望后,赵玉芬于2007年“两会”期间,联合另外104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后经媒体曝光跟进,使其成为国内瞩目的焦点。随着工程推进,更多的信息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被披露,厦门民众对该项目的反应也越来越激烈,出现万人疯传同条短信的现象,同时人们利用网络、电话等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2007年6月1日和2日,上万市民到市政府门口“散步”,进行和平抗议,呼吁项目停建或迁址。此次的游行示威引起了国内外人士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当地政府与国家高层的重视。2007年7月,厦门市政府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厦门市规划环评。2007年12月,通过公开摇号随机确定100名市民代表参加环评座谈会,反对复建、建议迁建的人占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与民众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博弈,PX项目最终迁址漳州。

PX项目迁离厦门,象征着厦门人环境运动的一个结束,也将是中国人环境运动的一个开始。本研究围绕这一环境运动个案,展开调查与论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至笔者导师主持的“厦门市环保公众参与”项目调查。此数据调查方案于2008年2月25日至3月10日在厦门岛内的思明、湖里以及岛外的海沧三个行政区进行。数据采用非等比例分层抽样,按照三个区人口5∶3∶1的比例①思明区总人口约为73.64万人(其中有户籍46.74万人),湖里区总人口约为50.99万人(其中有户籍14.99万人),海沧区总人口约为14.30万人(其中有户籍9.39万人)。数据和区划地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5年底。分别发放问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14-80岁的厦门居民。实际完成问卷930份②在调查实施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入户调查的户数,以保证最终问卷收回的份数与计划相符。,经过数据清理,最后样本量为900。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全部来自该调查。

3.2 因变量

在本项研究中,问卷中列出了11个方面的问题测量被调查者在特定环境运动中的参与。其中第11个项目“是否参加市民座谈会”,考虑到厦门PX项目的市民座谈会是采取随机抽取报名号的方法确定与会人员,由此可知该项目的参与机会是不平等的,因此本文没有把它纳入进一步的分析中。本研究采用10个指标考察个人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每个指标答案分别是“是”和“否”两种。在这些指标中,参与者比例较高的有:留意新闻报道和与他人当面谈论,分别占到占被调查者的70.9%和60.2%,其他一些项目的参与者比较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于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内在相关性,根据主成分法对这10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变值精简法旋转后,抽取了两个公共因子(见表1)。用这两个公共因子来代表这几个变量的主要特征,方差贡献率达到53.40%(39.667%+13.73%),K MO值为0.869。根据因子负载,将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工具性参与因子与情感性参与因子。“工具性参与因子”包括如下项目:“通过手机或email互传信息”、“在网络或论坛上发表评论、看法”、“动员或鼓励他人更多的参与”、“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向媒体投诉”、“通过民间环保团体反映”、“直接向制造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提出抗议”以及“参加市民游行”。“情感性参与因子”只有两个项目:“留意新闻报道”和“与他人当面谈论”。

表1 “个人在环境运动中参与”的因子分析Tab.1 The factor analysis of personal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为了把个人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程度综合用一个变量来表示,笔者把两个因子的值分别乘以其方差后相加,即:个人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工具性参与因子值×0.39667+情感性参与因子值×0.1373,我们可以将上述综合变量的因子得分(factor score),作为反映个人环境运动参与程度的指标。为了便于分析,将其转换为1到100之间的指数③转换公式:转换后因子值=(因子值+B)·A.A=99/(因子最大值—因子最小值),B=(1/A)—因子最小值。B的公式亦为,B=[(因子值最大值—因子最小值)/99]—因子值最小值(边燕杰、李煜2000:1-18)。。

3.3 自变量

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共占到61.8%,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比较大,达到34.4%,因此,本研究把受教育程度分成两个变量来度量:一是把“初中和高中”赋值为1,其它赋值为0,另一种是把“大专和本科及以上”赋值为1,其它赋值为0。个人利益维度变量:居住地采取岛内、岛外两分法;“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选项赋值为1,其它选项赋值为0;“海沧是否有住房”包括个人在海沧有住房或在海沧购房两种情况。个人环境意识维度变量:主要从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态度两个方面测量。

4 多元回归模型及分析

以“个人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为因变量,以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个人利益维度变量,个人环境意识维度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强行进入法(Enter)对回归模型进行拟合,首先引入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形成基准模型1,再引入个人利益维度变量形成模型2,最后引入环境意识维度变量形成模型3。分析结果见表2:

总体来看,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模型1的解释率为1.3%,加入个人利益维度变量后,变量对模型2的解释率上升至12.5%,再加入个人环境意识维度变量后,变量对模型的解释率上升至15.8%。这说明新加入的变量对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具体来看,在模型3中: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只有年龄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年龄越大人们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度越低,即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人们的参与度会降低0.177个单位。

表2 在环境运动中个人参与的回归分析(括号内为标准回归系数)Tab.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Beta in brackets)

(2)个人利益维度的变量个人总收入和海沧是否有住房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其中收入越高,个人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度越高,高出1.038分;海沧有住房人们的参与度要比海沧没有住房的人们的参与度高,高出15.378分。

(3)个人环境意识维度的变量都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其中环境价值观越高的人其参与度越低,低于0.412分;对环境态度越友好的人其参与度越高,高出0.331分。

综合来看,在以上显著的5个变量中,其中预测效果最强的是个人利益维度的个人总收入和海沧是否有住房,其次是个人环境意识维度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最后为人口统计学维度的年龄。而在R Square Change中,人口统计学变量为2.6%,个人利益维度变量为11.7%,个人环境意识维度变量为3.5%。由此可见,个人利益维度变量的对模型的贡献远远大于个人环境意识维度和人口统计学维度变量的贡献。

综上,在回归模型中,无论从模型中单个变量的统计显著性来看,还是从综合模型中三个维度变量对模型的贡献来看,个人利益都是影响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更多的是个人利益上的算计,而非西方社会认可的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5 小结与结论

5.1 关于自变量统计显著性的分析

人口统计学变量: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参与度逐渐变低。这一结论与已有的研究一致:年轻人的环境意识高于老年人[10]。相关的解释为:一种观点从生命周期论出发,认为人在年轻时比较理想化,对社会变革抱着比较大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会变得越来越“现实”,观念上会趋于保守。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相对比较新潮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事业,更易为年轻人接受。另一种观点主要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角度来解释,认为环境保护意识属于一种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青少年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年轻一代在其成长阶段所处的物质环境通常比年老一代优越,所以他们的环境意识通常也较高。

个人利益维度变量:个人收入与参与度成正比,海沧有住房的居民的参与度高于海沧没有住房的居民的参与度。资源动员理论认为,人们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度取决于个人在环境运动中可动用的资源和所获得的利益。针对具体的环境运动——PX事件,参与度最高的是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在此地买房的居民,因为是否修建PX项目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最大,而这些人相对收入都比较高。PX项目是建在厦门岛外的海沧区,在海沧有住房的居民其参与度比其它居民参与度高也恰好证明人们的参与PX运动更多的是切身利益的考虑。

个人环境意识维度变量:个人环境意识维度的两个变量都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从环境价值观来看,个人环境价值观得分每增1分,其环境运动参与度得分就降低0.412分。根据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与相关变量的处理方法,环境价值观得分越高,意味着个人环境价值观越倾向于后物质主义,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中的被调查者所持有的不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仍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价值观。人们参与环保运动带有更多的功利性,不是为了减轻和遏制工业污染对整个环境造成的破坏,而是不要危机自己的生活环境。具体到厦门反PX项目运动,人们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期望——不要把各种有害工业企业建在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活远离各种环境污染。以致最后PX项目迁址漳州后,厦门居民再也没有了参与的热情。从环境态度来看,个人越呈现出对环境友好态度,其环境运动的参与度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

5.2 关于结论的再分析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理论视角也比较复杂。不过,就大的格局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一是理性范式——以美国为主的“资源动员”理论;二是认同范式——以欧洲为主的新社会运动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在理论兴趣、基本假设以及问题设定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的“资源动员”理论主要研究潜藏于个人心中的“不满”是如何转化为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认为“不满”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状态,要转化为集体状态的社会运动,必须经过一个“资源动员”的过程。它以“工具理性”为导向,主张社会运动的出现是源于对理性的利益追求,是透过组织集结、资源汇集的过程。它把社会运动的参与者看做是一个理性行动者,认为一个人对社会运动参与与否,参与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他在该行动中所获取的收益和付出的代价[11]。

欧洲20世纪60年代的新社会运动反映了欧洲社会在二战后的一个重要转型,即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变迁相伴而生的是新的社会怨恨、兴趣和价值。新社会运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社会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的学生反叛而出现的一系列大众抗议运动的一个描述性概念;二是强调这类大众抗议运动的激进目标、非传统参与特征和社会生活改革性质的一种理论分析方法[12]。在新社会运动论者看来,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原有的现代化价值与正在兴起的后现代化价值之间的冲突,是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体现,是人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认同的结果,是为控制和定义主流文化而进行的斗争。新社会运动有两个基本的研究倾向:一种着眼于社会派系结构,另一种着眼于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变化,包括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地位性物品的追求以及“生活世界殖民化”感知等。

其中,“后物质主义”论认为,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过渡。战后一代是在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安全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充分享受了物质的富足,在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他们开始寻求新的价值,如良好的自然环境、自我实现和政治参与等等。这些价值需求是资本主义体制难以满足的,于是他们对这种体制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由此可见,针对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资源动员理论”更多的是出于对个人自身利益的一种追求——不要污染我的居住环境,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认为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是为了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是为了减轻和遏制污染对整个环境造成的破坏。西方理论界的观点为: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人们参与环保运动,主要是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代中国,人们参与环保运动的动机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算计,而非西方的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后物质主义价值”。那么,引起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参与的影响较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5.2.1 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与西方相比,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无疑是造成公众环保参与水平低的客观原因之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但这种提高是不均衡的,相当多的人目前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作为意识范畴的环境意识,直接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5.2.2 传统文化对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

以自然经济、君主专制政体和儒家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古代文化,造就的是以义务为本体的传统文化。在义务本位下,人们缺乏权利意识,只知被动地履行义务。进入近代以后,虽然中国法律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但是,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仍然影响着公众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享受良好的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为保护这一权利而参与环境保护也是公民的权利。然而,中国公众并没有这种权利意识。在中国环境问题产生、恶化的过程中,公众往往只关注直接造成自身财产和人身损害的环境问题,而对未涉及自身财产和人身的环境问题,即使意识到侵害了自己的利益,但认为这是公共利益中的个人利益,不认为自己应该对此利益进行保护,而是应该有政府保护,公众没有权利参与。

5.2.3 制度原因

(1)自上而下的环境政策造成了公众的政府依赖性。与西方国家环保事业最初由公众推动不同,我国的环境保护是由政府首先推动的。30多年来,从“基本国策”到“科学发展观”,充分显示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然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西方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内在因素,也是监督政府、企业等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义务的有效社会力量。我国长期以来依赖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环境保护,实际上忽视了公众参与,导致了公众的政府依赖性,也导致了公众环境意识的薄弱。

(2)地方行政干预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往往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限制和干扰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拥有权利的环保部门在人事、财政等方面严重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在环境执法中因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而无法有力保护环境。没有任何“权力”的公众又如何在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对抗政府、坚持环境保护的立场呢?公众即使有心参与,也会因自身在政府面前的渺小而放弃。久而久之,公众的环境意识要么停留在口号上而未付诸行动,要么停滞不前,这就在整体上降低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水平。

(3)政策法规的缺位使公众的环境意识难以转化为具体的环境行为。目前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虽然在法律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参与的具体条件、方式、程序上还缺少明确细致的法律规定,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方式参与。

5.2.4 民间环保组织还不完善

从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起,公众环境保护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产生了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成立。民间环保组织无疑是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及公众环保参与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但是与西方国家发展完善的环保组织相比,我国的环保组织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作为公众参与有效组织形式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而对于具备较高环境意识的部分公众而言,当前参与环境执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渠道。缺乏了参与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个体的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保护持观望态度。

References)

[1]何立平.认同感政治:西方新社会运动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7:965-970.[He Liping.Identity Politics:Summary on New Social Movement in the west[J].2007:965-970.]

[2]任莉颖.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北京:华夏出版,2002:89-113.[Ren Liying.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D].Beijing:Huaxia press,2002:89-113.]

[3],[7]钱君.影响环境运动公众参与行为的多因素分析[D].未出版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7.[Qian Jun.Multivariate Analysis on Acts of Pub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ovement[D].Master’s Thesis,Xiamen University,2007.]

[4]Diekmann,Andreas/Preisendörfer,Peter.PersönlichesUmweltverhalten[D].Kölner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1992:226-251.

[5]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4):61-65.[Wu Chunyou,Sun Yan.Studies on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environment[J].Prediction,2006,(4):61-65.]

[6]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19-26.[zhou zhijia.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Status,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J].Joural ofXiamen University:Philosophyvand Social Science,2008,(4):19-26.]

[7]童燕齐.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取向[D].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6-75.[T ong Yanqi.Ori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olicy[D].Beijing:Hua Xia Press,2002:56-75.]

[8]冯仕政.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122-132.[Feng Shizheng.The Silent Majority:ChaxuGeju and Environmental Action in Urban China[J].Jour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7,(1):122-132.]

[9]王彦斌.滇池环境保护中的个人态度与行为——对滇池流域千名调查对象滇池环保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2:0-43.[Wang Yanbin.Person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n protecting of Dianchi:Surveyof 1000 participator[J].Yunnan social science,2002:0-43.]

[10]吴上进.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J].兰州学刊,2004,(3):195-197.[Wu Shangjin.Report of public environment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J].Joural of Lanzhou,2004,(3):195-197.]

[11]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3,(5):67-70.[Feng Shizheng.Studies on Western Social Movement:Status and Model[J].Foreign Social Science,2003,(5):67-70.]

[12]郇庆治.80年代中期以来的西欧新社会运动[J].欧洲,2001,(6):84-92.[Xun Qingzhi.New social movement of Western Europe since mid-80’s[J].Europe,2001,(6):84-92.]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VS Post-materialist V alues:An example on Xiamen PX

ZHOU Jua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Xiamen University,Fujian Xiamen 361005,China)

In terms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motives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is that it is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self-interest:don’s pollute my living environment,while“post-materialistic values”is that people a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of life of mankind as a whole,and to reduce and contain pollution without damaging environment.The popular view in Western theorists is that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s dominated by“post-materialistic values”after 1970s in the West.The investigation of Xiamen PX showed:In present China,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s motivated bypersonal interests,rather than the popular view that the whole society hasformed a kind of universal“post-materialistic values”in Western society.The paper analyzes wh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①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stric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②Traditional culture has impact on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③The top-dow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resulted in governmental dependence of the public;the intervention from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the absence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aused the public’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not to translate into concrete environmental behavior.④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NG O.

individual interests;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post-materialistic values;particip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

C91

A

1002-2104(2010)10-0041-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8

2010-04-10

周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

(编辑:于 杰)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公众维度
环境保护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公众号3月热榜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