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群 聂玫 黄淑贞 李铭山
·病例报告·
肠系膜异位功能性胰岛素瘤一例
钟群 聂玫 黄淑贞 李铭山
患者男,50岁。2年前始餐后2~3 h反复出现一过性黑朦、出虚汗。空腹血糖3.4 mmol/L,服糖后1 h为3.6 mmol/L(正常值3.6~6.1 mmol/L);C肽释放试验示服糖后30 min血糖最高为7.3 ng/ml(正常值0.6~3.8 ng/ml);胰岛素释放试验示服糖后30 min血糖最高为85.62 U/ml。胃镜示浅表性胃炎(Ⅱ)及十二指肠球炎。B超示胰头周围一实性偏低回声区,1.83 cm×2.20 cm。MRI示胰头上前方结节状异常信号影(图a);PET-CT示胰头上前方无异常摄取结节影(图b)。动脉血管造影示胰头区域两个小结节(图c)。手术探查见胰头上方肠系膜可触及两个结节,质地较硬。行结节摘除术。血糖自探查时的3.5 mmol/L逐渐上升到5.1 mmol/L。病理检查见两结节呈灰黄褐色,椭圆形,2.0 cm×1.5 cm×1.5 cm及0.7 cm×0.5 cm×0.4 cm,表面包膜完整,切面灰黄质软;镜下见瘤细胞似正常胰岛细胞(图d);免疫组化示突触素+、嗜铬素+、角蛋白8、18、19+,诊断为肠系膜异位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后留院期间血糖保持在5.0~5.4 mmol/L,出院后随访17个月血糖正常。
图1 患者MRI(a)、PET-CT(b)、DSA(c)和肿瘤病理图(d)
讨论功能性胰岛素瘤为最为常见的胰腺良性肿瘤,起源于胰岛β细胞,80%以上为良性,多数为单发,直径1~2 cm,包膜完整;绝大多数位于胰腺内,仅2%出现于胰腺组织以外而称为异位胰岛素瘤[1]。由于功能性胰岛素瘤分泌胰岛素功能亢进,临床上可出现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
影像学检查对胰岛素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提示病灶位置及大小,但受肠腔气体干扰而无法良好显示,且定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CT可显示实性肿块,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表现为特征性的“快进快出”,CT检出率为30%~80%。MRI的薄层脂肪抑制序列对病灶显示效果较好,病灶信号均匀,T2WI为高信号,但少数含纤维成分较多者为低信号;T1WI多为低信号,有些病灶因不含正常水化蛋白而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与CT相似,但强化可延续至门静脉期甚至延迟强化[2-3]。PET-CT对区分病灶良恶性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因为PET-CT对于<1 cm的病变易漏诊,不适用于以小病灶为特点的本症,且费用昂贵,不宜作为常规检查的必要手段。DSA定位诊断胰岛细胞瘤的准确率达到29%~96%,并可提供直接的血供依据。由于胰岛细胞瘤通常较小,且胰腺血供复杂,为提高检出率常需要采用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和(或)药物性血管造影,逐一行腹腔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造影,方能避免漏诊。本例仅DSA明确显示出两个病灶,提示其对小病变的检出有明显优势。本例虽无三联征,但有明确的低血糖表现,实验室检查符合高胰岛素血症,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在手术前即诊断为异位胰岛素瘤,且经病理证实。
[1] 邓晖,邱士军,李祖国.异位胰岛细胞瘤一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60-861.
[2] 林珊,李坤成,许卫.胰岛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20-622.
[3] 王丽君,郎志谨,刘爱莲,等.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 1717-1719.
2009-11-18)
(本文编辑:屠振兴)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0.05.013
350025 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