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 赵喜迎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武术
任冬梅 赵喜迎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了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得出结论:传统武术应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逐步向科学化、大众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等方向迈进。
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传统武术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几乎各行各界都乐于用这个词来谋划本行业未来的发展。武术界也不例外。它也在寻求各种各样的发展途径以求得永存。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它适用于几乎各个领域。中国传统武术也以可持续发展观探索它的未来发展战略。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的碰撞下,传统武术受到冷落。那么,传统武术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能否开拓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江泽民在1996年3月召开的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针对国外的研究状况,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概括。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本质在于协调代内、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揭示了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关系。
传统武术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发展起来的民间武术各个流派的技术总称。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拳理拳法运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范畴,设定了理想的人格境界。强调以修身作为途径,关于技击修身的、集教育、健身、表演、竞赛、娱乐、经济、政治等功能为一身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门生命科学。
用发展的眼光看点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并不是物化的遗产,而是动态的发展中的传统现象。其中表现于时间要素的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表现在空间要素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表现为意识要素的是集成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三方面的两两统一,综合一体形成的传统,才可能是开放的,值得流传和继续发展下去的传统。
1979年原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6年全国挖掘整理成果在河北承德、北京分别展出,计武术文献482本(册),古兵器392件,初步整理出129个拳种的文字资料和394.5小时的技术录像,以及多达651万字的地区性《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武术拳械录》。一些关于传统武术(拳、械)套路的挖掘书籍也相继出版,如《戳脚》、《通背拳》、《形意拳理论研究》等。但是,传统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空间的丧失必然导致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体系最终无法建立。
竞技武术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巨大而不可回避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赛市场空间的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2)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主导地位的驱使下,造成传统武术人力后备人员断层。(3)武术人才对传统武术的肤浅和不甚了解,使传统武术科研体系无从发展。传统武术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健身运动,对中国传统武术在社会上的开展形成一定的冲击。以传统武术作为健身锻炼内容的人数逐渐减少。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不及时赋予传统武术以新的时代内容,它有可能逐渐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逐渐被西方一些简便易学、便于开展的新兴健身项目所取代。
传统武术由于其文化本身存在的特性,它的传播具有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方式和特征。传统武术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特征。出现了家庭、区域、结社、寺院、武举制度、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式等传播方式,使得传统武术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师徒和血缘传承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武术拳种失传。传统武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大量风格各异的传统拳术作为“资源”,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传统武术动作简单、朴实、实用,传统技击追求踢、打、摔、拿的完美结合,技击战术讲究远踢、近打、贴身摔,这种技术的整合性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整体性思维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这种完整系统的理法功技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内因。但是,传统武术在技击特征上的封闭性,技术上的复杂多变性,技击技术风格的单一性,招式的规定性,套路类别的相对集中性,动作技术的缺少规范性等无疑成了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再者,盲从迷信也是传统武术技术至今没有一个较科学的定量和较准确的定性标准的根本原因。
传统武术也被成为“功夫”,练武术也常称为“练功”。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明了传统武术要长期艰苦训练,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可是,现在人们更习惯于“快餐”式的健身、修身、养生的运动项目,艰苦卓绝的“功夫之路”会让众人望而却步。
高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或武术专修目前虽教材中有部分传统武术套路,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竞赛套路为主,去提高学生的演练水平、外形表现水平,而不是提高传统武术的实用技法。
我国民间武术校(馆)近20年来发展众多,前去习武者也络绎不绝。但是大多习武者习武不是以继承传统武术和弘扬中华武术为目的。学生在武馆习武时间短,达不到终身武术的目的;武术校(馆)收费高,也就达不到普及的效果;武术校(馆)所授内容也以竞赛武术为主,真正传播传统武术的比较少。可以看到,武术校(馆)对武术具有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并非唯一最佳途径。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习武练拳的好传统,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传统武术在国外也已流传了几百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武术人才,扩大了传统武术在国外的影响。目前,传统武术已遍布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一种娱乐观赏的运动形式广为世界人民喜爱。
中国武术在改革发展中出现了诸多异化现象。因淡化技击的现代化改造导致传统武术本质特征的偏离;因适应入奥要求而进行的西化改造导致了传统武术精神实质的丧失;因追求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而进行的削足适履式的改造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个性的泯灭。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法律的健全使得以技击为本质的“传统武术”用“武”之地越来越小,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中只有在军警中才会有些许舞台。没有土壤,成活都是问题,何谈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根据传统武术目前的优势和不足,建立了以下可持续发展模式(见图 1)。
图1 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研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形成于古代社会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武术要向世界推广传播需要对各传统拳种理论进行研究、探索,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以指导传统武术实践武术科学化。因此,要弘扬传统武术,就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我们应立足于传统,着眼于发展,真正做到传统武术的继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文化的传承也类似。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传统武术再放光彩,就必须把武术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因此,抓住了学校武术的教育,就等于抓住了武术的未来。
传统武术流派繁多,内容丰富,套路短小,技术简单,易于推广普及的特点为其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应当说,这是传统武术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所以,坚持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形式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活水和源头。
社区体育是当今全民健身活动的一种新形式。传统武术的大众化特征理应成为社区体育的主要形式。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为传统武术社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武术要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就要向农村发展,积极筹建农民武协组织,发展民族民间武术,加强传统武术保健养生功能,促进全民习武强身,弘扬民族精神。
武术竞赛与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已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趋势。传统武术在影像图书、服装器械、办班开馆、交流大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经济空间。由此可见,传统武术蕴含丰富经济资源。开发传统武术的经济资源,努力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可以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武术蓬勃发展的两翼,应比翼齐飞,共同发展。借竞技武术之路打开武术世界大门,用以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当然,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性发展,并不是说今后传统武术的工作就是一切配合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在配合竞技武术过程中,可以吸取竞技武术走向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从而为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和走出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现国际武联已有120多个成员,基本遍及全球各洲。这无疑为武术的海外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然而,目前东西方诸方面的差异是传统武术在西方发展的不利因素。正因为传统武术有竞技武术自身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传统武术海外的发展也为整个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武术必须加快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以使自己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发展,否则不免也会走上日渐衰落的道路。
为避免中国传统武术走上日渐式微的道路,唯有创新才是正途。我们应着眼回应传统武术发展中的异化问题。在传统回归和时代创新的碰撞和冲突中探寻二者的割裂和融合。随着武术的全球化、现代化潮流的涌动,我们对武术现代化走向热切渴盼和极度担忧。在文化全球化、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进程中,若以傲慢或偏见拒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会被前进的时代所遗弃。在时代背景下通过向传统武术注入一些现代体育的内涵,使其在保留文化主脉的同时,以博大的气派,不断融汇和吸纳其他文化元素,既体现出传统的延续性,又反映出时代性和创新性,以确保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和合理传承。
对传统武术,我们要大力继承其技术,尤其是对老拳师技术的继承。同时对传统武术技术要科学的挖掘、整理、改革、创新,使之真正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爱练”的健身、修身、养生运动项目。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应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向科学化、大众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为最终成为体育项目的主流而不断奋斗。
[1]王 伟.传统武术内涵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
[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篇)[C].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
[3]陈振勇,杨晶伟,刘忠伟.21世纪我国传统武术发展地位选择与定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4]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5]花家涛,黄淑杰.新世纪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
[6]王 涛,刘 苏.传统武术的异化与重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6).
[7]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8]王少军.传统武术发展趋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6).
[9]李成银,林志刚,李 宁.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10]姜 娟,胡 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
[11]曹 华.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
[12]康戈武.传统武术期待腾飞之日[J].中华武术,2002(11).
[13]徐向东.从武术的本质特点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8).
[14]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
[15]杨本升,刘爱荣,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1(3).
[16]傅文礼,黄金萍.关于传统武术发展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3).
[17]刘同为,王 震,丁丽萍.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8).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n DongmeiZhao Xiy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Sport,Beijing 100084)
With the method of I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and for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Wushu the study builds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and concludes that:traditional Wushu should be gradually go to the scientific and popular,mass and international,modernizing ways under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modes traditional Wushu
G85
A
1004—5643(2010)02—0012—03
1.任冬梅(198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赵喜迎(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