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关系及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0-11-17 06:38哈宝玉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伊斯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执政党与宗教: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9日至n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

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宗教局、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云南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及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云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部分省府相关部门的90多位专家学者和行政领导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有60多位学者提交了参会论文,50多位学者作了小组发言。

会议开幕式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庆五主持,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江苏省宗教局副局长沈成、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文虎分别致辞并就政党与宗教关系、党的宗教政策、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以及江苏省宗教情况和党校及其他部门对宗教研究的状况作了介绍。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和所长卓新平研究员。

开幕式结束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主持,四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卓新平研究员以“当代中国宗教之思考”为题,从(1)对中国宗教现状的分析,(2)对中国共产党与宗教关系的分析,(3)对当今中国宗教管理的分析和思考三个方面作了富有创见性的、前沿性的深刻而精彩的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北京大学宗教文化学院院长、哲学系张志刚教授在题为“执政党与宗教:中国政教关系问题的一个基本角度”中,对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以来的宗教问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和宗教对话中的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等诸多问题作了梳理和精辟分析,并对这些问题作了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所长、我国伊斯兰教研究著名专家吴云贵研究员从伊斯兰教与现代民族国家、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关系、伊斯兰教与国际热点问题、伊斯兰教法政治工具化、伊斯兰教解释主体的多元化、伊斯兰教与西方和怎样理解名符其实的伊斯兰教国家等七个方面对当今世界的伊斯兰教问题作了高屋建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研究员在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伊斯兰教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中,从辱教事件、教派门宦之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西北穆斯林东渐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等三方面作了历史和现实评析。

开幕式和主题演讲后,各位学者围绕七个议题分别作了小组发言,并安排学者作了专门点评。

(一)关于执政党与宗教。执政党与宗教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对此有6位学者作了发言。米寿江教授从国际性、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五个方面,为执政党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建言献策。冯今源研究员通过对伊斯兰教初期穆罕默德创建的麦地那社团的历史回顾,说明麦地那社团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喇秉德和马文慧的“执政党、宗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念及基本理论的回顾,认为宗教问题是一个关系党的执政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处理好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政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马进虎博士的“执政党与伊斯兰教的关系”,通过历史的考察和梳理,认为政教关系虽有间接的、迂回的和个人的性质,但其直接的、群众的、民族的性质更为重要。只要执政党始终如一地坚持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连续性,信教群众就一定能更好地服从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马亚萍研究员的“党的‘多元信仰和谐文化在中国宗教领域之实践”一文,分析了在中国语境下,党的“多元信仰和谐文化”政教理论及其政教和谐关系的实践。认为“政教分离”管理模式和“多元信仰和谐文化”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教和谐关系”的理性实践范式,它为世界提供了政教关系和谐的成功经验,为促进世界和平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二)关于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这一议题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共有u位学者作了发言。马平研究员在题为“关于宗教工作的终极目标与近期视角——以伊斯兰教管理工作的现实为例”中,为现阶段伊斯兰教管理和研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马明良教授的“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及其现代价值”,通过对伊斯兰教人与造物主、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的挖掘和梳理,认为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只要进行深度挖掘,并赋予时代特征,必然会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葛壮研究员的“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针对伊斯兰教和拥有当今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穆斯林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就当前伊斯兰教的艰难处境,有些西方媒体对之妖魔化的错误观点,提醒我们在讨论伊斯兰教对和谐社会理论的构想与实践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防止类似西方先入为主的“文化翳障”,准确认识、探究并汲取其有益因素。敏贤良的“伊斯兰教与社会和谐的历史考察”一文,认为伊斯兰教的和谐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现实意义。韩中义研究员的“新视野下的伊斯兰教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截取伊斯兰教价值观这个横面,作了观点性的阐述,并考察了伊斯兰教价值观影响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薛龙和阿訇的“弘扬伊斯兰教普慈特慈的理念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一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训中的“普慈特慈”理念的内涵挖掘和其外在表现形式讨论,认为伊斯兰教的“普慈特慈”概念体现了大同社会的理念,完全能够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张世海研究员和王建民所长谈了“学习温家宝总理在开罗阿盟总部所作演讲的体会与感想”,认为温家宝总理的演讲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高度评价和总结了中阿两大文明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及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揭示了文明间对话交流的规律和真谛,对世界和平、和谐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国内穆斯林聚居地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还对文明多样性与共同性、尊重文明多样性与宗教和谐、文明多样性与国家统一、文明多样性与民族团结和文明多样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等论题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处理伊斯兰教问题的合理的有益的建议。马世英的“文明多样性视域下和谐社会建设和伊斯兰文明关系研究: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为例”一文也讨论了文明多样性视域下和谐社会建设和伊斯兰文明关系。张世海研究员的“外和内谐践行理想——论西北地区伊斯兰教与构建和谐社会”,从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现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面临

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践行和谐的途径和措施作了充分的探讨。王伏平副研究员的“伊斯兰教与宁夏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刘伟“新时期宁夏伊斯兰教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两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在构建宁夏和谐社会中的贡献、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马玉秀的“概说伊斯兰经济思想研究——兼论伊斯兰教研究在中国”和马燕的“伊斯兰教福利场域与穆斯林构建和谐社会”两文,探讨了伊斯兰经济渊源、流变和它在不同境域中表现出的特殊性以及穆斯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分配等。

(三)关于伊斯兰教的思想历程。在这一议题的讨论中,10位专家学者探讨的问题涉及《古兰经》注、教义学、教法学和苏菲主义,以及近现代和当代国内外伊斯兰教出现的新思想和兴起的新思潮等。沙宗平博士的“王静斋、马坚《古兰经》译本中乌玛含义初步比较”,对我国已故学者王静斋阿訇和马坚教授所译《古兰经》中的“乌玛”进行了初步比较,认为两位学者的翻译通俗易懂、典雅畅达、内涵深刻,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贾建平博士的“伊斯兰教义学的早期发展”对早期伊斯兰教教义学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探讨。周燮藩研究员的“苏菲主义的起源”、吴冰冰博士的“苏菲主义的社会化”和哈宝玉博士的“经学传统与苏菲思想——以《经学系传谱》为视点”等,对苏菲主义的渊源、流变和社会影响及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马景博士的“成达师范学校教育思想的历史变迁”,对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新式教育的摇篮成达师范学校的教育思想作了记述。王铁铮教授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丁俊教授的“当代伊斯兰中间思潮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和谐发展”和张维真院长的“当代伊斯兰思想家优素福·格尔达威及其‘中正思想”等,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出现的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来龙去脉、对伊斯兰世界以及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并认为这种“中庸”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和谐发展有积极地借鉴意义。董萝贝的“伊斯兰法在帝国晚期的重新解释:中国伊斯兰圣训概念初探”,探讨了,清末经训的中国化问题。

(四)关于社会转型与伊斯兰教。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年来得到了一些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的关注。这一论题有9位学者作了发言。季芳桐教授的“义乌穆斯林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和白莉教授的“清真寺在构建和谐宗教中的功能——基于对江苏省部分清真寺的调查研究”等,对近年来伊斯兰教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和清真寺所起的社会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清真寺的功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经论道的场所,而是一种对穆斯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扶贫救弱、捐资助学、调解纠纷等诸多领域都有影响的社会有机组织。因此,充分发挥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不仅可以丰富穆斯林的精神生活,卑可以化解信教群众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情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尤佳教授的“适应与转型的努力——关于社会转型与p国伊斯兰教的思考”和马强博士的“都市穆斯林宗教问题田野调查研究”的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国伊斯兰教特别是城市穆斯林在社会转型期的处境和面临的挑战以及自身的定位和发挥的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丁明俊教授的“宁夏伊斯兰教苏菲门宦大型‘尔麦里活动调研报告”、海正忠研究员的“柯庄村的清真寺——宁夏偏远农村伊斯兰教发展调查”、龙群教授的“和谐社会视域下伊斯兰教对新疆回族的影响”、王超博士的“论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选择——以西安市为例”和李立峰的“科学执政与宗教和宗教问题”等,对西北部分省市的伊斯兰教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认为置身社会现实中的宗教,其发展变化对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五)关于伊斯兰教与宗教对话。过去被忽视的“教际”间对话,近年来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把这一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为此,有6为学者作了发言。魏良弢教授的“以史为鉴——阿拔斯王朝的灿烂文化及其对中亚的影响”,认为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才会繁荣昌盛,创造辉煌。反之亦然。何其敏教授的“‘对话的张力解读”,认为面对当今中国宗教多元并存的基本事实,“对话”不应再局限于“教际”之间和宗教组织内部,还应该在非宗教信仰群体与宗教信仰群体之间展开,继而展延于宗教与教外的对话、宗教与民族的对话、宗教与社会各界和社会不同方面的对话等等。形成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对话机制和解决方法,成为推动我们迈向新生活的动力。丁隆博士的“宗教对话理论观照下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对话”,认为作为世界性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不仅影响它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对话双方应重视从各自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资源中寻找契合点,搁置分歧,以双方共同伦理为起点开展对话,便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吕耀军博士的“伊斯兰人权与基督神学”,以伊斯兰人权与基督神学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国际人权标准的普遍性与伊斯兰人权基于宗教传统之间的争论,以及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文化在人权方面的对话与碰撞。王希博士以“艾什阿里派教义中的原子论和自然因果否定论”为题,从艾什阿里派原子论和自然因果否定论的宗教背景、原子论世界观、自然因果否定论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敏俊卿博士的“尊重与互惠:道德共同体的建构——伊斯兰教西道堂处理群体关系的实践与启示”,借用道德共同体的概念,透察历史上“西道堂”处理群体关系的实践经验,为审视当代边疆地区日益复杂的群体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六)关于伊斯兰教与政治思想。这一论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国内研究中东问题的学者尤为重视,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一个较前沿的话题。围绕这一议题,有5位学者作了发言。丁士仁博士的“伊斯兰民族关系刍议”一文,对伊斯兰教倡导的民族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认为伊斯兰民族关系虽有其特殊性,但不能忽视基于这一特殊思想所蕴涵的普遍意义。敏敬博士的“论伊斯兰教与国家”一文,在论述伊斯兰国家观念和历史实践的基础上,认为伊斯兰教的国家观念既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穆斯林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依据。马占明博士“试论伊斯兰教‘以和为贵的政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认为伊斯兰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维护正义、‘民主协商、‘宽容友好以及‘以和为贵等思想对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铁国玺的“伊斯兰反恐与国家安全”和王凤博士的“伊玛目隐遁及其后果”就相关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

(七)关于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伊斯兰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大量见诸于新闻媒体,也是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有5为学者就伊朗核问题、巴以问题、塔利班问题等作了精辟分析。马丽蓉教授的“清真寺与霍梅尼革命及其影响——伊朗核问题新解”,从霍梅尼对清真寺的基本认知、坚守、支持和利用等_解读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成因及发展,强调了清真寺与伊朗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而凸现精神领袖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中的深远影响,国际社会应与伊朗展开对话、沟通,逐步解决伊朗问题特别是核问题。王锁劳教授的“巴以冲突背后的宗教因素”,认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宗教信徒、宗教田产和宗教圣址等对巴以冲突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李维建博士的“‘黑人伊斯兰教——殖民时期法国伊斯兰教研究”作了梳理和探讨。钱雪梅博士的“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解析”一文,对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的由来、兴起原因及其对巴基斯坦和地区局势的影响作了深入细致地探讨。范若兰教授的“政党伊斯兰化与马来西亚种族关系试析”,认为影响马米西亚种族关系的关键因素是马来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政治化。

为期两天的小组讨论会结束后,由江苏省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米寿江教授主持,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研究员和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林博士作了小组总结。认为各位学者的发言紧扣主题,观点鲜明,建言献策,点评得当。就政党与宗教关系,认为在新形势下执政党应该保持宗教政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注意宗教的群众性,重视宗教的国际性,及时依法正确处理宗教突发事件,加强对宗教上层人士的培训,积极倡导“教际”间、宗教内部l的对话和交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另外,呼吁加强对伊斯兰教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合理安排伊斯兰教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

之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伍贻业教授介绍了江苏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前主任、伊斯兰教研究专家周燮藩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认为这次会议是继上世纪80年代召开的5次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会议后规模较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领域广泛。前瞻性研究突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较多,多地区、多层次研究较为深入;二是学术梯队壮大。少壮联席,群贤毕至,人才济济。三是学术水平较高。并希望全国性的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保持连续性,坚持开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伊斯兰
中国穆斯林与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