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丽
摘要:中国不缺乏报纸,但缺少具有世界影响的大报,面对传媒“入世”的不期到来,以及电视和网络对报纸的冲击,报纸将如何突出重围。也许,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份百年大报,也是中国唯一一份享有世界级盛誉的报纸,《大公报》的办报经验会使现今的报纸媒体受到启发。
关键词:《大公报》?摇 “四不”方针 ?摇副刊 独家新闻
在中国报业史上,名噪一时的报纸可谓多矣,但能历经百年而不衰,能见证中国近现代复杂多变的历史,能保持其宗旨、风格始终如一者,唯百年《大公报》是也。《大公报》犹如中国近现代一百年历史的缩影,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与时俱进,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动荡的政局,而今它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堪称中国报业史上的奇迹。
宗旨高而稳
在中国报业史上,宗旨高尚的报纸并不多见,而能稳定保持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公报》就是这样一份以高而稳的宗旨闻名遐迩的报纸。《大公报》在创刊时,创办人英华称:“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开宗明义,表明其以天下为己任,甘愿为国为民吃苦操心,希望国强民慧的办报意图,明确宣称它所刊登的文字要从大处落墨,说长道短,形成了《大公报》的独有风格。它敢言,在办报第五日便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并指斥刚毅等后党为“国贼”,指责反对慈禧归政的大臣为“谄媚之小人”;它爱国,1905年5月23日率先参加抵制美货的群众运动以后,不仅以身作则,“停刊美商告白”,而且正确评价、引导群众和政府合理行动;它严肃,停刊“一切吟咏娼妓之作”,“乖谬偏激之言,非所取焉,猥邪琐屑之事,在所摈也”。这样一份于国于民高度负责的报纸,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3个月即发展为华北地区的一份大报。
新记《大公报》明确提出办报“四不”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阐明《大公报》政治中立、经济自存、不谋私利、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的社训,将该宗旨充实并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政治上的中立使它继承并发扬了《大公报》敢言的特色。著名的“三骂”脍炙人口,痛快淋漓:一骂军阀吴佩孚,二骂汪精卫“好为人上”的领袖欲,三骂“不学无术”的蒋介石自误而复误青年。“三骂”冷嘲热讽,使报界、政界人士大跌眼镜。胡政之对他们主笔的时代承载敢言之名的解释是“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经济上《大公报》保证其独立性,新闻采写和发表社评都是完全出自对事实、对国家民族的考虑而不受其他势力的干预。同时,《大公报》确立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即:《大公报》是一个独立完善的经济实体,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新闻自由媒体;报社是一个传播组织,成员不参加任何党派,以新闻传播为职业,管理者自身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素质;社评采用不署名制;高层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不控制社内新闻人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实行比较宽松的用人制度等。这些特点保证了《大公报》民间经营的媒体性质,使“四不”方针的实现有了制度保障。
立言深而锐
作为一份百年大报,《大公报》被世人极为称道的是那些秉公直言、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自英华起,该报就发扬了王韬、梁启超“文章报国”的论说风格,议论时政、开启民智,凡关于国家大政方针,一般都通过论说来表明它的态度和观点。在白话文体评论集《敝帚千金》的序中称其立言宗旨为“破除国民愚昧谬妄之见识,唤起国民合群爱国之精神”,其拳拳赤子之情溢满字里行间。新记《大公报》的评论更是当时左右时政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国民党的最高首领蒋介石不看《中央日报》,只看《大公报》,中共领导人也是经常从《大公报》的言论中探析国际国内局势的走向。张季鸾认为立言是他们办报的秘诀,“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正是在这一立言宗旨的指导下,《大公报》中有胆识、有分量的评论层出不穷。正因为它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为民直呼,曾经5次被查禁和勒令停刊,但就是在“言论报国”使命的激励下它一次又一次地复出,这种坚忍不屈的精神绵延百年之久。
《大公报》的评论具有远见卓识,具有大局意识。“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发表社论《西安事变之善后》说“解决时局,避免分崩”,次日,《再论西安事变》呼吁全国各方以大局为重,呼吁张、杨“幡然悔悟”,12月18日,《给西安军界的一封公开信》要张、杨释蒋并认罪悔过,被南京政府加印数万份空投西安,成为中国新闻报纸史上的创举。尽管这几篇评论被后人作为“张季鸾营救蒋介石”的罪状,但它客观上为解决“西安事变”营造了和平的舆论环境,而且与中共“团结一致抗日”的策略是相吻合的。
探索报道新方式,以独家新闻取胜
《大公报》的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记者能亲临新闻发生第一线,采写大量独家报道。它的记者遍及世界各地,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时,它的记者总能克服困难,深入第一线,大胆尝试各种报道方法,向报社发回独家新闻,引起业界和社会的轰动。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大公报》的胡政之作为当年派往法国采访的唯一一名中国记者参加会议,并及时向国内发回会议的翔实报道,透露了巴黎和会“分赃”的阴谋。除此,《大公报》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战地记者,使战地新闻成为《大公报》的一大新闻报道优势:《大公报》东南亚战地记者李秀是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采访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并拍摄了珍贵的签字受降照片;记者朱启平写下了经典名作《落日》,为历史留下可贵的见证;波茨坦会议、纽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法庭、联合国成立大会,《大公报》记者都亲临现场,以中国媒体的代表与世界级新闻竞争,促其成为一份世界级的大报。
《大公报》的西北采访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国民党的“剿共”声潮中,它就派记者到红区采访,并于1930年4月刊登了“红军纪律严明,百姓拥护”和“吃民间饭,每人还给五百钱”等消息。正是这些对红军的初步报道,引发了范长江到陕北、西北考察的念头。《大公报》连载长江的“旅行通信”,不仅揭露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且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披露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红军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副刊种类繁多,内容专业化
《大公报》不仅以言论和新闻报道取胜,其丰富多彩的副刊也为它赢得了大量忠实的读者,提升了报纸在知识分子中的形象。该报从创刊之日起,即设“杂俎”栏目,用以刊登诗词歌赋等消闲文字,从1904年3月31日起,在该报的附张上增辟了“笑林”栏,刊登一些幽默短文。这些副刊性栏目时有时无,均是不定期出现,带有一定的补白性质。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续刊的第一天,该报便在第8版上半版创设综合性文艺副刊《艺林》,1927年3月7日,另一个综合性副刊《铜锣》创刊,同时,《白雪》、《家庭与妇女》、《电影》周刊、《儿童》等专业性副刊相继创刊。1928年元旦开始增辟《小公园》副刊,2日起又开设《文学副刊》、《戏剧》周刊、《体育》。以后又增设了《科学周刊》、《市政周刊》、《社会研究》月刊、《读者论坛》、《文艺副刊》等。这些刊物都是应时而设,各自都有不同的宗旨和意图,以特殊的读者为对象,适应不同的读者群,或是对一般读者提供专门性的知识。同时它又把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动态介绍给受众,具有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国民架起了开民智的桥梁。
人才培养有方,名人层出不穷
《大公报》有一套行之有效、突破常规的人才培養方法。一是不拘一格。王芸生出身茶叶铺学徒,没有多高的学历,陈纪滢出身邮局职员,没有多少新闻工作的经历,一旦被发现是人才,就都立即委以重任;二是不养圣(剩)人贤(闲)人。用人求精不求多,不称职的,立即解聘;三是不熬年头,不论资排辈。只要干得出色,就立即破格擢升。如徐铸成入社才三年,就由练习记者提拔为驻汉口的正式记者兼办事处主任;四是注意保护人才。文章或报道出了问题,当局者怪罪下来,胡政之一律以“他是我们的人,文章在我们报纸上刊载,一概由我负责”抵挡过去,主动承担责任。这既避免了让第一线的人因害怕受到伤害而缩手缩脚,也使被保护者心生感激,更加发愤工作;五是注意教育和培养。每一个新手,都给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在发挥他们的个人专长之余,要求他们能够成为“写”、“跑”、“照”、“论”等各方面的行家里手。这些用人之道,既有助于人才的成长,也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使《大公报》始终拥有一支精干的团结的有着很强战斗力的队伍,也难怪它被誉为“新闻界的黄埔军校”。《中国大百科全书?摇新闻出版卷》为近代108位杰出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辞条,其中大公报人占了13条;名列《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人有60名之多。(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K0839)
参考文献:
1.傅国涌:《“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书屋》,2002(5)。
2.贾晓慧:《〈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出版社,2002年版。
3.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