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锦秀,张 烜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种类、危害及其防治
喻锦秀,张 烜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简述了湖南地区危害白蜡虫及其寄生的天敌寄生蜂种类,从寄生蜂的危害、传统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分析了寄生蜂对白蜡和种虫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天敌寄生蜂的防治措施。
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种类;危害
白蜡虫(Ericeruspela) 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在白蜡和白蜡虫种虫生产中,天敌昆虫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寄生蜂种类多、世代多、数量大、发生时间长,对白蜡和种虫生产的危害尤为突出,常造成白蜡损失达30 %~40 %,种虫损失达20 %~30 %。长期以来,白蜡虫种虫生产经常出现“三红三黑”(即3年白蜡虫种虫红润而丰收,3年雌蜡虫死亡变黑,种虫欠收或失收)现象,造成白蜡产量极不稳定[1]。白蜡虫的寄生蜂有5 科13 种[2-3],可在雌雄白蜡虫体内互相寄生,9—10月是寄生蜂危害的高峰期,大量雌虫死亡变黑。我们对湖南省白蜡虫的寄生蜂种类及其对白蜡生产的影响做一综述。
在白蜡生产系统中,危害白蜡虫及其寄主植物的天敌隶属于4目13科28种[4-7]。其中,膜翅目中的寄生蜂类是组成白蜡生产系统害虫群落的主要类群,共5科13种,占全部种类的46%。
表1 白蜡虫寄生蜂种类及危害虫态科名属名种名危害白蜡虫虫期跳小蜂科(Encyrtidae)花翅跳小蜂属(Microterys)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2龄幼虫,雌成虫中华花翅跳小蜂(M sinicus)卵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ericeri)2龄雌幼虫,雌成虫花角跳小蜂属(Blastothrix)白蜡虫蓝绿跳小蜂(Blastothrixericeri)雌成虫纹翅跳小蜂属(Cerapteroceroides)白蜡虫纹翅跳小蜂(Cerapteroceroidesericeri)2龄雌幼虫,雌成虫黑褐纹翅跳小蜂(C similis)2龄雌幼虫,雌成虫刷盾跳小蜂属(Cheiloneurus)长缘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clariger)2龄雌幼虫,雌成虫优赛跳小蜂属(Eusemion)优赛跳小蜂(Eusemioncornigerum)2龄雌幼虫,雌成虫蚜小峰科(Aphelinidae)食蚧蚜小蜂属(Coccophagus)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japonicus)雌成虫花翅蚜小蜂属(Marietta)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carnesi)雌成虫广肩小峰科(Eurytomidae)广肩小蜂属(Eurytoma)广肩小蜂(Eurytomarobusta)2龄雌幼虫,雌成虫姬小峰科(Eulophidae)啮小蜂属(Tetrastichus)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2龄雄幼虫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宽缘金小蜂属(Pachyheuron)益蜡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bonum)重寄生蜂
2.1寄生蜂的危害
四川白蜡虫种虫产区经常发生“跳虫”现象,一般9月前雌蜡虫很多在寄主树枝上生长,但到10月后,树上的雌蜡虫减少了,虫区农民把这种现象称为“跳虫”。“跳虫”的产生主要是寄生蜂危害雌蜡虫使其致死干枯,在寄主树枝上脱落造成的。1979 年,湖南芷江白蜡虫研究所万益锋等[2]调查贵州产虫区“威宁中水区”,由于天敌危害造成种虫颗粒无收。1982 年4—5 月万益锋调查贵州威宁高坎子,昭通水井湾、龙泉,永善县万和产虫区,同样发现上述产区95% 的雌蜡虫是进入成虫后因天敌寄生而死亡。1944 年廖定熹、曾省[8]调查寄生蜂对雌蜡虫的危害,西昌虫区寄生率为87%,金口河、昭通虫区寄生率均为98%。以上调查说明,“跳虫”相当严重,已成为种虫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白蜡虫寄生蜂种类多,有5科13 种,繁殖快,代数多,1 年达4~7代,数量大,危害时间长,它不但危害雌蜡虫,而且也危害雄蜡虫,在雌雄白蜡虫上转主寄生,严重地制约虫区生产的发展,造成白蜡虫种虫头年丰收,2年欠收,3年失收的局面,也就是蜡农们所说的“三红三黑”现象[9]。
2.2传统的错误认识
白蜡虫种虫产量最多的地区为四川凉山州、云南昭通地区和贵州威宁一带高海拔(1500m以上)地区,产白蜡最多地区则为四川岷江和嘉陵江下游、湖南沅江下游低海拔地区(600m以下)的丘陵或坝区[10]。有人根据原种虫和白蜡的不同盛产区,提出白蜡虫的雌虫和雄虫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认为白蜡虫的雌、雄虫在地理分布及对气候条件和食物条件上有不同的要求[11-13]。雌虫适宜生活于凉爽、较干燥、海拔高(1000~3000m)的环境,雄虫则适宜于生活在温暖、湿润、海拔较低(400~1000m)的低山、丘陵地带。
甚至有人提出,低海拔地区不能产虫,或所产种虫含卵量少,所孵出的雄虫泌蜡量低,品质很差。在一些平坝、丘陵地区(海拔仅500m)的地区所产种虫(俗称“坝虫”),被认为“虫体孱弱,虫口大,含卵少,品质低劣”,被划分为劣等虫子。有“宁愿要云南、凉山的空壳壳,不要本地的满盒盒”之说。芷江县是湖南省的老蜡区,一直从外省(云南、贵州)购买种虫,1958年开始试育种虫,遇到不少困难,有的人就认为云、贵和芷江气候不同,以致形成云、贵产虫不产蜡;芷江产蜡不产虫的状况。气候是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低海拔地区的芷江不产虫的现况也难以改变。
2.3观念的转变
老蜡区为了解决种虫不足的问题,进行试育种虫,经过试验查明,种虫培育过程中雌虫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遭受病虫危害,经过大力开展白蜡虫病虫害防治后,种虫产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芷江县大树坳乡石竹坪白蜡虫繁殖场自1978年开始防治病虫害以来,该场连年夺得种虫高产,有力的说明了湖南低海拔地区育虫的主要障碍不是海拔低和气候不适于雌虫生长发育,而是病虫危害所致,只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控制病虫危害,完全可以培育出质量优良的种虫。四川老蜡区营山、蓬安两县海拔仅350m左右,原来并不产虫(未进行育虫生产),自试行育虫以后,种虫产量逐步上升,自给有余,完全打破了虫区和蜡区的历史界限。
寄生蜂是白蜡生产的天敌,应加强对其防除。由于寄生蜂体小、活跃、行动迅速、代数多、数量大,因此给防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我国虫、蜡产区沿用千百年来落后的方法,用玉米叶包虫放养, 因而使大量的天敌昆虫随之被扩散;再加上寄主树林地缺乏抚育管理, 因而造成寄生蜂和其它天敌猖獗危害。尽管如此,只要掌握其活动规律和弱点进行防除,可以减轻其危害。
(1) 实行虫、蜡分区,并设5km 以上的隔离带,防止寄生蜂在雌雄白蜡虫上互相寄生。
(2) 实行虫、蜡区林地轮放制度,中断天敌昆虫与其寄主食物链关系,使其灭亡。
(3) 在虫区严禁原株留种并采光树上的蜡花,断绝天敌昆虫繁殖场所。
(4) 采无病虫害种虫放养。
(5) 种虫下树后即进行摊晾,用黑光灯照射,浆糊粘杀;用50~60 目尼龙纱虫包放虫, 囚杀寄生蜂和其它天敌;在白蜡虫蛹期采收蜡花加工白蜡,煮杀寄生蜂。
(6) 清理寄主树林地,药物喷杀病菌虫。
另外,湖南虫区褐腐病(Gloesporiumsp.)严重,发病率达85. 3%,造成雌蜡虫大量死亡。其原因是湖南春、秋季阴雨与高温高湿生态环境造成的[14]。生产中要选择地势开阔、通风向阳、海拔稍高的环境;在造林设计上,加大寄主树株行距并注意修剪,使之通风透光,可减少褐腐病发生。
传统的白蜡生产中,一直沿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什么时候形成已经无从考证,为什么高山地区只产虫不产蜡。低山地区只产蜡不产虫;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种生产模式,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为措施,是白蜡虫的生态特性还是天敌寄生蜂的为害。长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一直都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但是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对于白蜡虫已有多年的研究,最近就“高山产虫,低山产蜡”这种生产模式有了新的解释[15-16]。他们的结论中把白蜡虫泌蜡是对不良生态环境的一种自身保护性反应和生态对策,是一种抵御性反应;在不适的胁迫条件下,白蜡虫表现出高泌蜡量。这就与之前众多学者把白蜡虫泌蜡当作白蜡虫雄虫对生态环境适应的标志的观点完全相反。如果依照生态对策论来说,高湿度、低光照的低海拔地区就完全不适合白蜡虫的生长,无法完成种群繁衍。我们认为这个结论不能成为白蜡养殖的导向,而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变“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传统模式,一是打破和改变白蜡虫的生态习性以适应低山区的环境;二是寻找和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白蜡虫完成种群繁衍,从而实现“虫区产蜡,蜡区也产虫”的新模式。
[1] 张长海,刘化琴,李立,等.白蜡虫种虫生产中“三红三黑”原因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1):37-41.
[2] 万益锋,谭成机,万木春. 白蜡虫寄生蜂的种类及其防治[J].林业科学研究,1995 ,8(专刊) :56-59.
[3] 姜德全,夏俊木,王雪林. 四川白蜡虫的寄生蜂[J]. 四川动物,2005,18(4):71-74.
[4] 徐志宏, 李学骧,万益锋.湘西白蜡虫寄生蜂名录及一种新种记述[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1,11(1):71-74.
[5] 赵杰军,王自力,王绍云,等.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6):746-750.
[6] 焦懿,赵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 昆虫学报,1999,42(2):166-171.
[7] 朱玮,吴次彬.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空间分布型及种群动态的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2):200-206.
[8] 廖定熹,曾省. 白蜡虫之研究[J]. 科学,1944,7 (7):29-44.
[9]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等.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林业科学,2008,49(9):87-94.
[10] 张长海.白蜡虫在我国的地理分布[J].林业科学研究,1991,4(2):192-195.
[11] 吴次彬,朱纬.对白蜡虫种虫和白蜡生产布局问题的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8(3):345-352.
[12] 陈晓鸣,叶寿德,陈勇,等. 白蜡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4):415 -419.
[13] 王自力,王绍云,叶寿德,等.白蜡虫营养需求与寄主植物的营养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421-424.
[14] 万益锋. 白蜡虫褐腐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J].资源昆虫,1987,2 (3):8-13.
[15]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等.影响白蜡虫泌蜡主要气候因子及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分析[J].昆虫学报,2007,50(2):136-143.
[16]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等.环境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103-112.
2009-11-06
2010-03-16
基金来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6B07-01)
S 899.1
B
1003-5710(2010)03-0048-03
(责任编辑:唐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