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故事》(2001年12月5日上映,导演:袁建韬)是个有关成长的故事,在香港为数不多的动画电影里,《麦兜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与表现方式显得尤为引人关注。
故事由麦太为麦兜寻找合适的幼儿园开始。在麦太与另一个师奶的对话中,我们听得出来,最终让麦太做出决定的原因是春田花花幼儿园是老外教英文。香港作为一个租借地,曾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这使得香港人一直生活在本土文化与英国文化交织的双重语境中,这种语境带来的并不是左右逢源,反而是归属感的丧失。香港就像一个混血儿,对任何一种文化都缺乏认同感。身处其中的香港人不得不在这种无归属的心理中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穿梭。
麦兜所上的春田花花幼儿园刚出现在画面上的时候,似乎是个绿草如茵的乐园。等画面渐变才发现,草地花香变成了灰白色的墙壁,春田花花幼儿园不过是一个跻身繁华街市楼上的私人小幼儿园。幼小的麦兜觉得眼中的一切都很美好,他最喜欢幼儿园的陈老师唱的那首名叫“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的歌。在轻快的弹唱中,电影画面展现了香港的钢筋水泥森林——居民区狭小的窗户里透出的微光、正在施工的工地转个不停的脚手架、街头林立的各式招牌、疾速穿行的小巴和脚步匆忙的行人。充斥画面的灰暗色调和陈老师欢快弹唱的英文歌中“世界光明又美丽”的歌词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张力。
明明是本地人却要凭英文老师的外国人身份来选择学校、象征自由的飞行却只能被狭小而灰暗的市井框束、灰色调的画面却配着“明亮又美丽”的歌词。影片在一开始就摆出了种种奇怪的不和谐,生存于其间的人们却毫无知觉。也许只有在香港这个华洋杂处的弹丸之地才会出现这样的不和谐共生。显然,这种共生在香港市民的心里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意识形态。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只有当它已经进入到无意识中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麦兜和妈妈麦太一起生活。麦太是个典型的香港中年女性、单身妈妈,用香港话说,叫做“师奶”。在麦兜的心目中,妈妈麦太是最厉害的人,一个人背起了整个世界,这是麦太和麦兜两个人的世界。
麦太很爱麦兜,艰辛的生活使她对麦兜寄予了厚望。她希望麦兜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不再过她这样的生活,她对儿子的爱是最深情的。她把麦兜送到黎根那里,希望麦兜能够学习滑浪风帆,成为像李丽珊一样的世界冠军,黎根却决定教给麦兜抢包山这个长洲本地的体育活动。爱子心切的麦太,这个连英语都不会写的家庭妇女为了能让抢包山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竟想到了给国际奥委会主席写信。麦太手握电子辞典一字一句笨拙地翻译的画面着实让人感动,而她在信中写道,“孩子的才干让全世界都知道,父母做什么事都行”。
当然,麦兜也很爱他的妈妈。虽然他才上幼儿园,很多事还不明白,但他始终坚信生活的美好,他相信等到他长大了,大学毕业了,他就会懂得所有事。到时候,他要赚好多钱,给妈妈买栋房子。就算他根本不喜欢抢包山,只要妈妈能高兴,他就愿意一直练下去。影片中的麦兜说,“我不是为了见珊珊。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抢包山。也不相信抢包山会成为奥运项目。可是,我仍然努力练习抢包山,因为,我爱我妈妈。自始至终我都不是太爱抢包山,我只是爱我妈妈。”
在异国文化的冲击和生存困境的共同压迫下,最传统的亲情在家庭中并未丧失,依然发挥着无尽的力量,只是在生存压力之下变得不那么外露。
在畸变的城市文化与家庭环境的双重挤压之下,上幼儿园的麦兜和他的小朋友们的心灵都受到了相当的影响。成人世界常常把孩子看作一种类动物的存在,也许为了突显这种存在,影片中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他们都没有穿衣服,证明了他们还没有被纳入成人社会的规则的当中。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带着发夹、领结、帽子这些来自社会规则的象征物,这似乎又在告诉我们他们已经不再是自然的存在。
成人思想的入侵对于尚未长大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心灵意义上的殖民。孩子成为无意识中的被殖民者,也终将在这种被殖民中成为成人的缩小版,表现出社会化的意志与理想。一次课上,陈老师提问同学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阿May说道,她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因为日本有迪斯尼乐园和Hello kitty乐园,并指着她的头上说带着的发夹就是在日本买的;阿辉说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泰国,因为那里有水上乐园,还有鱼翅吃;麦兜说他想去的地方是有欢乐天地和美食广场的银城购物中心。这些愿望都是现代都市中人们被物化和欲望化的真实写照。
麦兜最大的愿望是去马尔代夫旅行,他甚至记得住电视上关于马尔代夫的旅行广告,“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坐落在印度洋的世外桃源”。电影镜头在轻快的音乐和麦兜的描述中渐远,可以看到,麦兜和他的小朋友们先是被窗框束缚成为窗中的景象,继而在放学后被困在十六座的学校私家小巴里,在城市的多层立交桥上穿行。下车后的麦兜被妈妈领着,穿过贴满痔疮广告的破败老旧的街市。擦身而过的是拎着公文包佝偻着腰的上班族、衣衫褴褛的乞丐和大肚子的孕妇。在充斥画面的重重楼宇之上,一架飞机远远地在灰色的天幕缓慢移过。这完全不是灯红酒绿的符号化的香港,而是贫穷的、市井的、麦兜和他的妈妈一起生活的凡俗的市民阶层的香港。在这样的香港生活的麦兜,马尔代夫只能是存在于完美梦境中的景象。
孩子终将长大,生活却没有如想象中一样变得更好。成年后的麦兜发现,幼年时代留下的最幸福的记忆,都完全不对劲。
麦兜梦想能去马尔代夫度假。他生病的时候,麦太为了督促他喝感冒药水就答应他等他病好了就带他去马尔代夫玩。但麦太没有钱,为了完成孩子麦兜去马尔代夫度假的心愿,只能骗了他。麦太带着麦兜坐着空中缆车出门玩了一天,告诉他那就是马尔代夫。这一天成了小麦兜心中最美丽的一天。虽然他曾经感受过和去马尔代夫一样的幸福,但当他在不再会被简单谎言欺骗的成年回过头来,却更觉得伤心与无助。
麦兜一直都梦想在圣诞节吃一次火鸡,当妈妈抵不住麦兜的一再要求,终于在一次圣诞节买了个火鸡后,两个人整整半年的时间都没有把火鸡吃完。关于火鸡的美梦成了麦兜的噩梦。等到麦兜长大后,他明白了,火鸡的味道,只有在刚要吃和吃第一口之间是最高峰。梦想也是一样,只有在未达成和刚达成的一瞬间最幸福。而麦兜在成年以后,有关于烤鸡的想法,后来在他的脑海里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他的婚宴上;另一次,是他妈妈火化的那一天。在人生中最幸福和最痛苦的极点,他却想到了同一件事情。也许人在最幸福和最痛苦的极点,感受到得东西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心有戚戚,若有所失。
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的来回中长大。当幼小的麦兜长大以后,当他发现现实生活并不那么美好的时候,他是惶惑的。他意识到,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麦兜的疑惑在于,“长大了,到我要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梦的时候,我会怎么样?”成长就这么不期而至,长大并没有让他懂得一切,反而让他失去了幼时天真的向往。
《麦兜故事》是个让人伤感的故事。童年就像人生中的梦境,永远是美好的。也许,这美好只是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再回到童年中去。还好,大朋友麦兜虽然并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他至少拥有了一双粗壮的小腿,能让他坚定地站在这个世界上,就够了。虽然这个世界,的确不那么完美。但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那不是缺陷,只是你不再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