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艺芬
构建童话的舞台
——浅谈儿童剧的创作与编排
■程艺芬
近年来,儿童剧逐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艺术形式。那么,什么是儿童剧呢?内容符合于儿童经验,而且受到儿童喜爱的戏剧称为儿童剧。儿童剧可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也可以取材于童话、神话。儿童剧除了具有戏剧一般的特征外,还要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要求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与活泼、明快的情节向他们剖析严肃的主题,进行美的感染。在美的感染过程中,培养儿童积极的创造精神,发展他们的意志和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受到锻炼,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尽可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与周围事物,以达到巩固其自身既有的道德感。
下面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对我在儿童剧的创作与编排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儿童剧肩负着为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然而,儿童剧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记得我第一次在小学辅导儿童剧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老师什么是童话剧?什么是话剧?”对于这些很少走进剧场看戏的孩子们,只能从他们所看过的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表演的小品入手“教起”。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不是发生在穷乡僻壤,而是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近年来,专业性的儿童剧比赛中也有一些好的剧目,但是真正好的艺术质量高的儿童剧目,几乎没有到厦门演出过。在厦门,真正质量好的儿童剧、课本剧,适合孩子表演和欣赏的确实是数量有限。这里儿童剧、课本剧短缺的现状使得我们这些长期从事群众文化的工作者们深感担忧。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能给孩子们些什么?我们给孩子们看的儿童剧,能给孩子们奉献些什么?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创编儿童剧,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需求,要有人文关怀与人文思考。一直以来儿童剧都时刻强调如何教育孩子。我们都知道过分地强调教化功能,它会削弱儿童剧的趣味性,概念化的倾向得以延伸,从而失去了儿童的兴趣,也失去了它的观众。儿童剧应该避开太过政治化的东西,给孩子们更多智慧、健康的东西。我们的很多儿童剧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人们认为很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剧儿童们不喜欢看,儿童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需求,从形式到内容,要让儿童喜爱、接受,因此要让儿童在解放他们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中学习知识,享受快乐。儿童剧最忌脱离儿童实际,最忌成人化。因为儿童天性好动,不喜欢呆板的灌输的东西,对他们无法理解的事情,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我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当代儿童观众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内容。不仅要娱乐、要放松、要到剧场里游戏,同样也需要儿童剧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历程。比如:《丑八怪》等剧没有华丽的形式,朴实无华地讲述了孩子们的故事,其焦点是人,是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人物命运和独特的人物内心世界,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如果内容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形式再新颖也是徒劳。其实,儿童剧也需要人文关怀与人文思考。
儿童剧的艺术特征必须是寓教于乐的,它的娱乐功能必须得到重视。在从事儿童剧编导工作中,我发现儿童有他们的情趣,更有超越成人的想像力,创作不能拘泥于说教,也不能炒剩饭。仅仅从传统的寓言、童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中去找题材那是远远不够的。儿童剧的创作要以现实题材为主,兼而延续着一些精典的儿童题材的剧本进行剧目改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现实题材,才有活力,才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孩子们喜欢,也熟悉。所以,我们的剧作者要多从现实生活中去挖掘金矿。目前,我们厦门在儿童剧的创作中,就非常注意这一点,如:获得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文艺调演演出金奖的小品《等》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再如获首届全国“蒲公英”大赛金奖的童话剧《公鸡下蛋》,就是一个与寓教于乐于一体孩子们喜爱的作品,通过剧中三个个性鲜明的拟人化人的小动物真实、可信的表演,告诉小观众如何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道理,这些剧本都是取材于鲜活的生活,孩子熟悉,也容易接受。但目前我们的很多学校只是乐此不疲地采用《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这些传统的课本剧,但在二度创作上没有新意,这样久而久之,这些经典的名著就会渐渐地淡出孩子们的视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时代在不断前进,少年儿童所接受的外界信息远远超过了我们几十年来沿用的教科书上的东西。这对于隔靴搔痒的教科书延用的剧本,儿童们已经是吃不饱而且兴趣索然了。
那么,剧作家应该如何面对当代儿童观众进行创作?如何科学地做到“寓教于乐”呢?的确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写今天孩子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难了。在代际沟通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成人与孩子间的距离在拉大。离孩子比较近的那代人写当代儿童剧也许更适合一些,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剧本受到儿童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就是很好的例证。当代儿童使用的语言、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梦想与渴望,都由不得编导们去“想当然”。如果编导使用的语言,建立起来的符号系统与当代儿童错位,他们就会有“排斥反应”。我国的传统思想是非常注重礼乐中的教化作用,强调在愉悦中使受教育者自愿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由于少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寓教于乐”是儿童剧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宣传教育部门都非常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寓教于乐”是最突出的主旋律。我国儿童剧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科学地做到“寓教于乐”,才能赢得孩子们的热爱,促进儿童剧的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陷入发展的低谷。
“寓教于乐”是儿童艺术界不争的共识。我国儿童剧的创作虽然也强调“寓教于乐”,但在创作理念上仍存在以下误区:1、缺乏科学、健康的儿童理念,创作出现成人化倾向;2、过分强调教育性,形成片面的、灌输型的创作模式,导致传播效果堪忧;3、片面强调娱乐性,忽视教育性。这些误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创作者不了解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不了解现代教育发展赋予“寓教于乐”的新内涵。
儿童教育十分强调根据少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寓教于乐”。儿童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儿童教育的目的是:1、传递和创新文化;2、促进主体的成长发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天性,应当顺应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教育不仅应当使儿童发展,而且应当使儿童快乐;3、儿童剧的教育不仅要符合儿童的发展本性,儿童的审美也要与儿童的生长密切相关,与“儿童的审美、认识水平平行发展。审美同认识都是智慧的表现,而且,两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平行关系。所以,我们的儿童剧作家在创作儿童剧的时候要全方位地考虑到这些问题。
儿童剧就美学特征来说,它是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的,它的审美取向必须是轻松愉快的轻喜剧风格,讲求故事的生动性和情节的完整性是其结构的体现。儿童剧的创作要重视儿童情趣,创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把剧中的人物角色交给孩子。儿童剧的创作要注意童心、童趣和儿童语言的特殊性,创作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切准时代的脉搏。这样我们的儿童剧才能赢得孩子们的欢迎。
儿童剧的教学与辅导也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课本剧、儿童剧进课堂进校园已成了每所学校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在这方面成为行家里手,近年来,我们首先对老师们进行大量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和导演知识,尽量地提高老师们自身的表演水平才能够更好地辅导好学生。
1.排练童话剧,我们始终是以围绕着符合儿童的行为逻辑和心理特征,因人施教。在排练获得全国首届“蒲公英”金奖的童话剧《公鸡生蛋》中运用了孩子们喜爱的音乐、舞蹈、表演、说唱、音效、夸张的道具、舞美设计等多种艺术手段,向观众展示了一群活泼可爱、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童话剧表现了一只调皮可爱的小公鸡看到小白雪(小母鸡)生了蛋不仅能得到小姐姐(养鸡的小姑娘)的表扬还奖励好吃的,希望自己也能像小白雪那样得到小姐姐的夸奖。这时第一次生蛋的小黄黄(另一只小母鸡)拿着自己刚下的鸡蛋来报喜,并请小公鸡替她照看鸡蛋,她要先去小河边喝水,小公鸡不情愿的接过鸡蛋,心里直埋怨小姐姐偏心,总也看不见自己的成绩。他突然想起“哎!对了,小姐姐不知道小黄黄也生蛋了,我就说这个蛋是我生的,哦哦哦!我生蛋了…”。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舞台调度和肢体语言,把小公鸡想象着自己怎样生蛋,想象着就要受表扬而得意忘形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小黄黄发现小公鸡拿着自己生的蛋向小姐姐报喜时,一把夺回了自己的鸡蛋,立刻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小姐姐,导演又采用了台上小演员与台下的观众直接交流“一呼百应”表现形式,向台下的观众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公鸡能下蛋吗”,所有的观众都回答“不能”!小姐姐(养鸡的小姑娘)耐心的告诉他“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时,导演又运用了画外音重复着“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诚实的好孩子,”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最后在欢快的歌舞结束时,导演又设计了一个造型,让小姐姐随着音乐节奏将小黄黄的鸡蛋拿给小公鸡,小公鸡看见鸡蛋害羞的用双手把脸捂了起来。使得各种艺术的处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展现了该剧的主题思想。创作和排练中提升了对真、善、美的认知,从而起到了儿童剧的表现力和教化功能。。同学们在二度表演的空间中也极大地发挥着他们的想象能力,不仅在表演中受到了锻炼,也在表演中接受了教育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鉴赏水平。
2.充分挖掘孩子的表演天分,认真听取小观众、小演员的意见,。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恒。”一粒沙里的世界和一个细节的刻画意义是同样的。每一次儿童剧排演,都有人物的独特之处,如果学生能练就一双慧眼,如同摄影机的镜头拍下瞬间的精彩画面,将人物的细节刻画得活灵活现,会给创作添上画龙点睛之笔。每一次排练,我都认真听取小演员的意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必要,有时也会按照小演员的建议去做。演出结束后,我也总是走到小观众中,同他们讨论剧情,讨论小演员们的表演……只有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剧本,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喜爱。
当今世界各国的儿童剧都十分重视儿童的深度参与,“儿童自己写自己、儿童自己演自己,儿童自己评自己”已成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我国儿童剧面临的发展瓶颈之一是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大人写出来的儿童剧孩子不爱看。这说明了我们的作家和导演没有从儿童本位出发,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和成人的手法介入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包括他们的语言,所以,得不到孩子的喜欢和认可。我以为,在今后的儿童剧编剧和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挥孩子的智慧,无论是大体的剧本框架及语言风格雏形,最初也都要来自孩子,突破成年人的思维模式。
快乐始终伴随在儿童剧的左右,在一次次活动中,学生天真烂漫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儿童剧从选题、策划、剧本到排练的各个流程都能增强儿童的参与,充分发挥儿童的智慧为儿童自身服务。使儿童剧在不久的将来走出瓶颈,迎来他们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