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丽
一、欣赏经典名作,提高幼儿艺术素养。
在组织中班幼儿线描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欣赏经典名作,是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对孩子的线描画创作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然而,中班幼儿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较差。鉴于此,教师在指导中班孩子欣赏经典名作时,应重点选择具象性作品。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画《树》时,可选择欣赏吴冠中的《森林》,如图1。教师引导孩子欣赏吴冠中简洁、明快、概括的线条,可通过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感觉到了什么?画家是怎样画出这种感觉的?用了哪些线条?树枝是怎样生长的?等等问题,通过谈话,循循诱导,来帮助孩子提高眼力,感知线条,并自觉地流露到自己的绘画中去。通过欣赏,丰富了视野,孩子们的作品也就显得丰富多彩。如,图2、图3。
图2,通过谈话,教师了解到王子桐小朋友对《森林》的感觉是:有很多的树枝,树枝又分开了,又有许多小树枝。于是在子桐小朋友的作品中也就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感受。
图3,钟雨欣小朋友认为:《森林》中的树长得歪歪扭扭的,变形了。于是在这个孩子的作品中也就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树进行了变形。
通过对《森林》的欣赏以及两幅孩子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并不是对《森林》进行简单的临摹,而是大胆地吸收了大师夸张的艺术手法,将艺术大师对线条的运用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二、鼓励孩子画前“说画”。
中班孩子年龄小,形式单一的线描画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倦感,失去兴趣。另外,中班孩子还不善于用线条表现物体的明显特征和细节。而画前“说画”不仅可以有效可行地激发孩子对线描画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绪,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做到“心中有数”。大胆下笔。
例如,在组织线描活动《树》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你想和哪种树交朋友?它是高?是矮?是粗?是细?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叶脉?你的脸贴在树干上是什么感觉?你想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树干的质感?教师在引导孩子“说画”时,可以先让孩子自言自语说。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挑典型的让幼儿对全班说,这样的“说画”也可以让孩子有效地脱离教师范画的束缚,使幼儿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也为孩子们从无意识的涂鸦阶段过渡到有意识的创作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图4、图5。
图4,在画前“说画”环节,王楚赫小朋友自信、肯定地告诉大家:他想和大树交朋友,树皮的花纹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小蚯蚓,有的像小蛇,有的像妈妈的头发……经过“说画”环节,楚赫小朋友下笔大胆而肯定。线条有力,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图5,在画前“说画”环节,钦媛小朋友告诉大家:她想和大树交朋友,树叶是三角形的,因为树叶有时很扎人,树皮像小虫子爬来爬去,还有折线也会扎人。经过“说画”,孩子更清楚自己想怎样画。从“扎人”的三角形叶子,笔直有力的直线、折线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性十足的小女孩。
三、支持孩子“想象”。
在线描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线描画存在一个误区,把线描画的重点放在技巧的指导上,即线条的组织、变化、排列、疏密层次等。因此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常常是大同小异,失去童趣。孩子们展示出来的创造性不过是对线条或者是图形排列的重新组合。
而且在组织线描画教学中,我还发现,教师常常要求孩子们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可是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在进行主题创作时,画面上时常还会出现各种与主题无关的图像。于是,当孩子开始画出第一个与主题无关的图像时,就常常会遭到教师善意的制止甚至批评。我们知道中班线描画的主题无非是“花”、“鸟”、“虫”、“鱼”之类的,那么,试想一下,如果孩子都能围绕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也不过是:大小不同的鱼。机械式的罗列,各种图案和线条,每条鱼身上再进行简单的图案变化,毫无生气可言。因此,当孩子在画面上表达出他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而忘记考虑到线条的整齐、密集、变化,甚至于跑题的时候,请“大人”们多些理解与支持。
以《树》为例,我让孩子们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但孩子们按教师的要求画“完”树之后,他们还有很多想法要表达。例如:马妍忻小朋友是个“恐龙迷”,在画“完”大树之后,还不忘画出神态各异的恐龙,如图6。你看,在大树的周围画满了恐龙,有的仰头张着大嘴,有的手拿网兜在捉蝴蝶,有坐着的,有跑着的,还有一只正悄悄地躲在树后,露出小尾巴。
图7,黄佳明小朋友,平日里最喜欢玩水,等不及把大树画完,就添画了两个小人在玩水。你看,左边的大水管流出的水像朵花,右边的小人手上拿的水管还爆了,洒了不少水。图8,王嘉玮小朋友画的大树旁边有两辆车,是否很“抢眼”?那是因为房子着火了,冒烟了,消防车来了,救护车也来了。
四、引导孩子“表现”。
线描画装饰味浓,随意性强。中班孩子构图能力差。绘画技巧也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若引导不当,线描画容易出现“花”而“散”的情况。因此,引导时,教师应“亦放亦扶,把好尺度”。在放的过程中,看准了再扶一把。用适度的放与扶,支持引导孩子“表现”作品。例如图9,江习之小朋友在画面上画了三棵树(从左往右。依次为1、2、3),仔细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棵与第三棵反差大。我们看到的第三棵树保留了习之小朋友最初的创作样本,树的线条不够紧密。而第一棵树是经过教师引导后,增加了曲线、折线、圆点等,这样一来,第一棵树就有了较大变化,构图更丰满,装饰性增强了。
图10,陈翯小朋友刚开始时,仅画了中间的两棵大树,对树的装饰性线条、图形、纹样也较少,整个画面显得比较空,经教师提示引导后,增加了三棵小树,并对树干,树枝的造型进行了有规律,有变化,有节奏的装饰。于是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装饰性强,并且还出现了初步的遮挡关系。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对孩子的艺术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地积累与发展的过程,并不能对孩子绘画技能的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指导孩子画线描画并非要求教师一定要选择线描作品进行欣赏。我们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接触,在对话欣赏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大师们的艺术灵感,艺术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孩子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而得到的提高,也必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