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蔡金曼
2010年10月1日,世界将目光对准中国西南方那个被叫做“月亮城”的美丽山城。
在这里,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在金牌火箭“长征三号丙”托举下直冲云霄,划破苍穹。中国人在时隔三年后,再次踏上探访月宫的征程。
仰望星空,“嫦娥二号”续写辉煌;回首征程,科研团队神采飞扬。
测控台前、发射场上、试验队中,一张张充满活力的年轻脸庞英气逼人,一个个风华正茂的身影展示着中国航天队伍辉煌的未来。
探月工程是我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凝聚、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队伍的人才工程。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借探月工程平台,不断推动探月人才队伍建设。
经过“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历练,探月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在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引领下,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挑起大梁,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航天科技队伍迅速成长。
他们,在嫦娥飞天路上架起地月飞虹。未来,他们定将为中国铺就走向更遥远深空的条条天路。
陈求发、吴伟仁、严俊、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嫦娥二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起承转合,见证了新老两代航天人的交接。具有航天特色的“嫦娥二号”任务“两总”团队中,“50后”、“60后”航天少帅全面接班,担起重任。
记得2004年新年伊始,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的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得到国务院批准。
中国卫星将第一次飞出地球的怀抱,谈何容易。在这关键时刻,已年过花甲的航天专家栾恩杰、孙家栋挺身而出,分别担起“嫦娥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重任。
他们集结了火箭专家龙乐豪、测控专家陈炳忠、载荷专家姜景山等我国各领域的资深科学家,组建了近万人的庞大工作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仅用3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探月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
正是航天人艰苦奋斗、不懈求索,使得我国大跨步迈入国际探月俱乐部,在国际上赢得了发言权。也正是“嫦娥工程”,加速了中国深空探测生力军的培养。
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他们在“嫦娥工程”中着力创造适合年轻人才成才的环境,借助探月工程这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通过“传帮带”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了大批年轻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才,在绕月探测工程实施中培养了我国首批深空探测人才队伍。
时光悄然来到2008年2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项得到了国务院批准,而此时,曾被誉为探月工程“三驾马车”的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院士组成的嫦娥一号指挥团队,平均年龄已达73岁。
为促进探月团队可持续发展,他们退居二线,“50后”年富力强的陈求发、吴伟仁、严俊从老一代航天专家手中接过探月工程的大旗。
“嫦娥二号”无备份,队伍新,状态多,领导团队重担在肩。探月工程总指挥、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坦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果断决策,提出将“嫦娥二号”备份星转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提出“四保”要求,抓工程管理,抓质量,把握工程总体进程。
航天测控领域出身的吴伟仁总设计师,多次组织专题研究,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试验场、车间,处处都留有他忙碌的身影……卫星发射前夕去西昌考察时,他在飞机上突发急性肾结石,但他仍强忍剧痛,仔细考察完卫星和火箭的技术状态。
由国防科工局牵头,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组成的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着眼于我国航天事业长远发展,坚持培养锻炼航天科技人才,科学配备工程总体以及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的“两总”团队。
探月工程二期“两总”队伍平均年龄比一期下降5岁,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年仅32岁。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由一期的59%提高到70.7%,其中博士所占比例达36.2%。
随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开展,“60后”、“70后”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托举“嫦娥”飞天的中坚力量。
“嫦娥二号”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不无自豪地表示,中国航天人才队伍被欧美国家所羡慕。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甚至总设计师,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比欧美国家总体上平均年轻15岁左右。这个优秀的人才队伍,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是宝贵的财富。
孙家栋院士欣慰地说,嫦娥的团队逐渐年轻化。欧阳自远院士也高兴道,“嫦娥一号”最为宝贵的是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这是今后我们国家深空探测的可持续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实现这一目标,人才至关重要。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探月工程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既是我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凝聚、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队伍的人才工程。
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之初,原国防科工委就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着眼于我国深空探测事业长远发展,果断提出了“出经验、出成果、出模式、出人才”要求,将培养人才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为人才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环境,牢牢把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使之成为历练人才的重要平台。
2004年以来,围绕探月工程的实施,一大批活跃在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工程中来,快速成长。
在探月工程人才队伍的培养中,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始终把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坚持让“有本事、肯干事、能成事”的优秀人才担任工程“两总”,同时使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能人”和“科技能手”走上工程技术关键岗位。在这里,资历、辈分、职称,不再是人才成长的“拦路虎”。
2004年,凭借在卫星领域优秀的技术、丰富的行政和型号管理经验,43岁的黄江川从一系列专家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系统的副总设计师和副总指挥,成为当时型号“两总”系统中少有的“一肩挑”。2008年,他已独挡一面走上“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岗位。
“嫦娥二号”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是名副其实的“年轻总师”,不到40岁就被任命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工作之初从事“长三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理论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支撑,而当时“长三甲”火箭立项仅三年,可参考的资料少之又少,但在老一代航天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服输的劲头,他很快适应工作并快速成长。
在“嫦娥二号”火箭和卫星系统中,女性设计师比例达40%,越来越多的“嫦娥”默默护送“嫦娥”卫星奔向月球。“嫦娥二号”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温婉娴静的总师从事“长三甲”火箭姿态控制设计已20多个年头,参加了“长三甲”系列近30枚火箭的研制工作,不到40岁就成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对于此次执行任务的“长三丙”火箭的33项技术状态变化,她都了然于心。与航天界的巾帼一样,她也承受着许多艰辛,以西昌为第二个家的她很难兼顾好家庭,孩子生病时她时常盯守在试验场。10月1日,当“长三丙”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后,她,笑靥如花。
“嫦娥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被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毕业于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矿产地质领域工作过的他,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时,机缘巧合师从欧阳自远,学习天体化学。1994年,欧阳自远开展中国月球探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李春来从此与月球结缘。“半路出家”的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探月工程上,研读大量文献、充实知识储备,并想尽办法“招兵买马”,逐步组建起了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第一批队伍。2004年,年仅39岁的他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成为工程中最年轻的总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上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而作为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探月工程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中,积极推进队伍年轻化进程,通过指路子、压担子等措施,在实践中大胆使用、发现、培养年轻人才。
伴随着“嫦娥二号”升空,一批“70后”、“80后”的年轻面孔走上前台,成长为整个嫦娥二号研制团队的骨干力量。
据统计,嫦娥二号卫星系统队伍平均年龄36岁,年纪最小的生于1988年;运载火箭系统拥有一支以两总为核心、正副主任设计师为骨干的成熟队伍,他们大部分经历过多个型号的考验,拥有丰富的经验,正副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37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3%。
完成“嫦娥二号”六大技术创新之一——地月转移轨道设计工作的“长三丙”火箭轨道主管设计师周天帅,今年年仅31岁。接下任务后,在我国没有这方面经验的情况下,他和同事并没有退缩。他们在继承以往弹道设计理论和经验、请教很多返聘老专家的基础上,先后查阅和研究了上百种相关文献,推导了数十页弹道设计模型,编写了近万行软件和几千条弹道仿真计算优化设计。最终,他们精确地计算并选定了运载火箭的变轨时机,经过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背靠背复核复算,认定这一设计完美无缺。
10月1日,“长三丙”火箭准确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周天帅和同事激动地拥抱,“我们成功了!”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在航天系统,像周天帅这样短短几年就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年轻人,并不少见。“长三丙”火箭主任设计师李聃也是才30出头就担任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主任设计师。而像李聃这样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在“长三甲”型号中,一共有44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7岁,平均工龄也只有13年。
“嫦娥二号”任务实施时,“嫦娥一号”卫星的科研人员有很大一部分要进行“嫦娥三号”探测器研制攻关,因此只有少数科研人员留在了“嫦娥二号”卫星团队。这么大的人才空缺怎么办?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大胆启用年轻人,使年轻人在工程中快速成长。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表示,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在工程实施中形成了以“强烈的成功欲望、认真的负责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协作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为精髓的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在我看来,这是一支敢打、敢拼、值得信赖的队伍。”
在探月工程人才队伍的培养中,“传、帮、带”是这支队伍实现新老接替的重要经验和模式。“小将前冲锋,老将后压阵”,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准确把握工程发展的节奏和脉络,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刻苦攻关,脱颖而出,陆续担任了火箭、卫星、发射、测控、地面应用等系统及型号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成为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科技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嫦娥二号”卫星上携带着的CCD立体相机肩负着为“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图像的重任,而这一载荷需要全新研制,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初样到正样的生产,其难度和工作量非常巨大。西安光机所承担任务后,成立以著名光学专家赵葆常为项目主任设计师的探月项目团队,高伟等一批在光学、机械、电子等学科领域已能够独当重任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按时保质完成了研制任务。
10月1日18时59分53秒,伴随着“嫦娥二号”卫星发射“5、4、3、2、1”倒计时读秒,红色点火按钮上那只厚实的大手牵动着世界目光。
这个“只见手指不见人”的点火员叫郝军,是生于1982年的“80后”,2004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今年年初被任命为“金手指”。在他的成长路上,前几任“金手指”传承着航天人“以老带新”的光荣传统,给他无私的帮助,单位也多次送他出去培训,“嫦娥二号”之前他圆满执行了4次发射任务。任务期间,他妻子正怀有身孕,独自在老家待产。他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送给即将出世宝宝的最好礼物。”
实践证明,在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指导和帮助下,“70后”、“80后”这样一批年轻富有朝气、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在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和锻炼中表现出色,不但继承了老一辈航天人严谨的工作作风,更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确实能够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
其实,不仅仅是在航天,不仅仅是在高科技领域,在众多行业,年轻人开始挑大梁、当主力军,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才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从一个侧面表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积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正在进一步拓展。
现在,又到一年毕业季,数不清的博士、硕士涌到了航天事业的大门前……
生命轨迹随梦想之箭划破苍穹,“繁星点点缀天河,汗水滴滴淌无声”,托举着嫦娥二号升空的,不仅有为世人熟知的专家,更有那些在组装车间、在试验场、在发射场、默默无闻工作在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
陈求发总指挥由衷感叹,“人才培养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探月工程始终注重在工程实施中锻炼和培养人才队伍,坚持以老代新、老中青结合,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在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中脱颖而出,为我国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不断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