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2010-11-07 03:15:26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华东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瓶颈科技成果成果

许晓鸣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战略调整,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许晓鸣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在2010年6月21日在上海虹桥宾馆举行的“2010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上,作为上海市高校代表,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先生提出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思考。之所以提出这些思考,是源于在整个产学研过程中以及在各地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是我们突破瓶颈的当务之急。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状况归结有三:首先,与鉴定成果相比,第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未超过10%,大部分高校的成果都没有“走出去”;第二是整个产学研联盟缺乏相匹配的利益机制,更多时候是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展一些工作,而不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第三,目前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很多好的技术来到中国。但中国在接受这些技术的时候,往往是以完全打包的形式接纳,尽管这些技术含量并不低,但其中并没有中国自己的技术,这对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不利的。

作为实践者,我们发现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几个原因。而这几个原因,成为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无法突破的瓶颈。

大学,重学术轻转化

事实上,在大学的职能中,很重要的一块是为地方经济、产业服务;而世界上大学排名体系的学术导向,使高校对技术转移不太“感冒”,这根“指挥棒”对我国的影响很大:高校的教授、导师们非常乐于在杂志、基础研究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学术含量高,在排行上占优势,但这种导向与整个科技成果转化却不在同一方向上。

为了挤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名,国内一些比较好的综合性大学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一些以特色著名的大学,我们称之为创新型大学,现在也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为了缩小排名差距,也拼命搞起了基础研究。对此,我希望将来大学的定位更加科学。这些以专业特色为名的大学,应该把创新与成果转化当作主要任务来进行。这类大学通常有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和导师队伍,他们的成果被认为是最多的:几千名研究生每年至少有几千项所谓鉴定过的成果,这些成果真正转化的只有几十项或者百余项。所以说,如果这支力量仅仅是用来发表一些论文成果,而不将这些成果进行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转化,相比国家极大的投入,这会是极大的浪费;而第三类大学,即一般本科大学,全国目前有400所左右,占全国大学的60%。这类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其研究生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但其培育的人才将是成果转化的后备军。

如果中国的大学不分青红皂白,全都走上学术型道路,那么今后参与成果转化的大学会越来越少,我们将失去大好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创新型大学必须进行战略调整。首先,创新型大学都有非常强的专业优势,应该聚集这些优势,发挥对产业的科技引领作用;第二,应该聚焦示范性区域,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第三,应该聚焦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这些人才带着知识、成果进行创业的热情。

企业,仍未充分重视技术基础

第二个瓶颈是国企。中国的国企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上海国企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由于国企对领导的考核体系非常注重任期,一旦科技成果转化不在该领导的任期里,或者在其任期之内不能出成果,这个科技成果转化马上就做不下去了,这与民营资本有很大区别。这一点,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研究院所与国企之间的技术转移。

因此,我认为企业也到了该战略调整的时候,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国企明显急需建立一个强大的、独立的技术研发平台。中国国企大多依赖政府的支持,对资源或对资金的垄断,使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技术部门非常少有。

第二类企业是技术类企业。这类企业不能做到资源垄断,也没很多资金支持。为了提升竞争力,这类企业应该把战略调整为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技术源;第三类企业是劳动力与土地密集型制造企业。对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而言,与其花时间去转化科技成果,不如获得更低廉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如此产生的效益要远远大过成果转化;但日渐高涨的材料和人力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正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思考新的生存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还是要往科技上靠拢,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将自动化、信息化、工业化技术提升。

政府,对形势认识不足

政府官员的政绩导向,也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在国内,一个官员能否升职,政绩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为了政绩,官员往往热衷于做“看起来更明显”的大工程,对于一些小的改善、小的调整,也许就不那么热心了。

官员的政绩考核只是一个侧影,这说明政府也需要进行战略调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有一套政策,这套政策,也使科技成果转化遇到非常多的问题。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时,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些政府官员没有认清状况就盲目地发号施令,这些口号一提出,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就只能去迎合了。这种盲目的运作,最终导致这个技术转移失败。所以,为了提高技术转移的成功率,希望政府在调整战略时,非常冷静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思考:比如在发达地区,最好转移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或是转化效益最高的技术,因为非一流的技术在这些发达地区是没有竞争力的;对于欠发达地区,不要追求超越,要追求稳妥,一定要选择非常成熟的、转移过来就能出成果的技术。

其次,转移进来的技术价格要低廉和容易使用。在老少边地区建设中宜采用成熟价廉易用的科普式技术,比如袁隆平的种子技术;在中部与内陆地区,则倾向于追求性价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国际成果缘何倍受亲睐?

那么,国际成果为什么受到青睐?这取决于三点:

第一,他们的知识产权非常明晰。而与之相比,国内的知识产权有很多瑕疵,这也与中国法律不健全有关。比如前期合同有漏洞,产品一旦上市,法律纠纷便纷至沓来。在这方面,国外有经验,他们前期律师成本很高,但在最后,知识产权界定非常清晰,买家使用其成果也感到放心,这正是很多企业愿意用国际知识产权的原因之一。

第二,国际成果的技术文档比较完备。他们的技术描述得十分清楚,技术文档非常规范,这是知识经济所特有的形式而不是国内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模式。因为随着技术越来越复杂,非常完备的技术文档是必须的,这是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把科技成果长期保存下去。

第三,成果转化服务非常规范。他们可以在服务之前说明转化之后将达到什么效果、收费方式也十分细致。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的挑战对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带来一定威胁。因此,这些国际上几十年来积累的成果转化经验,都是中国必须老老实实学习的,毕竟我们在这条路上走的时间太短。

2015-2020年期间,中国将出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黄金时期,政府将会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因此,中国的创新型高校,要把在国际上争学术名次的目标,转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同时,我们的成果转化必须有国际竞争力和强大生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最终应寄希望于民营企业,而不是政治体制。

猜你喜欢
瓶颈科技成果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8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