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学文 杜志雄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①
檀学文 杜志雄
针对现代农业的局限,各种后现代农业模式层出不穷。分别列举两类案例:西欧的短链食品——一种典型替代农业模式,以及我国农业最发达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用一个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框架对这两类案例进行了可持续性的评价,发现这两类模式虽然思路不同,但都具有生态农业特征。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现代生态农业实践在可持续性程度上尽管低于很多替代农业模式,但却代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称为“建设性”现代农业。近年来欧洲出现了以融入现代农业为导向的替代农业模式,以生态农业原理改造现代农业才是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短链食品
(一)现代农业引发的问题
提出替代农业、后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的背景是一致的,都是出自于对保障人类健康饮食这一重大问题的不满和担忧。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源泉,但是人类食品消费早已经脱离了自给自足的阶段,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式来提供。而且食品供应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已经超越了单纯地为人类提供食品的功能,演变成一个受利益驱动的经济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包括大农场、大型龙头企业、含有生产和销售的跨国公司等。其追求的目标不再是消费需要的满足,而是以满足食品需要为手段的经济利润。现代农业和食品体系在食品供应和食品多样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如下严重问题:
1.过量无机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立地条件 (包括土壤、养殖水体等)受到破坏,生产力下降;
2.由于大规模开垦和过度利用,农业活动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如荒漠化、河湖以及地下水污染、沙尘暴等,包括全球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气候变化等;
3.农业立地条件的破坏和外部生产环境的恶化导致较为严重的食品质量下降和食品安全问题;
4.由于食品链的延长以及缺乏农民组织,农民从食品供应链增加值中获利最少,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食品体系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5.世界范围内,饥荒与营养过度并存,热量过剩与微量营养元素不足同在,大量食物中存在有害残留物,这些都导致了人类的营养不良和疾病[1]。
以上问题中,前三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目共睹;第四类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最后一类问题则分布于各国,但只有从全球层面才能看清楚。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除了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炒作、粮食与能源市场的连通等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是来自于现代农业和食品体系内部。
(二)后现代农业及其路线争议
针对现代农业①关于“现代农业”,缺乏统一、权威的定义。较多的人从投入品及其技术体系角度定义,如李周简单地将现代农业定义为无机农业或者石油农业(见文献[2])。的上述弊端,一系列新型农业②汉语里的“农业”同时具有初级生产和大农业的含义,后者即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当于食品体系;因此,本文中在提到农业模式时,有时仅指农业部门,有时指整个食品体系。模式应运而生。对于这些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没有统一的称呼,但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它们既然发生在现代农业之“后”,可以暂时统称为“后现代农业”③后现代主义在时间维度上包含三种含义,即现代主义之后、非现代主义或高级现代主义,其中后者是指进一步发展了的、更加完善的现代化。在这里首先对后现代农业简单地采取时间上的定义。笔者还认为,只要不否定理性,高级现代主义是必然出路,因此后现代农业也应该采取第三种定义。。从不同途径汇总的一些后现代农业模式见表1。
表1 各种后现代农业模式
作为“现代农业”对立面的“后现代农业”既然要实现对现代农业的突破,那么它既要证明能够解决现代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又要能够证明在经济效益和推广上是可行的。上述后现代农业的具体模式,有的是通称,如可持续农业或生态农业;有的是特指,如有机农业。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国外;一部分是国内特有的,如无公害农业;还有一部分国内外都有,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都市农业等。尽管替代农业至今也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定义④例如,可以参考一个专门的“替代性农业”网站 (http:∥www.alternativeagriculture.org/)以及美国农业部的“替代性农业信息中心”网站 (http:∥afsic.nal.usda.gov/)。这两个网站都只是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替代性农业模式而没有给出其定义。,国外的大部分后现代农业模式仍可归入替代农业,具有生态性、小规模、多功能、本地化等特征。不过“替代”的字面含义是“非此即彼的事物或行动”,基本上意味着对现代农业的批判和背离。我国的这些后现代农业模式,如都市型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都是在对现代农业的基础之上添加了生态农业的元素,很少可以做到与现代农业背道而驰。除了少数情形外⑤例如具有试验性质的市民农园以及我国各地的地方特色产品。对于后者,它们的特色应该是少而精,保持特色,以质取胜,因此针对眼前的短期商业利益而盲目扩大规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多数情况下不融入现代农业模式难有出路,因此不能归入替代农业。这就是说,我国的后现代农业与替代农业一样,都具有生态农业的特征,但却与替代农业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规模方面。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类后现代农业模式之间的关系还未见有充分的说明。本文中运用一种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方法,对这两种类型的异同进行比较,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基本概念
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 (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食品供应链类似于食品产业链或农业产业化体系,或“从田间到餐桌”,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视角。
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是指具有可持续性特征的食品供应链,具体地说,是指将环境保护、食品营养和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食品链上不同环节的利益公平分配等因素纳入到农业和食品体系所形成的食品的产业链条[3]。在食品供应链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食品体系的概念。食品体系既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可以是一系列食品供应链的集合,也可以是宏观角度的食品供求的整体。当一个地区的较多的食品供应链都具有可持续性特征,或者某一地区甚至全球的食品体系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层面能够协调发展时,我可以将这个地区的食品体系看作可持续的食品体系。
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类似,可持续食品供应链也具备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技术维度这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食品供应链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经济主体构成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但为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需要,有必要实施某种程度的供应链管理[4]。这样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就拥有了第四个维度:管理维度[5]。也就是说,只有当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能够在经济、社会、技术和管理的维度上实现可持续性,才可以说这条食品供应链是可持续的。
(二)二元框架分析法
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既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所谓的“理想形态”[6];又是一个评价或诊断的标尺,可以据以对所考察的食品供应链进行可持续性的评价和存在问题的诊断。
食品供应链上的经济主体,从源头开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民 (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和储运企业、市场以及消费者等。政府如果作为一个大的集团消费者,自然是消费环节的一部分①在下文中可以看到,政府作为食品采购者的角色,在欧洲的一些替代性食品体系中已经发挥作用。,但考虑到政府对食品和食品市场的全程监管、调控和扶持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将政府也视为食品供应链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另一方面,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管理等四个维度。将经济主体维度和可持续性维度结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二维的框架(表2)②这里提供的详细分析思路主要适用于对具体的食品供应链的分析,如本文中的田苑公司案例;对于综合的分析对象,如某个地区或某种类型的农业,只能采取示意性的分析思路,如本文中的潍坊农业以及短链食品案例。。
对于供应链上某一特定的经济主体,可以首先考察其在经济、社会、技术、管理四个维度上的行为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其次再考察供应链上其他主体各维度行为对该主体的各个维度行为的影响。如果某产品的供应链在这四个维度上同时呈现出可持续性,那么可以认为该食品供应链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如果发现其中某些维度是不可持续的,那么可以从其他看似可持续的维度或环节上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框架有以下两方面作用:
(1)为分析复杂问题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现有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只能以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经济利益主体为考察对象,针对它们所面临的复杂、多来源、多层面的外部性问题无能为力,因此需要新的分析工具。当前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以及世界各地出现的多样化的后现代农业实践,都为开发和使用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框架提供了条件。
表2 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的二元框架
(2)拓展分析领域的维度和层次,有助于了解问题的全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将通常所使用的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涉及的范围大大地拓展,从初级农业生产拓展到整个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强调各环节之间不同性质问题的相互影响,让人意识到除了商业和技术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的社会性问题存在,而且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必须和盘考虑。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应用领域还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在微观上可以考察某个企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产业链;在宏观上可以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产业或者整个农业与食品体系。
(一)欧洲作为替代农业的短链食品模式
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各种短链食品模式可以看作典型的替代性食品体系[7]。短链食品建立在本地化食品的基础上。所谓本地化食品,根据欧洲同行的研究,是指利用本地原料和生产资料生产、在本地消费并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食品[8]。从问题导向性看,鼓励本地化食品意味着反对食品的长距离贸易和运输。短链食品是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本地化、可持续的替代性食品。其中的“短”字不只是指空间距离,还与围绕着产品的各种信息的传播有关。“短”意味着各类信息都是透明和可见的,即通过中间环节的尽可能减少来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动过程的全部信息[9]。我国的地方土特产、“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近年兴起的都市型农业也可以看成是短链食品生产模式。
1.可持续配送和可持续餐饮
意大利都灵市有一家名为 Sotral的公共餐饮的可持续配送企业,主要为学校、医院、政府等公共机构提供午餐配送服务。它不仅在本公司的食品配送业务中,通过对车辆、燃料、路线、次序、装卸方式和材料等的精心设计,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致力于做可持续配送企业,还为其他食品企业提供环境服务。Sotral公司建有一个研发部门“可持续餐饮研发中心 (R ISTECO)”,如今已经分离出来,成为一个非营利组织,从事研发和培训活动。2007年,由 Sotral公司提供赞助,由 R ISTECO提供技术支持,位于都灵市中心的一家合作社餐厅 De Amicis开始供应所谓的“可持续餐饮”。可持续餐饮的食谱由 R ISTECO开发,所有的原料均来自距离市中心 100千米以内的地区,包括面包、蔬菜、肉类、乳制品、红酒等。餐厅对每种食品进行碳排放的计算,并标示在食谱上。根据测算,运输每千克“可持续餐饮”的原料所产生的 CO2平均数量为 0.66千克。比较而言,从新西兰运送 1千克水果需要排放 10.7千克 CO2,从智利运送 1千克芦笋需要排放 6.9千克 CO2。
可持续餐饮中所包含的短链食品思想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食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从而减少 CO2排放,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采购本地化的原料①假设前提是本地生产的原料是优质和无污染的。,采用绿色的运输方式。Sotral公司的生态配送业务也是通过绿色运输技术体系,降低食品配送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来达到公共饮食部门的可持续餐饮目标。由于在保护环境领域的创造性行动,Sotral公司获得了 2006年欧盟“欧洲企业环境奖(European BusinessAwards for Environment)”中的唯一的企业管理奖项。②实际上,受全球气候变化议题持续发酵的影响,农业和食品部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已经在国际层面引起了高度重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中和网络 (Climate Neutral Network)”的估计,欧洲各国农业与食品部门造成的碳排放约占所有经济活动造成排放量的 30%。正因为如此惊人的高比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欧盟才会致力于推动农业部门的节能减排行动,尤其是运输环节的改进。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视角看,包含可持续配送或可持续餐饮的食品供应链具有可持续性特征,或者至少在可持续性方面得到了改进。可持续配送或可持续餐饮的共同贡献在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方面,并具有消费者教育和公共宣传、示范的社会意义。可持续配送虽然没有改变公共餐饮的食品消费结构,但从全程的角度看,最终消费的单位能量消耗和碳排放减少了;可持续餐饮不仅能教育消费者以及减少碳排放,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农业的发展。这两个例子都是企业行为,不存在市场扭曲,但企业扮演了供应链管理者角色。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经营在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可持续配送业务具有不菲的利润,可持续餐饮餐厅则达到了基本的盈亏平衡。
2.慢食运动和慢食
1986年,慢食运动起源于意大利都灵的一个小镇,最初的宗旨是保护优质的地方性美食,推动一种慢节奏的生活,以此与快餐文化相抗衡。慢食 (slow food)是指“优质、洁净、公平”的食品,其中的优质是指食品独特的品质和风味,洁净是指食品和环境均不受污染,公平是指农民能得到公平合理的价格。慢食运动由非政府组织国际慢食基金会组织推动。国际慢食基金会下设“地球母亲基金会”、包括意大利在内的 7个国家理事会、1所烹饪大学以及数以百计的团体性会员和数以千计的个体会员。慢食运动的主要活动包括三大类:(1)每两年一次的“地球母亲”大会,参会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慢食运动参与者、替代性农业和食品体系的实践者、媒体、学者、非政府组织等,主要内容是各种主题论坛和地区论坛;(2)每两年一次的“美食博览会”,致力于展销小生产者的多样化、有特色的优质食品,包括被慢食基金会认可为 slow food presidia的手工农产品③实际上就是认证,不过认证者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不具有官方授权,与我国国内所认知的“认证”有所不同。;(3)在全球各地发展团体以及个体会员,推广食品社区理念,鼓励社区参与,发掘各地具有地方风味、地方种质资源、地方生产技术、地方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促进这些特色产品的保护、传承和市场销售,以市场化方式促进这些地方特色产品的保护和社区发展。
2008年 10月在都灵举行了第 3届地球母亲大会和第 7届美食博览会,其中地球母亲大会的参会者达到 7 000人之众,美食博览会的参展商超过 1 000家,参观者达到 20万人。慢食基金会发动了全市郊区的市民做志愿者,为前来参会的人提供住宿和饮食,既提高了社会参与的程度,又大大降低了组织成本。在这种意义上,与其他的社会性国际论坛相比,慢食运动无疑是成功的。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角度看,真正的慢食供应链也是可持续的食品供应链。慢食包括两大类:手工制造的地方风味食品以及由中小企业以非标准化方式生产出来的优质食品。慢食除了要求质量好、有独特风味外,还提倡小规模、环境友好以及让农民获得合理的价格。在该链条上,生态环境得到尊重和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各主要生产者均得到了公平的利益,尤其是通常处于不利地位的初级生产者;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各个环节都避免了对食品的污染;由于提倡小规模生产,产业链相对较短,供应链管理相对容易,交易费用较低。由于慢食运动强调地方性的品种、生产技术、环境条件以及食品加工方式,这实际上是将难以衡量的口味变成产品的可衡量、可定价的部分属性,从而使慢食的消费者得到特定的满足,实现了特色食品的内在价值增值。在慢食供应链管理方面,慢食运动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那些原本被忽略和遗忘的地方食品成为他们所界定的慢食:组织地球母亲大会,帮助那些小生产者们相互交流;实施口味教育;成立生物多样性基金会,授权使用 presidia标志;组织美食博览会,在消费者中推广慢食,等等。慢食运动组织利用它们所制定的慢食标准以及 presidia认证的标准来影响生产者的行为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慢食供应链上扮演了积极的供应链管理者角色。
(二)山东潍坊的现代生态农业
1.潍坊农业的可持续评价
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潍坊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农副产品集中产地之一,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该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产业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的发展战略,在食品方面,已经形成了粮食、油料、果品、水产品、蔬菜、食用菌、肉鸡等诸多具有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建成了寿光蔬菜、诸城肉鸡、安丘姜蒜、昌乐西瓜等特色产业基地。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有句话叫“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可见潍坊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和示范地位。
由于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严格的化肥、农药控制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大规模的新技术利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潍坊的现代农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生态农业特征,与石油农业相比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称其为后现代农业。然而,利用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对其进行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显示:尽管在经济方面,潍坊的农业已经较好地实现了产出与效率的提高与稳定,从生态与社会的角度分析,却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如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不足,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农民作为重要的主体,获得的利润份额尚不尽如人意;农业合作社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数量和水平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10]。可以对潍坊范围内一些典型的产业和企业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
2.寿光的蔬菜产业可持续性
寿光市是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该市耕地面积约为 9.87万公顷(148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就达 5.33万公顷(80万亩),有冬暖式大棚 30多万个,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万亩韭菜和 200多公顷 (3 000多亩)无土栽培蔬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全年蔬菜产量高达 40亿千克,人均占有量 4 000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 10倍。寿光市拥有全国最大的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和健全的产地批发市场体系,是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市政府还主导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资市场管理体系、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体系、产地环境治理体系、新技术推广网络等,使该市的蔬菜产业具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特征。
寿光市的蔬菜供应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批发市场主导型、内销龙头企业主导型以及出口龙头企业主导型。这三种类型涵盖了寿光蔬菜产业的绝大部分,但就规模而言,第一类供应链仍然是最主要的,第三类供应链最弱。第二类产业链的规模近年来增长相当快,农户的生产基本上与一个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相联系,产品基本上通过保鲜包装供应超市,承担了寿光蔬菜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角色。
对寿光市蔬菜产业链的可持续性评价如下[11]:
(1)经济可持续性方面。寿光市的蔬菜产业在较长时期内还具有较大的继续发展的潜力,主要有两个潜力源泉。一方面,现有生产基地中相当大的部分只是作为各种龙头企业的辐射基地而不是合同基地,它们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当前的蔬菜产品形态主要是鲜活产品,加工产品的比例还很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2)技术可持续性方面。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新投入品的获得和使用以及农业新品种的获得和使用都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技术进步仍将是蔬菜产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农业的生态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外部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正在减轻,或者至少不会加重;但是农业生产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还较为严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龙头企业对于合同大棚的“弃旧用新”的管理模式便是这个问题的典型表现。
图1 田苑公司蔬菜供应链
(3)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方面。政府已经履行了充分的管理责任,一些好的龙头企业实施了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并打造出一些代表性的可持续食品供应链;但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上合作组织发展不足,缺乏与龙头企业对等的制约力量,供应链管理仍然存在机制上的缺陷。
总体上看,寿光市的蔬菜产业的可持续性水平是比较高的,经济方面一直快速增长,技术进步贡献巨大,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民收益有很大的提高。不过,如上所述,用严格的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标准看,寿光市仍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所能观察到的那些可持续性较强的蔬菜供应链只是全部蔬菜产业中的一小部分,这意味着全市蔬菜产业体系的可持续性的提升还有更大的空间。
3.寿光田苑果菜公司
寿光市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是一家纯私人独资公司,从事蔬菜生产和销售,其蔬菜供应链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田苑公司成立于 2000年,以加工和销售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瓜果为主营业务。创业不久,企业负责人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刚刚出现的无公害蔬菜商机,转而生产无公害蔬菜。2002年,即公司成立 2年之后,他们第一批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组织周围的农户采纳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范,最早地带品牌、带认证进入超市。2004年,他们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果菜基地认证,截至目前已经有 14类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有 22类品种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一批产品正在申请有机食品认证。该公司所有产品主要在山东省各大城市以及国内其他部分大城市的超市内设专柜销售。2006年其销售额为 2 000万元,利润超过 100万元。今后,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的基础上,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将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田苑公司为了占领城市鲜活蔬菜的高端需求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条从初级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完整的蔬菜供应链。在供应链上,公司牢牢控制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环节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销售各个环节。其中,关键环节都属于公司内部管理流程,工作量最大的对农户生产行为和产品质量的控制环节,也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图 1)。
这条供应链,就其自身的特征而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可持续性特征:(1)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满足了特定消费者的需求;(2)提高了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3)带动了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4)减轻了农业的环境污染。对于加入其中的农民来说,他们的生产行为有可能完全改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种子得到了改良;虽然成本可能会增加一些,但总收入提高了。这种改变,在不接受供应链管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蔬菜供应链还存在两方面的可改进之处。一方面,公司应对所有与其签过约的耕地负责,而不是仅对合约期间的耕地负责。将耕种过若干年之后的大棚舍弃对企业也许是合理的,但对社会却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公司应有意愿让合作社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为农户代言的机构,为自己培养一个可合作的“对手”,这样的供应链才更具公平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三)两类案例的比较
上述中外两方面的例子,代表了各自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最新发展理念和趋势,但是它们的差异却是明显的。欧洲的实践强调短链、本地化、节能减排、社区发展以及文化价值,在其他的例子中还强调饮食习惯和营养问题。我国的实践则主要强调规模的扩张、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在食品安全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等问题。短链和节能减排似乎并没有考虑,相反,通过大市场和大流通将地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仍然是一种风气。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非经济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规模的逆向关系。潍坊案例中的生态农业具有大规模的特征,但是其可持续性与欧洲相比相去甚远,其与真正的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以潍坊现代生态农业为代表的我国的后现代农业显然不同于欧洲的替代农业。很多替代农业从个案的角度是成功的(或有商业价值,或有理念推广的功能),但一直难以大规模推广。也就是说,替代农业可以改变其自身,但却难以“替代”掉现代农业。我国的这些后现代农业已经对早期的现代农业实施了改进,而且发展势头很快,但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意味着,目前的后现代农业都还没有针对现代农业的弊病提出完美的答案。那么究竟谁能代表真正的出路呢?
(一)后现代农业必然属于生态农业
为了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农业,首先需要澄清三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即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很显然,这三个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可能存在交叉,因此需要将他们的独特性、关联性以及交叉的部分辨识清楚,在此基础上才好给多样化的后现代农业模式具体定位。
1.现代农业
对于“现代”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二战以后到目前之前的整个历史时期,对应于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二是指当前。与第一种口径相对应的现代农业主要是指石油农业,即建立在现代性思维和技术体系基础上的大规模农业。我国当前语境中的现代农业主要取第二种口径,即继承于石油农业的当前先进农业形态。例如,当前一个主流的现代农业定义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12]。
2.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定义更加复杂。其最初的定义由英国学者给出,即: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3]。国内的一种典型定义是与现代农业革命之前的传统生态农业相区别,称之为“现代生态农业”,即在现代化装备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节约使用资源,减少能量输入,适当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环增量,多层次利用生物有机质,做到废弃物资源化和物质循环再生,使农业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为人民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14]。生态农业的另一种定义是:通过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物级(能级)资源对高物级(能级)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统一。
国内外的定义相比,国外的定义更突出“小”,而国内的定义则不排斥甚至指向“大”。国内的两个生态农业定义都是与现代农业的定义比较之后得出的,而且有很大的相似性。用李周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农业实现了有机循环与无机循环的整合,生态农业实现了生产循环与生态循环的有机统一[2]。
3.可持续农业
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主要来自 FAO,国内的研究大都以此为基础。FAO在《登博斯宣言》中给出的定义是:可持续农业是旨在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农业[15]。
与生态农业相比,可持续农业主要秉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原则,加入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但从逻辑上推理,既然生态农业很好地减少了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做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那么也就必然地为后代保留了良好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能力。因此,可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具有内在一致性,只不过可持续农业更强调原则和目标,而生态农业更强调内容和手段。
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如果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和替代,那么现代农业只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石油农业;但如果说生态农业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那么现代农业就是指当前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后者与我国官方文件以及各地的实践是一致的,即各地大力推进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都市型农业等,都属于现代农业的范畴。比较而言,国外的生态农业更多地是对石油农业的反思以及替代模式试验;而国内的生态农业则更多地是对早期现代农业的反思以及改进和发展,不妨称之为“建设性”现代农业。
综上,如果要发展针对现代农业弊病的后现代农业,更为恰当的表述可以是:西方发达国家充满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的替代农业以及替代食品体系,但它们难以撼动主流的现代农业体系;中国仍然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对石油农业弊病的应对是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的后现代农业应该是“建设性”现代农业,即用生态农业原理改造的现代化农业。西方的替代农业模式,更加重视环保、生态、营养、健康问题,所以属于纯粹的生态农业类型。我国的“建设性”现代农业已经对早期现代农业有很多改进,虽然比不上那些纯粹的生态农业①包括欧洲的生态农业以及我国各种生态农业示范区里的农业类型。,但毕竟在保障食品安全、控制化肥和农药、保持土壤生产力等方面已经采取了自觉的行动。不过,正如在潍坊案例中看到的,他们虽然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还是有很多缺陷,需要在保证经济可行性的条件下进一步改进。
(二)从替代农业到“建设性”现代农业
发达国家的替代农业与我国的“建设性”现代农业差别巨大,不过二者并非不相容。无论从中国还是从全球看,“建设性”现代农业都是发展方向,其中丰富多彩的替代农业模式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替代农业为“建设性”现代农业提供警告、借鉴以及突破口,可以看作思想者和先行者;另一方面,替代农业中的一些类型可能在寻找突破口的基础上演化为“建设性”现代农业,从而为“建设性”现代农业的实现增加一条路径。
在欧洲,无论是 Sotral公司的可持续配送业务,还是罗马市政府强势的学生营养餐政府采购实践②根据罗马市政府教育局官员 Silvana Sari提供的资料,罗马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每天要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约 16万份学生餐。由于招标者倡导生态食品,最后确定的学生餐原料中,67.5%为生态产品,平均价格为 5.03欧元,比同等条件下不规定生态原料的价格高 4%,但通过竞争迫使餐饮公司的利润从 30%下降到6.5%。,瞄准的目标都是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共部门。在欧盟国家,政府不仅是规则制定者,也是实力雄厚的采购者。罗马市政府通过统一采购学生餐,成为全国名列前 10名的食品采购者,它的选择无疑对市场有巨大的影响。R ISTECO和罗马市政府的雄心在于通过公共部门消费模式的改变推动政府部门的观念变革,进而实现发展规则和发展模式的变化。他们所应对的问题,除了环境问题外,还有当前“坏的”食品体系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如大量的肥胖以及相关的疾病。他们希望通过改造当前的食品体系,实现食物作为健康之源和文化之源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权力分散的社会体制下,这些来自地方和公民社会的试验,本意已经不只局限于“替代”,因为某种意义上现代农业的很多优势是无法替代的,从而他们转而尝试改造和弥补有缺陷的现代农业,即“建设性”现代农业。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当前的现代生态农业实践与西方社会的某些替代农业模式具备了共同的发展方向。这个共同的方向便是在各自的社会体制下,针对各自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寻找合适的途径,像“改造传统农业”一样改造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便是“建设性”现代农业,即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1] 吴翰.世界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张晓山等.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来自中国的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21-27
[2] 李周.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基础.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 张晓山.前言∥张晓山等.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来自中国的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 林坚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檀学文.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框架∥张晓山等.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来自中国的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3-6
[6]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 杜志雄,檀学文.食品短链的理念与实践.农村经济,2009(6)
[8] Forsman,Paananen.Local Food Systems:Explorative Findings from Finland.http:∥gis-syal.agropolis.fr/Syal2002/FR/Atelier%204/FORS MAN.pdf,2002
[9] Gralton.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Food Chains.http:∥www.altglobe.com,2009
[10] 杜志雄,苏惠婷.可持续农业与山东潍坊的实践∥张晓山等.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来自中国的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59-69
[11] 檀学文等.“中国蔬菜之乡”的蔬菜产业链及其可持续性∥张晓山等.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来自中国的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11-117
[12] 张晓山.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前线,2007(4)
[13] 侯向阳,郝志强.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
[14] 路明.现代生态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15] FAO.Manifesto and agenda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BenBurg,1991
Postmodern Agriculture:From an Approach of Susta inable Food Supply Cha in
Tan Xuewen Du Zhixiong
Ai ming at the defects ofmodern agriculture,there have appeared diversified patterns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e or food systems.Two types of examples,short-chain food,a typical alternative agriculture,and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actice in a most developed agricultural region in China,are presented.W ith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food supply chain,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two examples is evaluated.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philosophy behind the two patterns is different,both belong to 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Although the sustainability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the case of China is lower than many alternative agricultural patterns,it still represents the ori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and may thus be called“constructive”modern agriculture.In recent years,some new alternative food systems in Europe show the tendency of incorporating themselves into mainstream modern agriculture,revealing that the future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modern agriculture transfor med by the principles of eco-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Post modern agriculture;Eco-agriculture;Alternative agriculture;Sustainable food supply chain;Short-chain food
(责任编辑:姚小俐)
2009-11-23
檀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邮编:100732。
① 本文原为 2009年 11月 6—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委农工部、长沙市委市政府等联合举办的“‘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准备并在会上宣读。首先感谢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对本文的广泛讨论和批评;同时,尤其感谢匿名审稿人非常有价值、有见地的建设性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论文结构和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