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娟芳
预警产业空心化
文/戈娟芳
人们对产业空心化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它很容易导致地区产业在某种要素或产品方面依赖外部市场,使区域产业萎缩乃至失去竞争力
今年9月,一份由浙江省工商联起草的关于“浙江经济颓势”的书面报告,引起了包括浙江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多位高层的关注。研究显示,浙江GDP增速连续10年下滑,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从全国第六位跌落到第22位,工业增速自2004年6月至今持续下滑。而导致浙江经济增长如此颓势的诱因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人们对产业空心化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原因在于产业空心化很容易导致一个地区的产业在某种要素或产品依赖外部市场,使得区域产业萎缩乃至失去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的加速和产业规模转移的扩大,已经有人不断提出产业空心化的质问。“产业空心化”陷阱无疑成为浙江未来发展时刻需要警惕的重大问题。
说到产业空心化,就不得不提产业转移,前者一般都发端于后者,并作为后者的结果表现出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产业转移是名副其实的双刃剑。一方面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又给产业升级带来了“空心化”的威胁。日本是利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手”,但也深受其害。
上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前后,日本制造业也拉开了大规模转移的序幕。日本制造业由产业转移到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形成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到1985年(当年“广场协议”达成)。随着日元升值,日本为了确保已有的出口市场而开始向海外扩张,最初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为了寻求低工资而向亚洲转移,接着向电机、化学和机械产业领域蔓延。
第二阶段是广场协议后到上世纪90年代前半叶。随着日元的新一轮升值,为了建立出口据点,日本企业开始了新一波的海外转移。此次转移以电机电子、机械为主要领域。在母公司的要求下,系列子公司开始向海外转移,与第一阶段相比,空心化以电机产业为中心迅速扩大,但是产业主力部门仍然保留在日本本土。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各国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包括研发部门在内的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返销日本的进口也在急速增加。这段时间,日本国内失业率上升,贸易顺差规模急剧减小。
事实上,日本经历的产业空心化涉及到了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生产到研发的各个领域和所有部门。从日本的教训出发,考察产业转移对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很可能会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资本获利的诱使下,大量的浙江企业“走出去”,相关科技人员和经理人才可能跟随转移出去,而转移的巨大利润诱惑又会导致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如果大规模的转移持续时间过长,浙江的人才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科技创新不足势必导致浙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停滞不前。
——如果产业转移腾出的空间和节省的资源并没有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仍局限于传统产业内以旧有的模式重复配置,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一系列的研究及数据显示,浙江的产业结构行将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或落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亟待通过产业转移来改变这一矛盾,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然而,区域经济的产业转移现象缺少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浙江产业转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浙江产业转移并不单纯是将传统产业转移出去,最终目的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而企业在外发展壮大后,最好能够返回浙江投资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目前有许多浙商回乡投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传统产业,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以避免产业空心化。
——浙江的产业转移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类产业目前仍是浙江的经济支柱。根据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分析,在新兴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发展到完全的服务业经济之前,传统制造业仍然支持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浙江在进行低层次制造业转移的同时,也要发展省内的新型重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而目光短浅的产业转移将最终会导致产业结构的空心化。
一些经济专家早几年前就呼吁警惕“空心化”问题,认为当原有产业逐渐衰退而向后进地区转移,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补不上转移出去的缺口,就会出现所谓的“离制造业”,即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继而形成“外实中虚”、日趋萎缩的产业空心化局面。当前不少地方不可避免地滑向了“空心化”的边缘,造成这种结果现在看来有其现实诱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
——对“代工模式”和出口贸易的路径依赖。长三角地区凭借东部沿海的率先对外开放大量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许多制造企业依靠“代工生产”和“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虽然浙江的外资代工业并没有邻近的江苏省发达,但浙江的方式只是由外资直接落地生产,稍加转变而由本地企业承接外商订单生产商品出口,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而这两种逐利模式根本经不起货币升值的拷问。当下沿海地区一些传统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在利益的诱导下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必然向别的地方转移,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空心化。这说明,如果把产业升级的主导权和责任交给“外部市场”,试图仅仅依靠出口加工转移来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基本是不切实际的。
图/新华社
——投资方面,资产价格上涨引起成本增加,利润摊薄。资产价格泡沫化提高了新建企业和项目的重置资本,资产泡沫化后兴建同样一个企业或项目,其建设和生产的成本将比资产泡沫化前大幅度增加。这降低了投资者对新建企业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而资产价格上升,将会带来更大成本。作为新生代的中小民营企业,对这样的成本提升态势显然力不从心。一边是资产价格高涨带来暴利的诱惑,另一边是重置成本的大幅增加,在技术优势不足以冲抵成本劣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竞争力下降,这进一步使区域的产业空心化趋向更为明显。
对于后一种“诱因”,浙江省发改所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论点。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工业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1.8%,而同期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高达35.4%。工业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自2007年以来持续4年下滑,从2007年三季度占比的49.2%,下降至2010年三季度占比的42.3%。企业或将资金转入省外投资,或将资金从实体经济转移,从事资本投资,进出于股市、楼市等领域。
事实上,“产业空心化”与“产业升级”是一根扁担的两头,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交替出现的正常现象。实践已证明,浙江抓产业升级比较早、抓自主创新比较早、抓核心竞争力比较早,对产业空心化的预防有一定的基础。
未来,浙江应鼓励已失去比较优势或正失去比较优势,但对于投资地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对外转移,延长这些产业的生命周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节省的资源和获得的利润可以用来发展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填补发展的空缺。浙江企业在产业转移对象区域选择上,应选择与浙江资源状况相互补的地区,利用浙江的相对优势与投资地的优势结合,形成更强的要素综合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做好中介服务,防止企业的盲目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为企业提供信息指导、牵线搭桥、建立网络组织等,以吸引外迁企业反哺浙江,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