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京中医(节选)

2010-11-02 00:52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内城中医院北平

北平部分中医医院简介

1.华北国医学院附属中医诊疗院

成立于1932 年的华北国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为施今墨。诊疗院设在学院的大门外供教学实习使用。当时,中央国医馆同仁以我国医学落后,乃聚合海内专家名宿组织成立,其目的在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培植专门人才,发展国医教育并设诊疗所及筹办附属医院。

华北国医学院中医诊疗院实际是一所较大的中医门诊部,相当于现在中医药学院的“国医堂”或学院门诊部。学院老师分别坐诊,当时任教的名医多有自己的诊所,他们只是定时到此坐诊。

诊疗院是华北国医学院学生实习的主要临床基地,学院主办的《中国医药月刊》杂志强调“高级学生须临证实习,应加以详细指导,使其学能致用,遇病能识,用药对症,使得毕业后能够造福人类。”学生第四学年开始边讲课边实习,既增加了直观教学,又能使学生较好地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施今墨常到学院门诊带领同学们教学实习,在门诊时他不但详细向同学们讲解病情、辨证要点或用药特点等,而且在中午门诊结束后,还要把同学们集中起来,对重点患者进行系统的讲解。

2.杨浩如医院

(1)民国时期第一家私立中医院

杨浩如医院创办于1920 年,是北平地区的第一家私立中医院,又名“养浩庐中医院”。杨浩如(1881 ~1940),名德九,江苏淮阴孔庙巷人。他出身中医世家,少年时代家境清贫,除学习文史经世之学外,还随父学习中医典籍。杨家祖训:“不知医者,不为杨家子弟。”拜当地同族名医杨世寿为师,与京城名医张菊人在淮安同出一师。杨氏勤奋学习中医经典,边学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精通的地步。青年时代,在山东曾辅佐杨士骧(巡抚)建立中医学堂。

杨浩如1910 年来京后,任外城官医院医长,当时官医院服务的对象是富民阶层,广大劳苦大众被拒之门外。他目睹许多贫苦群众生病无钱进官医院,在痛苦挣扎中悲惨死去的现实,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杨浩如深感歉疚。为了能给受苦的人治疗伤病,他断然地辞去官医院医长的职务,创立了“养浩庐中医院”。“养浩庐”取《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又恰和“杨浩如”名字谐音,“庐”为堂号。

(2)医院主要服务于贫民,突出治疗癫狂疾病的特色

“养浩庐中医院”最初设在西单,后迁至西四北石老娘胡同路北。该院当时有住院病床40 余张,工作人员30 余人,是民国时期最具规模的中医医院。杨浩如任院长,张菊人任副院长,王乐亭任针灸大夫,李云亭任外科大夫。医院还设有专门的煎药室,供患者煎药用。开诊后除正常门诊外,每天发放平民号,不收诊费,很受贫苦市民拥护。

杨浩如医院临证治疗精神病颇有经验,医院突出治疗精神疾病的特色。当时西医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原始而且粗暴。几个壮汉将病人捆绑起来,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胰岛素,休克一次醒来继续注射,一连注射几次,病人恢复平静后静养出院。这种治法对狂躁类病人尚可,但对抑郁型病人则有明显的后遗症。

“养浩庐中医院”治疗精神病较之西医疗法有明显的优越性,医院以医治癫狂病见长,杨浩如认为:癫狂之病,常互相影响,但其病因不同。癫之病因为意伤,即思虑伤脾;狂之病因为风湟,即暴怒伤肝。二者病机可以相互转化,脾土不运,水湿停滞生疾,疾郁可以化火,出现狂证的表现;暴怒伤肝,肝失疏泄,亦可影响脾的运化,出现癫的表现。治疗法则是:癫以归脾汤为主,有狂证者,加入治狂之品;狂症较轻者,常用钩藤、竹茹、牛膝、通草、琥珀、辰砂、竹沥水;症重者,加入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镇坠之品。他根据中医辨证常选用礞石滚痰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十香散等方剂治疗。现代治疗癫狂疾病基本沿用了杨浩如的治疗方法。

(3)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注重药物的配伍与提炼

杨浩如临证处方用药非常注重君臣佐使,常将一个方子分成三至四组,一组一组地对症施治,并且还分成阶段治疗。杨浩如的用药思想体现在他所开办医院具体的用药中。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中药的效用,杨浩如大胆地提出了对中草药进行提炼的设想,这一建议立即受到中药界同济堂刘翰臣的重视,中医院与同济堂药店共同研究,对中草药意味药进行提炼,尝试在简单的条件下进行中药的现代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研究虽然非常原始,研究条件也十分简陋,但对提高中医药的疗效,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中医药、推广中医药是很有帮助的。

杨浩如虽自幼学习中医,有坚实的中医学基础,但他并不排斥西医,在研究中医、发展中医的同时,赞赏“衷中参西”,积极地学习西医知识,是早期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常去德国医院、法国医院会诊,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扬。在临证中,杨氏中医院坚持中西药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做出了贡献。杨浩如在京受业弟子甚多,如徐绍伟、高忠庭、金子文、张仲元、赵树屏、高风桐等,这些弟子均是“养浩庐中医院”的骨干力量。

(4)反对“废止国医”论,积极参与抗议活动

1929 年余云岫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激起全国中医界的公愤。“养浩庐中医院”在反对“废止国医”论的斗争中,积极参与抗议活动。杨浩如挺身而出,联合各界代表抗议反动当局非法取缔中医。杨浩如给反动政府写信发电报抗议,并推荐孔伯华为全国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医药联合会议表示抗争。杨浩如在北平中医界影响较大,被推举为北平地区代表,与南京焦易堂代表遥相呼应,向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据理力争,为中医中药事业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5)医院的停办

杨浩如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北平沦陷后,他时常痛骂国民党是卖国贼,因此遭到特务的跟踪和迫害。1940 年北平市日伪反动社会局长雷爵尚患病,请杨浩如诊治,遭到杨浩如的拒绝。之后,日伪政府对中医院进行了干扰和破坏活动,横加刁难。身为院长的杨浩如非常气愤,怒火攻心,一病不起,医院开业陷入了困难阶段。在杨浩如患病期间,诊务由其弟子张仲元和徐绍伟代理。后因杨浩如病重医院停办,医院停办后不久杨浩如含恨病逝。

另据谢海洲回忆说:“社会局长雷爵尚(张作舟说其名应为雷允上)派人请杨浩如出诊为他看病,杨浩如推辞‘我母亲有病,不能去。’雷爵尚派人检查,发现杨浩如仍在看病,大发雷霆。杨浩如回家后摘掉医院招牌,医院宣布停业。”两说虽有出入,但拒绝给北平日伪反动社会局长雷爵尚看病,气愤而死是实情。

(6)医院的复兴

日寇投降以后,“养浩庐中医院”周围的群众纷纷要求重新开办,为广大民众服务。但由于战乱影响,办院经费不足,且当年从业的知名中医多从事其他医疗和教学工作或迁移他乡等一系列困难,医院一直未能恢复。1948 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杨浩如的弟子张仲元在西四南兵马司沙井胡同恢复开办“养浩庐中医院”。1949 年医院迁至前门外东兴隆街,直到1950 年后张仲元参加北平市积水潭医院工作后,这所中医院才结束诊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养浩庐中医院”是民国时期北平地区最大的中医医院,开办20 多年之久,在北平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院长杨浩如医术高明,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抢救了许多危重患者,被尊为民国时期最知名中医之一,名望甚至高于人们盛传的四大名医。他坚持为贫民服务的精神,大胆创新实践的科学态度,高尚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3.北平中医院

北平中医院是北平地区20 世纪20年代开办的另一家较具规模的中医院,由当时知名中医专家孙子云1923年创办。是年,孙子云先在北平朝阳门内开办了“北平实善社”,招收弟子,讲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著,不久创办北平中医院,作为学生实习场所。北平中医院实际为一大诊所,诊室设在孙家大院,没有病床,更没有煎药室,带诊者仅有孙子云及其兄弟二人。孙子云兄弟继承家学,以治疗内科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见长,参加“北平实善社”的学员实习之余帮助老师整理医案,可惜孙子云医案没有流传下来,实为一大憾事。

孙子云在授课之余,又同弟子们对《神农本草经》中200 余种药物进行深入研究和注释,于1929 年冬完成《神农本草经法论》初稿。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疗机构模均较小,大部分名为医院,实为中医医疗诊所。但可以称道的是:中医医疗机构规模虽小,但分布广泛,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提供了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既促进了北平地区中医学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促了包括西医在内的北平整体医学的发展,在北平医药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北平中医在西医医院的从业状况和作用

一、北平回民医院

1.医院分中医、西医两部

北平市回民医院建于1947 年7 月29日。当时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在广安门内大街成立了一个“中国回教促进协会普慈施医院”专为回民所建。由于当时的卫生法令限定只有西医才可以开医院,故医院最初分为一体两部,即所谓西医部,称为普慈施医院;中医部,称为普慈施诊所。院址设在原外四区广安门100 号(即现在广安门内大街223 号,北平市回民学校内)。此处在民国初年为“实业部商品陈列所”旧址。医院院址为口字形楼一座,楼的东侧及二楼为西北中学校舍,楼下西侧一角为“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医院条件非常简陋,医院和诊所就设在同一房间里,把较大的房间用木板隔成小间作为诊室和药房。住院部有名无实。

2.西医就诊量较少

北平市回民医院实际是以中医为主业的医院。西医“普慈施医院”只有三位医生(内科、外科各一人,眼科一人,半日门诊),开诊之初的院长为留法医学博士宋元剀,但从不到职,更不看病。该医院虽为回民所设,并名曰“真主普慈今世”,但收费标准很高,而回民中的贫民患者须向“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申请,取得免费证才可免费,由于手续繁琐,申请者不多。再加上医疗条件差,水平低下,同样花钱,当然很少有人“光顾”这种医院,日常门诊患者也寥寥无几。医院从1948 年开设病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收过一名患肺结核咯血的病人,只住几天就出院了。

3.中医是医院的主业

中医“普慈施诊所”的一切用具及其医疗器械均由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捐助及借用。中医门诊由赵炳南率诸弟子轮流义务应诊,每日接诊病人络绎不绝,在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和同在一院的西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

1.医院的筹建

京城官医院是北平最早建立的近代公立医院,有内城官医院和外城官医院两所。外城官医院由民政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二十日巡警部改由民政部]奏准,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四日正式开办,医院地址在和平门外梁家园胡同,后迁至香厂路(现宣武中医院院址)。医院属官办,参照欧美各国制度开办管理,筹建官医院之目的是为准行警政、讲求卫生,为有病的人进行诊治,并管理防疫等事宜。该院纯属官立性质,所有公职人员来院诊治,概不收费,惟住院者收取饭食费。内城官医院由内城巡警总厅管理,外城官医院由外城巡警总厅统辖,内城巡警总厅、外城巡警总厅均系民政部的直属单位。

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是我国首创的既有西医又有中医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分中医、西医两部分,筹建初期西医医生较少,以中医医疗服务为主。群众首次接受西医大夫用西药治病,所用药品为粉剂、片剂或水剂,服用比较方便,很受欢迎。西医、西药的引入打破了我国单纯用中草药煎煮治病的传统习惯,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医学文化知识,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医院的设置

该院设有办公室、管理员室、稽查员室、监督室、医官室、看护室、书记室、诊治室、手术室、敷药室、药房、发药处;接待室、守卫室、挂号处、男候诊室、女候诊室、普通养病房、特别养病房、传染病房、癫痫病房、存储所、器用库、茶房、厨房、浴室、剃发室等。各房、室的问数多寡,得依病人多少随时增减,传染病房及癫痫病房均与其他房屋互相隔离,由内城巡警总厅、外城巡警总厅拨派巡长、巡警驻院守卫。除管理人员外,两院的中西医药人员基本相等。

3.医院的中西药房规则(略)

4.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的演变

关于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的演变,有学者说:“两个医院延续到1920年左右,由于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多变,经费无着落以致先后停办,两院分别历时12 ~14 年。”实际上,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在1917 年统归外城官医院,归并后的官医院以中医为主的特色完全改变,仅保留少数的中医药人员在医院服务。京都市立内城官医院因发展需要,于1927 年11 月又重新开办。据《北平指南》载:京都市内城钱粮胡同原有内城官医院一所,系京师警察厅所办,成立多年。东北城一带贫民之因病求医者,皆在该院诊治,现在厅中为节省经费,将内城官医院归并外城,自有不得已之苦衷,惟是东北城一带贫苦之户一旦失此诊病之所,极感不便。本公所为应市民之需要,乃决定开办市立内城医院一处,其地点仍用前内城官医院旧址,忆于9 月商明警厅实行接收,并经妥订章程派定管理专员及中医、西医长医员。惟该院房屋破敝不堪,亟待修葺,方可适用,疗治器具及药品、电灯、家具等项均须逐一购置,预计开办费约需洋一万余元。成立后每月经常费约需洋3000 元,公所近年以来款项支绌,仅将经常费筹定,而开办则需另行规划。现正积极进行,藉期早日成立以惠市民。新开办的内城官医院及原外城官医院虽仍保留中医医长,中医中药人员却仅占绝对的少数。

1933 年,卫生处成立后,将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改组为市立医院,就原香厂仁民医院旧址整理刷新,取消冗员,统一事权。设院长一人,医员14 人,护士长、护士若干人负责医务;事务员、办事员、勤务警察若干人负责事务。外设东郊、西郊、南郊、北郊、北城、内城6 个诊疗所及妓女检治所。此时的市立医院已无中医药从业人员。

5.中医药人员在诊疗疾病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20 年代前,当时的知名中医大都在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两院行医,据老中医回忆: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开诊以后,每季度均向民政部报送医院中医、西医就诊等情况。内城官医院在清末开诊初期,1906~1907年[即光绪三十二年八月至三十三年五月的时期内],按就诊的情况分析,因为西医刚在我国出现,不被人们认识和了解,对西医的诊断方法不太习惯,所以,就诊于中医治病的人要比西医多。因医院以中医药人员为主,有人当时称之为官办的中医院。

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以后,就诊于西医的病人比就诊中医的病人逐渐增多起来。如内城官医院,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中医诊治病人6851 人次,西医诊治病人7499 人次,西医主要诊治急重病人,中医、西医医疗情况基本处于并重的地们。民国以后西医的就诊病人一直多于中医的就诊病人,为中医的1 ~2 倍,渐次演变成了以西医为主的医院。

1917 年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归并后,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与西医工作人员比较稍有下降,但仍占2/3。著名中医袁鹤侪、杨浩如、曹巽轩、吴焕臣、杨铸园、赵云卿、孔伯华、瞿文楼、陈世珍、李少轩、佟阔泉、张菊人、陈肃清、王旭初、郭映寰、方道庭、陈其董、张友松等均曾在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供职。其中袁鹤侪任内城官医院医长,歌舞剧浩如任外城官医院医长,杨铸园、赵云卿为内科医官;孔伯华为内城官医院内科医官。内城官医院第二次开办时,中医仍在医疗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北平中医在民国早期防疫中的作用

1.中医人员在传染病院中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平疫病流行次数较多,1915 年前,“疫疬流行于繁庶之区尤甚”,为了防遏得宜,以杜滋蔓,为未雨绸缪之计,内务部呈准开办传染病医院。1915年4 月,传染病医院在东四十条正式成立,设病床10 张,金绍诚为第一任总办。内置治疗科、预防科、检察科、消毒科4 科,延聘中微菌学、西微菌学的专家,设总办、医长、医员、文牍、会计、庶务等职专司各种传染病治疗预防之法,及医药行政事宜,并置诊察、手术、候诊、检查、试验、养病、消毒、细菌培养等室,为实施之准备。刚创办时部分传染病院有专职中医人员3 名,兼职中医6 名。1916 年8 月,由内务部改隶市政公所,归并公所改总办为院长,余仍旧制,每月经费2960 元,病人诊疗费及药费、住院费用全免。1917年9月附设普通诊察所、推广治疗并拟择地开办分院,专司研究的内科患者血清痘苗及其他化学药剂,以期普及而重卫生。以后疫情渐少,传染病经费大为减少。1928年,卫生局成立,经费每月减至2740 元。1930 年卫生局并归公安局,经费又减至600 元,垣宇崩毁,器械腐蚀,药料缺乏,床褥破坏,病院势同废墟。1933 年11 月卫生处派左吉为院长,大加整顿,聘请专家,制定规章法则,翻修房屋,改善病房,增添设备,加强管理,1937 年改名为第一传染病医院。中医药人员在防疫机构中主要起配合、辅助的作用,杨浩如和孔伯华曾在传染病院任兼职医生。

2.第一次防鼠疫中的作用

中医在民国早期的防疫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17 年之初,晋绥地区流行鼠疫,挨户传染,迅速蔓延,很快遍及一村,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北洋政府如临大敌。当时公推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的中医人员杨浩如、陈企董、陈伯雄、赵云卿、曹巽轩等率医生组成晋绥防疫队前往疫区,他们主要用中药防治,疫情得到了及时的控制。孔伯华留内城官医院,张菊人医官留外城官医院,既坚持日常诊疗事务,还负责防疫工作。“院中人简事繁,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杨浩如结合这次防治疫病经验与曹巽轩等名医共同编写了《温疫八种》一书,此书是当时中医、西医防疫的主要参考书目。

3.第二次防霍乱中的作用

(1)政府信任,组成中医防治队伍

1919 年春夏之交,廊坊一带霍乱又开始传染流行。因中医防治疫情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将霍乱治疗经验辑为一书,名为《廊坊防疫霍乱治验录》。外城官医院董甫为该书序曰:“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土郁之发民病霍乱’,太已之岁为不及,不及则土气不能制水而郁,郁则发。今岁已未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岁土不及经训甚明,民病霍乱甚于往昔有足证也。自西学东渐,五运六气悉置不论,病之阳阳伤感亦皆茫然,惟以防为主。此次廊坊时行霍乱,势甚汹涌,行者居者咸有戒心,于是若内务若交通若陆军提署警厅当道会商防务之策。而京师警察厅吴总监独成竹在胸,知西医之防逊于中医之治。遂遣外城官医院医长杨浩如,医员陈世珍、张汉卿等至廊坊,临时施治靡不应手。不匝月而报肃清于总监,并辑霍乱治验为一卷,以存施治之成绩也。”

(2)防治霍乱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当时疫情猖獗,有病数日转筋而死者,有朝病而夕死者,闹得人人自危,户户恐慌,一时传为“今夕聚首言欢,明朝人鬼异域”之谣。几乎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真是令人不不寒而栗。正如杨浩如所说:“霍乱时行各省靡不有之,盛行于京津,以廊坊为最重。是时也防者治者悉力奔走,(杨)浩如正备位京师警厅外城官医院中医长,奉总监合肥吴公之命,设临时施诊处于廊坊,(陈)伯雅(陈伯雄)、(张)菊人并针科二人偕行。”杨浩如分析霍乱原因:除气候原因外,“该地之人民咸以打瓜为事,渴饮瓜汁皆取诸烈日之中,热毒入胃发则更剧,日入而息饱食露宿取快一时,外感内伤交迫于中,此人事之应有此病也。故凡受病之人大都暑湿热滞阻痞隔,清不得升,浊不得降为多。即王孟英所谓湿热霍乱,陆九芝所谓饱食霍乱,于伤寒霍乱于十百人中仅得一也。”

防疫队进驻学校内待诊之时,民众对防疫队并不乐于接受诊治,前来应诊或邀诊者,却绝无仅有。“当时成立伊始,乡曲妇孺智识未广,未了解防疫意旨。”后来“经浩如召集该处绅商村长宣布当局仁爱,遣中医拯民疾苦之意。”防疫队“除本处按时治疗外,并游行村堡随时施治,就诊日百数人。往治者亦不下数十人不等,十九皆瘥,说云盛矣!”

杨浩如将霍乱大致分为热证、寒证,并将治疗经过整理成《廊坊防疫霍乱冶验录》,并分期在《北京医药月刊》上发表。事后防疫会要求撰述疫病证治之法,以及此次防疫工作的经验和疗效总结,杨浩如又与同行医生曹巽轩、赵云卿等共同编写《传染病八种症治析疑》一书共10 卷,成为治疗各种传染病的规范。

另据资料记载:北洋政府当局除派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雄及外城官医院两针炙科大夫外还派了时任内城官医院医官孔伯华。孔伯华的后人回顾当时情况说:“当时警察厅派余与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雄4 人参加防治工作。”在开始群众不信任之时,“先生遂与同仁共同商量,分析原因,始知是时尚未取信于人的缘故。于是决定除留陈伯雅在驻地处理日常工作外”,“余与菊人、浩如深入庄村,沿户访问,边作防治,边作宣传,不顾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未数日,群众见治疗能起效果,确有挽救危亡之功,幡然改观,表示极端信任。每至一户,相率欢迎,竞相求治,因此,全活甚多。同时陈伯雄之应邀出诊亦应接不暇矣。防疫会要求我们撰述疫病证治之法,于是与役诸人,分头编写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行世。”这说明两大官医院的中医人员均参与了防疫工作,中医防疫队伍取得了较好的防疫成就。

猜你喜欢
内城中医院北平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北平的秋
赵县中医院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万众一心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基于英美国家实践的中国内城贫困问题化解思路*
想北平
崛起中的钟祥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