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平
应急管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途径
刘春平
近年来,国际国内发生了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秩序、损害公共财产、民众健康甚至危及民众安全等突发性危机事件。由于这类事件本身的不可预见性、突发性,加之平时疏于防范、缺乏必要应急知识教育,造成事发地社会震荡、恐慌性心理和恐慌行为在短时段内迅速传播,危机加剧、损失放大。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和环保的压力增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个体收入分配差距等因素,均会使我国处于自然和社会突发事件高发期。因此,培养一批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骨干力量,对于保证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急管理源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群体和国家安全等应急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机理各不相同,可能是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社会、经济或群体心理变化等因素产生的,更多可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但这类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后果都与自然条件、社会传播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体群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变化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的信息监测、传输技术可能不同,但空间和事件的信息集成技术、信息整理和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从管理决策层面,这些事件处置都基于相同的法律——应急管理法,其管理决策的原则和程序也基本相同。因此,应急管理是一门由管理决策科学为引领,信息技术为支撑,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和心理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由上述分析可知,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突发事件类型、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决策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是一个由管理决策统领的有机统一体。随着人类认识水平提高,事物机理揭示越充分、认识越深刻,突发事件的预见性越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确定性也越强,亦越趋向于程序化决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向相关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基础性学科的渗透,也有利于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既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又增强了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可预见性。
应急管理
近年来,针对一系列突发性公共事件如地震、“非典”等突发疫病、食品安全,以及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等等,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的政策,加强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应急能力建设;与此同时,应急管理工作进基层,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国家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海上搜救、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专项机构职能得到加强。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应急管理机构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尤其对应急管理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培养方式和途径等,需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进一步探索。
一是熟练运用社会组织管理、正确及时引导舆论、有效沟通社情民意渠道的应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过度使用政府力量,忽视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造成政府和群众的隔离,甚至产生信任危机。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学习不够,或者知识缺乏。二是具备一定自然、社会、经济和组织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骨干人才严重短缺。突发性事件信息收集处理方法、发展情势准确判断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结构的个人或有机联系的专家智囊组织,他们作用日益凸现并构成正确决策的基本要件。三是公民缺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国公民普遍缺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一旦突发性事件发生,容易造成恐慌心理和恐慌行为,导致事件的不良效果蔓延和灾害损失扩大。
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已成当务之急,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完善相关管理者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和公民应急知识;另一方面是应急知识体系的可行培养方式和途径。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性事件,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各不相同,分别属于不同的专业技术研究范畴。如地球物理、地质、测量专业等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研究;医疗、防疫专业对公共卫生的研究;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对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机理不尽相同,分属于不同研究领域而不是应急管理专业研究范畴,但它们是该专业涵盖的基础知识之一。另一方面,各类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却多有相同和相似的特征,危机的影响和传播特性基本相同、应对危机的原则也基本相同、消除和减少危害的决策手段、方法和措施则都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因此,应急专业技术是以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为背景,研究突发性事件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以及中止和减少危机影响的技术、组织体系,即应急管理三层次知识体系,这三个层次的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与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对应的是掌握这些知识的应急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集自然、社会、经济和法律知识于一体,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国民学历教育是实现应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的最有效途径。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比较落后的。如美国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和培训项目;台湾、新加坡、日本等灾防工作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在应急人才培养上也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还只设有二级、三级学科中,没有本科专业。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深厚的专门知识、较强的创造力及开阔的思路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公共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建立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及资源配置的人才队伍,为公共安全科技的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建设,当务之急是依托高校力量培养应急管理人才。
面对公共危机,领导决策是化解危机或加剧危机的最重要因素。领导干部在处理危机事件中,除常规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化解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领导干部经过多年的培养和领导工作实践,对一般行日常工作常常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超的行政领导艺术。然而,突发性公共危机所表现出的时间上的紧迫性、空间上的传播性和造成的社会动荡性,毕竟与日常事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应对公共危机事件,领导干部首先要摒弃一味运用行政手段、行政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公共管理问题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要慎用专政机关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避免造成群众与政府对立的不利局面。要学会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了解社会和社会问题,以及怎样动员社会力量、引导舆论力量解决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领导在应急工作中,要纠正重救轻防,要树立防微杜渐,真正把应急管理落实在日常制度和决策中、落实到基层社区和村镇中、落实到规划建设和项目中。现阶段既是处于我国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表现最为尖锐时期,可能引发公共危机的潜在因素越来越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因此,领导干部要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更新认识、完善知识,加强自我调适适用形势发展。适时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是改善领导干部知识结构、提高领导干部总揽全局能力、决策能力,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途径。
此外,具有各种专业背景人才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应急管理知识技能,成为本行业的应急管理专业储备人才的;继续教育还可以根据培养对象和性质不同,承担培养一队多能的救援队伍(公安消防、特警,解放军、武警等武装力量相应单位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技术专家组)、综合应急管理队伍(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组建的固定的非专业的专职、兼职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参加的非固定应急救援队伍)的任务。这些队伍也将成为我国应急管理救援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
国外的经验表明,社区发生重大灾害后,有80%的生还者是在救援人员到达前的20 分钟内被邻居救出的。也就是说,公民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和演练等,提高公民的自救互救能力,远比救援中投入巨大的成本要更有效率。日本每年都在防灾日进行大型的演练,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又如台湾地区的应急教育中,设有“保全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基层社区应急管理人才。公民的应急知识和必要技能是公民应对突发性事件正确应对和自保的一般知识,包括我们基础教育中对自然、社会的一般认识,以及必要的自适应训练和心理调适。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当充分利用应急管理专业性人才,在平面媒体、网络和社会、村镇宣传栏宣传应急科普知识,提高公民应急意识;针对当地多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组织应急演练,培养公民的应急技能;建立一些针对多发性事故(灾害)的应急训练设施,提高公民对突发性事件的感性认识、体验识别和判断能力;以社区、村镇为基础,加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自治组织管理能力。让应急知识、技能和应急训练设施进学校课堂、进社区村镇,加强公民应急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将极大地减少突发性事件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减少财产损失和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复杂而精深,需要有专门的应急管理人才运用、传播和转化这些知识为社会服务。应急专业技术人才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对于发生原因比较简单、发生规模也比较小的突发性事件,依靠单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解决;对于发生原因比较复杂、发生规模比较大的突发性事件,单靠个人的专业技能已不能胜任,应急专业技术人才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各类相关知识的人才库,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引进和培养各个层次的应急管理,特别是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在各级公共危机处理预案中,充分体现合理运用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长和他们之间的有机联动,正确研判公共危机发生发展情势,以利于迅速有效制定正确应对决策措施。
只有把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作为日常常态工作,危机发生时才能正确应对、应急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地方服务。因此,应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专长和有机联动,需要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演练、修改和完善。毕竟,危机发生的偶然性、小概率性都要求政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有效发挥专家作用也需要政府与专家、群众的磨合、优化,甚至实战演练。闲时练兵、方可战之能胜。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