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林
行政成本是指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为履行其职能、实现行政目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支付费用的总和。包括在行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由其此引发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间接负担。具体是:人力资源,通过货币量化为工资、奖金、以及养老金支出等;基础设施,包括办公用房、车辆购置等固定资产支出;公务费用,包括办公费用、汽车费用、差旅费用等。在县乡级财政,财政收入不足与行政成本过高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行政成本过高,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机构管理较乱,事业编制膨胀,人员成本增加
在县乡级政府,行政成本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运行成本,还包括执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
公务人员数量与行政成本呈正相关关系,直接影响着行政成本高低。财政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人员管理失控,规模增长过快。虽然行政机关公务员编制受到严格控制,但事业人员编制管理仍然比较混乱,成为公务人员增加的主要渠道。行政机关除了公务员,还有相当数量的事业人员、工勤人员,有的甚至事业人员占有很高比例;执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有的打着自收自支的旗号,实际是依赖于行政权力,以行政收费和罚款返还为经费来源,用财政资金安置人员就业;在机构改革中,二线、提前退养等措施,表现上减少了行政事业人员,却没有减轻财政负担。
2.行政行为缺乏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
行政运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财政拨款。由于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不生产产品、不产生利润,因此不存在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考核。长期以来,在行政行为中,行政成本观念缺失,或者根本就没有成本核算观念,没有行政成本制约机制,在机关运营中,只看结果,不讲成本。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办公花费不算效益账,以可使用、可取得的资金为最终消耗目标,资金使用效率低,公共资源消耗大。
3.政府行为和公务消费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
主要表现在办公基础设施购建标准高,办公场所求大求舒适,有效使用不足;职务消费增长过快,公车配备求新求好,数量多,更换快,运营成本高,私用问题突出;公款招待浪费大,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屡禁不绝,给财政造成很大负担;电子办公设备求全求高,较少考虑办公成本,资源消耗量大。
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严重的损失浪费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财政资源因为质量问题损失,一些资金通过回扣转移,大量无形中提高行政成本。
(2)办公费用、修车用油等假发票、不合规发票时有发生,成为财政资金的漏洞
行政基本职能的实施以及行政运行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行政经费的支出。但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节约社会成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已成为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控制成本过高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行政成本和效益意识
把行政成本纳入考核内容,按照行政单位职能,科学设定行政成本控制目标,对固定资产使用成本与公务费用支出、人力资源消耗等进行综合成本考核。
2.推进行政改革,科学设置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
科学、合理配置人员,有效提高行政职业素质,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而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加强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数量,是降低人员费用开支,控制行政成本的重要途径。应加强人大对人员编制的管理,严格编制增扩的审核程序,严格人员经费预算的管理,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分配行为
降低行政成本的核心是财政问题,抓住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费支出与业务工作挂钩的核心,切实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1)加强对办公用房的管理,对单位闲置、超标准使用的资产进行合理调配,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减少固定资产购建支出。
(2)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更新与增加,逐步改革公车管理制度,实现公务用车向公共交通的转化,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减少自备公车数量。
(3)遵循合法合规原则、公共财政原则,客观合理确定公用经费分类定额标准,逐步建立起部门预算编制与业务工作计划安排的衔接机制。目前,乡镇政府和行政部门承担着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重任,因此要确保正常支出需要,研究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不能有钱乱花不办事,少办事,也不能因为没钱不能干事,更不能办了事却没有钱。
(4)理顺部门预算支出结构,严格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分类管理,严格执行“收支脱钩”政策,实现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与透明。
(5)要充分发挥预算的刚性作用,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减少财政资金分配的随意性。
4.创新财政管理手段,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保证预算单位的经费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确保经费支出的分类定额管理到位。
实行财政资金建设项目评估制度、公示制度、公开招投标制度、投资效果评价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合理调配使用资源,对必须增加的建设项目,要加强监管,防止对资源的浪费,防止工程中腐败的发生。
5.建立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行政成本运行不透明是高行政成本的根源之一,提高行政透明度,引入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可以限制滥用职权,减少或遏制腐败,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强化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发挥规范和监督政府收支活动的作用。加强执法机关对行政成本的监督管理,对成本审查结果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严肃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处罚,有效遏止行政资金的浪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