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吧
本期主持 张翠
《法官如何思考》是美国著名法官、学者理查德·波斯纳的最新专著,也有美国学者称其为波斯纳最重要的著作。书中,波斯纳基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结合他本人长达27年担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司法经验,分析了种种司法行为和法官职任考量。这一分析迥异于以往对司法以及法官的研究,其关注点是与法官行为紧密联系的。波斯纳的分析表明,尽管大多数(常规)司法决定似乎都是法条主义驱动的,但法官绝不是“自动售货机”,只是机械地适用已有规则,或按既定法理推理模式决策的法条主义者;相反其政治偏好或法律以外的其他个人因素,如法官个人特点、生平阅历和职业经验,会塑造他的司法前见,进而直接影响其对案件的判断。这一分析是具有普适性的,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语境:法官如何行为、为何如此行为、行为的后果如何,以及哪些智识工具最适于分析这些问题。
令笔者震惊的是,大多数人,包括从未担任法官的从业律师和出色的法律教授,甚至还有些法官,对法官的理解都非常不现实。他们趋向于复述,并常常相信司法过程的官方言辞。
亨利·保尔森,他曾被认为是美国证券界的“鹰派”,他也自称自己的个性继承于一个女强人的血脉;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向自己喜欢的女人求婚后,8个星期内就闪电结婚;他是个尽职的人,人们称他是不知疲倦的“牛头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竟然只能以躲在厕所看《周末画报》为一大消遣。
从美国财政部长位置上退下来的保尔森,以自己的坦诚和勇气,在回忆录中记下了金融危机期间,那一个个难忘的日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时候,他甚至想服用安眠药;在与议员商讨救市计划时,他几次躲在柱子后面干呕;而为了挽救整个金融体系,他甚至向议长佩洛西下跪。
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萧条、迎来复苏之际,保尔森关于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回忆录《峭壁边缘》,对于我们冷静回顾金融世界的荣辱沉浮,感知全球经济的冷暖交替,了解世界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需要思考的是: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幽灵也在中国游荡着么?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么我们要为这金融变局支付什么样的代价?
这是英国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的自传作品,细数了她与布莱尔30年来相濡以沫的岁月,也是英国史上首位全日制奔波忙碌的“第一夫人”。在2001年5月她更是成为英国史上首位因忙于自己的事业而选择不陪同丈夫竞选的首相夫人,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热情、自信、独立、坚强、果断。考入名牌大学法学院,后来成功进入英国法律的核心体系。执著于崇高理想,致力于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是一位令人称道的成功职业女性。面对媒体她却语出惊人:“14岁时就有了长大后成为英国首位女首相的愿望,可惜,被撒切尔夫人抢了先。”
全书以线性的描述追忆了切丽·布莱尔的成长历程、求学阶段、恋爱经过和成为“第一夫人”后的政治生活。作为英国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见证了其丈夫——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政治生涯和人生历程。书中讲述了布莱尔夫妇在政治、生活和感情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点滴细节,试图还原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她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切丽·布莱尔会为你道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本书为何勤华、贺卫方、田涛三位教授关于法律文化的“锵锵三人谈”现场实录。谈话地点历经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西南政法大学。三位教授以漫谈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讨论。三个人以自己的所知,发挥专业中的特长,和大家一起研究法律文化中的各种现象。此外,田涛先生对于近代中国法律移植,中西方在法律观念方面的接触与碰撞,以及法律文本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专家;何勤华横跨中西,对于日本法和中国律学研究史有着很深的造诣;贺卫方从法律人与法律史之间的矛盾引入主题,集中于中国法律史的研究。
书中谈话的背景随时切换,使读者对法律文化的游历更有时空感。读者不需要追究历史细节、考证观点与文献的出处,也不需要拘泥于严格的篇章与时间顺序。只要从三位学者充满智慧的言谈话语中品味到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以及在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历程、中西法律文化的移植与借鉴的经验得失中,感受到对历史的反思,就已经触摸到“三人谈”所表达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