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建,翟 强
(1.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辽宁 沈阳110102;2.中国农业大学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100083)
我国运动员伤残现状及其致因分析
——以辽宁运动员为个案
刘 建1,翟 强2
(1.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辽宁 沈阳110102;2.中国农业大学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10008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省4个项群20个项目400名运动员的伤残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和个案研究。揭示运动员损伤的现状特征,并从过程因素、人员因素和条件保障因素等方面系统地阐述损伤形成的机理,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员;运动损伤;形成机理
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是运动员不断挑战自身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过程,运动员只有长期承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挑战极限的过程对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很高,伤害很大。损伤现象一旦发生将对运动员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一般的损伤会影响竞技能力形成的周期与质量,并最终影响竞技能力资本的获得;严重的损伤使运动员无法继续从事运动员职业,最终影响投资成本回收和退役后的生活能力,更为严重的会直接导致“资本沉淀”。因此,运动员的损伤是困扰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瓶颈之一。深入剖析导致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对减少损伤发生和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 研究对象
以优秀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伤残问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著作,掌握原理,了解现状,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主要文献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人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超星数字图书馆(www.Ssreader.com)、互联网中权威网站、中国体育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调查对象 以辽宁省省队运动员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调查的内容包括过程因素、人员因素和条件保障因素三个方面,涵盖训练和比赛两个过程,教练员和运动员两个主要参与主体,条件保障和环境保障等几方面参数。
表1 调查对象的项目分布情况
1.2.2.2 问卷的实施与统计 问卷是在查阅文献、两轮专家审议、试验性填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正而成的,发放问卷前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内容和结构均有效,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者的情况。
表2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通过相关项目的教练员来协助实施,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的信度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两次问卷正确重复率达89.4%,表明问卷具有可信度。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相关题目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的过程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操作。
1.2.3 个案访谈法
为了了解运动员损伤发生的具体细节,本研究对3名有过损伤经历的优秀运动员和1名国家级教练员进行了个案访谈,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训练和比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整个过程是各子系统之间信息传导与分布过程。如果这些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由于训练安排不合理、条件保障不充分等原因导致运动员损伤的发生。
2.1 运动员伤残的现状
2.1.1 辽宁运动员的伤残现状
运动员损伤现状的调查结果(表4、表5)显示运动员的损伤具有如下特征:
2.1.1.1 损伤的高发性 342名运动员中有298名运动员有过损伤经历,损伤比率为87.1%,表现出损伤的高发性。其中表现类的蹦床、技巧滑雪,格斗类的拳击、散手、跆拳道、摔跤等项目的损伤比率达到了90%以上;体能类的田径、游泳、举重、滑冰、自行车等项目的损伤发生比率为87.1%;球类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损伤比率为84.3%。
2.1.1.2 损伤类型的多样性 有过损伤经历的298名运动员当中,突发性损伤的运动员有78人,占22.6%,急性损伤的有87人,占29.2%;慢性损伤的有133人,占44.6%。其中慢性损伤的比率接近50%。表现出损伤类型的多样性:体能类项目的损伤以慢性损伤和急性损伤为主,表现类项目的损伤以突发性和急性损伤为主,球类项目的损伤以慢性损伤为主,格斗类项目以突发性损伤为主。表现出不同项目之间损伤类型的差异性。
2.1.1.3 损伤程度的严重性
表4 运动员损伤发生比率统计(n=342)
表5 运动员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情况统计(n=298)
298名有过损伤经历的运动员中10名运动员的损伤程度达到A级,38名达到B级,99名达到C级,151名达到D级,所占比率分别是3.4%、38.8%、33.2%和50.7%。表现出损伤的严重性和随着损伤程度的升高损伤比率逐渐下降。
2.1.2 全国运动员的伤残的有关报道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体育保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04年就赔付3 001宗,共赔付811.2万元人民币。其中,特级一宗,30万元;一级一宗,20万元;六级一宗,4万元;七级4宗,8万元;八级13宗,13万元;九级172宗,86万元;十级888宗,266.4万元;十一级1 921宗,384.2万元[1]。这组数据间接反映出我国优秀运动员损伤的高发性、严重性。
2.2 导致运动员伤残原因的运动训练学阐释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的效果要通过竞赛来检验。因此,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无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还是在运动竞赛过程中都是主要参与主体。在两个重要的活动当中,教练员是指挥者,运动员是执行者。两个参与主体在不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另外,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结构和具有严格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时空结构和规定性条件也对两个过程起着一定的影响。
2.2.1 导致运动员损伤形成的运动训练学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全面了解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导致损伤的原因,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过程因素、人员因素和条件保障因素三个方面、涵盖训练和比赛两个过程、教练员和运动员两个主要参与主体、条件保障和环境保障等几个参数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98人中有196人(65.8%)在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另有102人(34.2%)在比赛过程K受伤(表6);有208名(69.6%)运动员的损伤根源于运动员的参与因素,有90名(30.4%)运动员的损伤根源于教练员的指挥因素(表7)。
表6 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损伤分配情况统计(n=298)
表7 人员参与方面因素造成的损伤情况统计(n=298)
为了深入分析运动员损伤的具体原因,本研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表8)。运动训练过程损伤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训练的安排问题、训练过程的执行问题和恢复问题,所占比例分别是27.18%、22.82%和10.40%。比赛过程损伤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运动员自身问题、对手问题和比赛条件问题,所占比例分别是13.75%、11.70%和6.04%。
表8 训练和比赛过程方面具体损伤原因统计(n=298)
从人员参与方面讲,由于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技术问题和心理问题导致损伤的比例分别是32.2%、28.9%和8%;教练员的安排问题和控制问题导致损伤的比例分别为19.8%和11.1%(表9)。
表9 人员参与方面具体损伤原因统计(n=298)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讲,比赛是训练过程的延续,比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过程的质量,比赛过程中的损伤情况也同样取决于平常训练累积效应。尤其是运动员自身问题导致的损伤,完全可以归结为运动员训练准备不足造成的。比赛过程中由于对手原因导致的损伤也与运动员平时的针对性训练不足有直接关系,由于比赛条件问题导致的损伤,可以归结为运动员平时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异地参赛能力”的培养不够。因此无论是训练过程还是比赛过程的损伤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训练环节。
运动员和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两个主要参与主体。运动员是整个训练安排的承载者,教练员是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前者对整个过程的参与的态度、参与行为、参与的物质储备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活动的参与质量。这些因素集中地表现在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技术问题和心理问题;后者的能力水平、专业素质直接作用于整个过程的设计与安排,这些设计与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同样决定着整个过程的最终结果。
2.2.2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导致损伤的训练学因素的个案分析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技术问题和心理问题既是前期训练安排的结果,又是后期训练安排执行的物质基础;教练员对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和整个实施过程的控制是针对承载者而言的。因此,二者各自的功能和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对于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信息学的角度说,运动员和教练员各自的参与基础、能力素质、参与动机与行为是一种信息分布、信息传输与再分布过程。运动员上述损伤事故的发生也都与二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传输和再分布过程有关。如果二者所拥有的信息分布不均、传输过程阻滞就会出现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剖析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形成过程,本研究对有过受伤经历的部分运动员和有经验的教练员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包括:“你(您的队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经常受伤吗、”“哪一次受伤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当时是什么情况。”经过对上述四个典型个案访谈记录的整理,可以总结出训练和比赛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2.1 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信息传导不畅 受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家长式模式影响,徒弟扮演的永远是被动角色,而师傅永远处于主动地位。师傅的话就是圣旨,徒弟必须无条件执行。然而,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位运动员在训练问题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在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徒弟基本上没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导致了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信息传导阻滞。具体表现在:教练员凭借经验独自设计和安排训练计划,不会征求运动员的意见,运动员无法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运动员只是执行训练任务的工具。
2.2.2.2 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有限 训练安排的“合理”也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合理。每一次训练计划不可能尽善尽美,尤其是面对具有异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的运动员个体,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也就是说,这些训练信息不可能完全正确,无疑会影响训练的质量。相反,即便是教练员的训练安排是完全合理的,运动员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教练的训练和比赛安排的意图也无法被运动员百分百地贯彻,也就出现了运动员的执行问题。具体表现在运动员有意或者无意地扭曲教练的安排,执行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2.2.3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与对手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均匀运动成绩在竞争中产生,是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相互比较的结果。每位运动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体能、技术、心理、智能和战术等竞技能力方面的内源性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对手而言都是事关比赛胜负的外源性信息。实际上无论内源性信息,还是外源性信息,在互为对手的运动员之间分布永远是不均匀的,总是一方的信息多于另一方。这种信息的分布不均匀,直接影响比赛准备的充分程度和运动员参赛心理。
2.2.2.4 训练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子能力之间的不对称 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过程,而比赛是运动员和对手之间竞技能力的较量。竞技能力是由不同表现形式的体能、技术、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所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竞技能力与各种子能力之间遵循“木桶原理”,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所承担的任务都是一种综合性的,要求构成竞技能力的各个子能力之间要相互匹配。运动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自己最高的子能力为基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导致子能力之间的失衡。在这种状态下参加训练和比赛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2.2.5 运动员成长规律与训练和比赛安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运动训练学依据竞技能力的形成规律,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也呈现序列性的提高。要表现出目标与运动员不同阶段的竞技能力的高度符合,整个训练过程安排特别强调循序渐进和适宜的负荷。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会呈现出持续性的增长。如果训练中违背了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规律及成材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则会导致运动员“早衰”,直接表现为运动员集体受伤的现象。
1)运动员的损伤具有普遍性和高发性、损伤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同时表现出不同项群项目运动员损伤情况和损伤类型的差异性。
2)运动员的损伤贯穿于整个训练和比赛过程之中,有近66%的损伤发生在训练过程中,有近34%的损伤发生在比赛过程中;大约70%的损伤根源于运动员的参与因素,有大约30%的损伤根源于教练员的指挥因素。
3)导致训练过程损伤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训练的安排问题、训练过程的执行问题和恢复问题;导致比赛过程损伤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运动员自身问题、对手问题和比赛条件问题。
4)导致运动损伤的具体原因包括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信息传导不畅;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与对手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均匀;训练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体能、技术、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之间的不对称;运动员成长规律与训练和比赛安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中国体育基金会.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简报[Z].第19期.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暂行办法[Z].
[4]依·纳·加拉克奥夫,普拉托诺夫(陈绍中译).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84.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 of Disabled Athletes in China:Take Liaoning Athletes as a Case
LIU Jian1,ZHAI Qiang2
(1.Dean’s Offic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Dept.of Sport and Art,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this essay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 on disability situation of 400 athletes of 20 events in 4 item groups of Liaoning Province.It disclo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sabled athletes,and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the form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process factor,human factor and condition safeguard factor and so on,thus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occurrence reduction of sport injuri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cientific training level.
athlete;sport injury;form mechanism
G80-05
A
1004-0560(2010)03-0006-04
2010-04-10;
2010-05-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形成及其规避》(课题编号:09cty006)部分内容。
刘 建(1972-),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管理。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