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们在边疆

2010-10-20 09:2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23期
关键词:援疆医生病人

北京市医疗机构援疆援藏医生群像录

▲北京老年医院医生唐杰在给藏民看病

在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在边疆陌生的土地上,北京市医疗机构援疆援藏的医务工作者以精湛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开阔的视野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作为医生,他们在援疆援藏的医疗工作中有哪些感受?那片停留过的热土,又留下多少他们为之奋斗的感人的故事?通过曾支援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5 位北京医生的口述,人们了解到了这群“勇士”曾经做出的努力与奉献。

条件艰苦依然一往无前

2009 年5 月,第五批援藏医疗队组建的通知在北京老年医院下达后,作为医生,33 岁的唐杰和34 岁的郑曦清楚地了解,西藏的高原缺氧对身体会有损害。但作为业务骨干和共产党员,这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他们都不想错过。当时,唐杰的孩子刚出生两个月,他把援藏的想法告诉家人后,妻子和岳父母都表示愿意克服困难来支持他。郑曦原计划下半年要小孩,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把这个计划延后一年半。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他们都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医院通过对业务水平、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权衡,最终,确定唐杰和郑曦两人作为医疗队成员对口援助堆龙德庆县医院。堆龙德庆位于拉萨市近郊,距市中心约12公里,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拐弯处及其支流堆龙河两岸,平均海拔4000 米。“堆龙”在藏语中意为“上谷”,德庆藏语意为“极乐”。

从2009 年7 月3 日至2010 年7 月13 日返京,在西藏整整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唐杰感慨颇多。为那片神奇土地上的百姓健康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他内心充实而平静,尽管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回来后,体检查出他血脂异常,血尿酸和胆红素都偏高。高原缺氧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有个过程,在高原待得越久,这种影响越大。在西藏工作了半年,春节休假回京时,唐杰查过血压还在正常范围内,到后半年血压却从原来120/70mmHg 升 高 到160/110mmHg。为此,他服用了几个月的降压药,回京后才慢慢停药。同在堆龙德庆县医院的郑曦,回京后体检心率为50 多次,在西藏时是120 多次;原来正常略偏低的血压90/60,现在成为120/80。唐杰说,自己的血压变化不算什么,至少目前还不是高血压,那些援藏3 年的干部,多半患上高血压,其中也有因脑血管病殉职的,他们的牺牲更大。

唐杰还记得自己在拉萨下飞机后,心情很激动,同时高原反应也很明显,心率快、心慌、胸闷、憋气,第一周无法工作,先得适应缺氧环境。同行的郑曦一到西藏,高原反应剧烈,足足用了1 个月的时间才逐渐适应过来。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人的感觉会变得麻木,但高原反应始终都有,常见就是头晕、头疼。他发现,当地人的行动都很缓慢,看不到任何在平原常见的打羽毛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甚至连上下楼都慢悠悠的,因为在西藏4000 米海拔的高原徒步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背着50 斤的大米负重行走。

西藏在很多人眼中神秘但却落后,唐杰去了之后才发现,当地的条件比自己想象中要好,电话和网络等基础设施都铺设好了。援藏医生们自费安装了一条网线,就能上网和远在北京的单位及家人保持联络。即使这样,由于远离家乡和家人,感觉时间的流速都好像变慢了。

唐杰告诉记者,在堆龙德庆县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比较有限,医院甚至连骨科专科大夫都没有,一些常规骨科手术自然也无法开展。一年的时间里,唐杰把一些专科手术的规范建立起来,带领两个当地医生开展了骨性关节炎、锁骨骨折手术、皮外移植等7 项骨科手术,这些在北京属于最常规的手术,当地却从来没有开展过。在西藏,虽然农民得到的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比国内其他地方的农民更好,每年交10 元钱,就可以报销3500 元住院费用,但相对于他们的经济收入而言,自费的部分仍是笔不小的数目。

援藏援疆不限于看病

援藏援疆的医务工作者,并不局限于为当地带来先进的技术,他们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整合和打造边疆医院的医疗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医疗现状。

在西藏的一年中,郑曦在那里什么病都要看,胃炎、肝炎、肝硬化(当地是乙肝高发区)、胆囊炎、肠道疾病甚至结核病。堆龙德庆县医院一半的医生是藏族人,但都在汉族学校里接受过教育,会说汉语,其中很多人很好学,抓住机会就会向她请教,她也耐心地指导。当地的病人对北京来的主治医生非常欢迎,因为当地最高职称的西医只是初级职称,通过藏族医生的翻译,郑曦会认真地给他们解决疾病问题。

当地地广人稀,病人也不多,每天内科门诊只有十几个病人,生活节奏慢。郑曦觉得还应该抓紧时间多做点事,她联系了当地的疾控中心,希望他们提供西藏城乡居民高血压等慢病的发病率统计数据,做《拉萨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这个课题。然而,郑曦得知,对当地的疾控中心而言,慢病管理这一领域还是空白,没有任何统计数据。郑曦决定要填补这个科研空白,这意味着她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前期的信息采集工作。她按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区县和牧区县等综合因素标准,从拉萨的7 个县里随机选择了3 个县和1 个城区作为样本的选择区域。

随后,郑曦组建起一个包括唐杰和友谊医院援藏医生在内的十几个人的课题组,每次安排5~6 名医生和她一起去各个村子里采集数据,包括访谈当地农民对高血压的认知和治疗情况,填3 张问卷上的100 多项内容。由于西藏农村95%的村民只会使用藏语交流,每次他们外出都需要一位当地医生做藏语翻译。堆龙德庆县医院经费不足,这个课题的经费由郑曦自掏腰包,比如有的县很偏远,只能驱车前往,医院可以提供车辆(救护车),但油费需要郑曦支付。每个村子需要2~3 天的时间才能采集完数据,当时“甲流”正流行,还有一个村里正流行鼠疫,郑曦和同事们还是照样去采集样本。由于担心传染疾病,他们都是当天去当天回,第二天再去,不在村子里留宿。这样辛苦了将近8 个月,采集了1000 多例样本,完成了基础数据采集的工作。完成课题后,郑曦把自己课题组的数据提供给当地的疾控中心,并帮助他们进行高血压等慢病的监控和干预工作。在调研中,她发现拉萨城乡居民对高血压等慢病的认知十分有限,大部分人不知道高脂、高盐对血压影响等基本常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宗艳,在2003 年时是第一批报名参加抗击“非典”的医务工作者。当时形势特别严峻,上小学的女儿说:“妈,你能不能不去?”杨宗艳告诉女儿:“我不去,总得有人去,发生大的疫情了,医生不去,那怎么办呢?”当时,广安门医院是第一批参加抗击“非典”的唯一的中医院,有近80 名医务工作者,当时报名的肿瘤科医生去了两个,她是其中一个。经过这件事的锻炼与洗礼,杨宗艳更加珍惜生命了,对病人也更热心了,她更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009 年10 月,杨宗艳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被派往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挂职工作,担任该科室行政副主任。援疆任务下达时,正值“7.5 事件”和针刺事件发生不久,丈夫和女儿都担心她的安全,她却认为自己作为有25 年党龄的党员,去援疆是义不容辞的。到达乌鲁木齐后,杨宗艳看到,警察在街上来来回回地巡逻,医院也要求医生们要注意安全,晚上不能外出,气氛十分凝重。

在这样的环境中,杨宗艳还是心无旁骛地为患者看病。她始终记得初为医生时父亲的教导:“能不能帮病人解决问题对医生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一定要好。”在杨宗艳看来,只要医生真心对待病人,即使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无法治愈病人,病人也都能体谅和理解。癌症病人的生存很不容易,不少病人最终去世了,但他们的家属还特地来医院看望杨宗艳,他们忘不了杨大夫对他们亲人的悉心照料。出诊时杨宗艳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对病人态度和蔼,得到了当地患者的肯定和好评。援疆结束后,杨宗艳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原先的中医科没有开展肿瘤治疗,只是泛泛地治疗冠心病,而肿瘤内科和两个放疗科又没有开展中医治疗。杨宗艳挂职锻炼的科室是中医科,本来每周只需到中医科的病房查房一次,但她考虑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专业特长,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各科整合起来。她主动给自己“加码”,每周出2 个专家门诊,4 个半天查房,除中医科外,每周还到肿瘤内科和2 个放疗科的病房查房,同时,她还负责其他部分科室的中医会诊工作,带教4 个科室的中青年医师,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药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每次查房时,她周围都有十几名医生跟着学习,一个病区50~60个病人,4 个病区就是200 多个病人,工作量比在北京时还要大。

中医药在新疆很少,但中医药辅助治疗比单一的放化疗效果好。抗肿瘤的中医药疗法很受欢迎,杨宗艳到肿瘤内科查房时,医生们都争着到楼道里迎接。来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少数民族患者较多,听说来了北京的中医肿瘤专家,尽管存在语言沟通方面的困难,但就诊的病人仍非常多。杨宗艳不断钻研学习,在诊治过程中发现疑难病例,积极查找资料或与北京同行联络,寻求更先进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杨宗艳的努力下,中医科的门诊量大增,从最初的半天门诊寥寥几个病人猛增到40 多个病人,并带动了原先门可罗雀的中草药房、煎药室、针灸理疗的发展。

不像医患更像朋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医生徐凤芹(左二)在新疆精和县医院查房

在援疆的那段日子里,杨宗艳印象很深的是一位42 岁的中年男患者,因为工厂发生火灾,别人都急着逃生,他却抢着抱了一个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跑出火灾地点,避免了更大的财产和人员伤害,而他自己却因此患上了免疫力低下的疾病,症状表现为早衰,头发全白了,满脸皱纹,40 岁出头的人看上去却像70岁,全身皮肤反复溃烂。杨宗艳问他知不知道那个物品是有放射性的,他说知道那是带毒性的,但总得有人抱出来,不然后果更严重。由于失去了工作能力,他办理了内退,虽然享受了工伤的公费医疗,但由于提早退休,只靠养老金生活,家中还有妻子和幼小的孩子,日子特别艰难。杨宗艳给他开了中药方治疗,让他生肌、脱毒,还通过朋友联系北京有相关治疗经验的皮肤科主任,寻找好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回到北京后,杨宗艳还自己掏钱买了几百元的中成药和外敷膏药,给病人寄过去。对方非常感动,打电话过来要把钱汇给她,杨宗艳一口回绝:“医患之间就像朋友一样,遇到了就是有缘,作为医生尽份力而已。”

还有一位60 多岁的子宫癌病人,由女儿陪着坐火车来乌鲁木齐,由于家里很困难,她们背了一星期的馕作为粮食,一天吃两个。病人要先到新疆医科大学复查,再来找杨宗艳开中药方,由于没有钱住宿,要连夜赶火车回去。当时已经是晚上7 点多,她们找到值班医生,请他们问问杨宗艳能不能出诊。医院诊室已经关门下班了,她们提出到杨宗艳所住的公寓来,杨宗艳同意了。通过观察片子和诊断结果,杨宗艳给她们开了中药方。考虑到她们路途遥远,来一趟医院很不容易,她开了两个中药方,告诉她们根据是否流血等病情变化选择相应的药方。病人十分感激,坚持要留下4 个馕作为诊疗费,因为怕伤害病人感情,杨宗艳只好收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眼科医生康玮(前左一)援疆时与科室医生合影

在援疆期间,杨宗艳处处感受到病人用质朴平易的方式表达对她的关爱。经常有病人送她一个梨子或几根羊肉串,简简单单却饱含着病人的感激。一到10月,新疆就进入冬季,有一次在看病时,杨宗艳和病人聊到周末要去郊游,当时正是大雪天,当地人都穿一种高帮的徒步鞋,驼绒翻毛面,既暖和又方便。病人说,“杨大夫,这种鞋子你在北京用不到的,你不用买了,明天我把我女儿的鞋子借你穿。”杨宗艳婉言谢绝,然而第二天,病人还是把鞋送来了。杨宗艳说,在大城市待了20 多年,难免变得疏离现实一些,新疆人民的朴实热情让她深深为之感动。

尽全力之外也有遗憾

2005 年,广安门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康玮作为第五批援疆干部从北京来到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援疆的任务在很多人看来,属于“得不偿失”:不但和家人分离,医生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在康玮看来,援疆工作意义深远,这是一种无私的医疗支援,是值得医生为之付出的。因此接到通知后,康玮二话没说就同意了。2005 年8月31 日,康玮离开北京飞往乌鲁木齐。

自治区中医院眼科基础设施条件不太好,没有正规的眼科专业手术包,手术器械都是外科手术器械,对眼科来说,器械太大会导致操作困难。门诊没有开展治疗手段,没有消毒隔离措施,甚至没有门诊护士。唐玮和医院领导座谈时提出建议,建立眼科门诊小手术常规和门诊常规治疗的规范,如对于霰粒肿手术、外伤缝合处理、内翻倒睫手术、冲洗泪道等小手术。眼科本来没有病区,康玮为病区的建立做了很多努力,她工作一年快离开时,眼科已设立了30 张病床。

新疆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有突发情况时,值夜班的医生打来一个电话,她就得立即起来告诉他们怎么处理。对于有些伤势严重的病人,她还要亲自赶到医院去。记得刚到新疆的一个晚上,两个因打架导致严重眼外伤的病人来到医院,眼球破裂,切口很乱,手术难度很高,值班医生不敢处理,打电话找到康玮。当时下着大雪,她冒雪赶到医院,由于当时眼科还没有专门的手术器械,用的还是外科的手术器械,她只好将就着用外科手术的大镊子、大剪子进行伤口的缝合处理,避免了病人因眼球感染导致眼球摘除的严重后果。维族病人依从性上不太好,比如,对患眼底病后不能吸烟喝酒、要控制血压等医嘱,个别病人有抵触情绪,嘴里嘟嘟囔囔说些什么。对这样的病人,康玮仍耐性十足地做好劝说工作,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病人负责。

同样参加援疆任务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徐凤芹一直记得2007 年8 月27 日这个日子,正是这一天,她临时被改派援疆,踏上了新疆的土地。西苑医院对口支援新疆自治区中医院,为期3 年,每半年派一名医生前往,一共要派6 名。她本来是第6个被派遣的医生,然而8 月27 日,原定出发的第五名医生生病,医院人事处处长及院领导临时通知徐凤芹,问她能不能去,有没有什么困难。徐凤芹的爱人原本也要到外地挂职锻炼一年,单位特地把他的挂职时间安排到和徐凤芹的时间一致,另外在国外读书的女儿也正打算回国和父母团聚,结果这样临时一换,她的计划就被打乱了。但她却说:“没关系,什么困难我都能克服。”几天之内,她把带教的5 名研究生和手里的课题都委托给其他医生,徐凤芹知道,新疆的病患也同样需要他们这些医务工作者。

到了新疆后,她发现,自治区中医院的规模很大,但医疗水平与北京的三甲医院相比有一定差距。有一位病人主诉头疼,去了好几家医院的内科均未得到明确诊断,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靠止疼药维持。徐凤芹问病人什么地方疼得特别厉害,病人说是在眼眶周围。她给病人用指测眼压法简单试了一下,发现病人眼压高,建议病人去看眼科,结果查出是青光眼。由此,她发现如果症状问得不仔细,看病的思维不拓展,很难找到正确的诊治方向。还有一个病人由于高血压引起脑出血,在某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后血压控制不好,找到徐凤芹就诊。徐凤芹看过病历后,注意到病人有一侧肾脏小,她认为这是有原因的,于是给病人做了双肾动脉B 超检查,发现病人肾动脉狭窄,单纯靠降压药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在肾动脉安一个支架,既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也可以保住患者的肾脏。但病人来自农村,经济比较困难,后来就再也没来看病,这让徐凤芹感到很痛心。

新疆的冬天比北京寒冷,病人也非常多,病区里连楼道都住满了病人。病人有汉族、维族的百姓,甚至还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外国人,他们很希望找徐凤芹这个北京来的专家看病。维族人偏爱肉食,一些病人因为疾病状况需要控制肉食,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徐凤芹就反复讲解劝说,晓以利害,不厌其烦,最后病人终于被她说动了,同意遵循医嘱。

徐凤芹还记得一个周日早上8 点多(相当于北京的早上6 点),天色还很暗,她在公寓里接到科室值班医生打来的电话,有一个高血压急症急性左心衰、肾衰的病人,血压非常高,不能平卧,大汗淋漓、喘憋、喉中痰响。虽经过值班医生抢救,病情仍控制不好。那天下着很大的雪,打电话的医生说,“因为病人要求,我不得不给您打,真不好意思”。徐凤芹却说,“没关系,我马上过去。”她穿好衣服就出门了,天空中正飘着鹅毛大雪,她踏着齐小腿深的雪步行到医院,给这个病人做了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在新疆自治区中医院,徐凤芹负责心血管一科、二科、高血压科、干部科的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查房工作,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本已非常辛苦,但医院老年病科没有援疆专家,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北京专家的指导。老年病科的主任希望徐凤芹也能每周到老年病科查房一次,徐凤芹欣然同意,她希望尽己所能为新疆人民的健康多尽一份力量。

徐凤芹除了在这5 个科室的病房查房外,还进行了学术讲座及健康教育讲座,并远赴新疆精河县等地义诊。作为挂职锻炼的干部,她担任了高血压科副主任,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等。同时,她带教当地10 余名各层次的医生,从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到副主任医师因为她深知,援疆的时间毕竟有限,应该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队伍。

猜你喜欢
援疆医生病人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援疆动态
病人膏育
援疆动态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援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