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刘积东,苏明瑛,李 乔,朱英华,占 城,王文松
湿疹样癌又名Paget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癌。多发于女性乳房,也可发生男性乳房及其他顶泌汗腺丰富的部位,后者称为乳房外湿疹样癌。我科自1998~2005年共治疗阴囊乳房外湿疹样癌11例,手术彻底切除皮损后,对较大的缺损,应用阴囊皮瓣修复,取得较好的效果,经验报告如下。
11例男性患者,年龄53~67岁,平均61.7岁,阴囊部位红斑和渗出病史1~3年,均具有大致相同的临床表现:阴囊皮肤红斑,表面有渗出结痂,基底部浸润,边界清楚,部分皮损突起成菜花样,双侧腹股沟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损面积为1.5 cm×3.0cm~8.0cm×10.0cm。9例曾以“湿疹”治疗,无好转,皮损面积逐渐增大。皮损部位位于阴囊左侧7例,右侧4例,其中病变累及腹股沟皮肤2例。
阴囊的解剖结构分为皮肤、肉膜、会阴浅筋膜、精索外筋膜、睾提肌、精索内筋膜及睾丸固有鞘膜等7个层次。阴囊皮肤为多源性血供系统[1],其血供主要来自阴囊前、后动脉,两者之间均有吻合支,静脉和神经与其伴行。血管在阴囊肉膜层走行,其终末支血管相互吻合,在一侧阴囊形成完整的动脉环路,设计一侧阴囊皮瓣血供安全可靠。
图1 阴囊乳房外湿疹样癌患者术前皮损
图2 阴囊乳房外湿疹样癌患者皮损切除中
图3 阴囊乳房外湿疹样癌患者皮损切除后
距皮损外缘0.5cm~1.0cm处画线设计手术切口及皮瓣,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送检病理。如创面较小,直接拉拢缝合;创面较大,可以设计对侧阴囊皮瓣,于会阴浅筋膜层剥离,掀起皮瓣向外上方旋转推进覆盖创面。切取病变组织选择5点(即上、下、左、右、中心底部)术中病理示切缘干净,皮下及皮肤缝合,包扎固定。
11例患者中,除1例直接拉拢缝合外,10例阴囊旋转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年,2例复发,5年复发率为18.91%。再次手术切除,效果满意。
典型病例展示:患者,男,62岁。因右侧阴囊红斑表面渗出1年余就诊。1年前患者发现右侧阴囊皮肤红斑、渗出伴瘙痒,外用多种皮质类固醇乳膏治疗无效,皮损面积逐渐增大,后转入皮肤外科。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侧阴囊及腹股沟处皮肤浸润性红斑约6.0cm×8.0cm,边界清楚,表面透明渗出(图1)。皮损组织病理:表皮中下部见Paget样细胞成巢或可见散在的Paget现象,病理诊断为阴囊湿疹样癌。治疗: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应用对侧阴囊旋转皮瓣修复创面(图2,3)。术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效果满意。
湿疹样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肿瘤。病因不明,多认为本病是起源于乳腺导管及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部的原位癌,向下沿乳腺导管及腺上皮扩展,最终侵入结缔组织;向上则扩展到表皮内而形成湿疹样癌皮损[2]。此病临床上易误诊为湿疹,久治不愈时应高度怀疑本病。
阴囊部位的湿疹样癌病理确诊后应首选手术切除,小的皮损可直接切除,术中多点病理检查是否有残癌组织;也可应用Mohs显微外科技术,在显微镜控制下外科切除。小的皮损创面可以直接拉拢缝合;若损害较大,累及腹股沟等处常需植皮术或下腹部、阴囊、阴股沟、腹股沟等皮瓣转移修复[3]。阴囊湿疹样癌分期方法较多,根据南勋义等提出的改良四期法[4],本组11例患者均为Ⅰ期,考虑病变主要侵害顶泌汗腺组织,未见浅表淋巴结转移,因此均未做预防性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病理均显示边缘已切净,切除范围为皮损外0.5cm~1.0cm,切除深度为筋膜层。术后未做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本文所设计的阴囊旋转皮瓣是以阴囊前、后动脉、静脉、神经为蒂,利用二动脉支配的阴囊皮肤形成血运丰富、皮瓣血供安全[5]、无血运障碍的皮瓣,可以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缺损修复,如术中修复的阴囊和腹股沟区缺损最大为8.0cm×10.0cm,修复效果仍然良好。皮瓣修复的优点是血供安全,容易成活,愈合力强,术后效果好;缺点为可能引起阴囊外观形态改变,阴囊中缝偏向一侧。我们认为应用对侧阴囊旋转皮瓣修复阴囊乳房外湿疹样癌切除后的创面是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1]朱辉, 蔡志明, 龙云, 等. 应用阴囊筋膜血管网皮瓣的尿道再修复 [J].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4, 15(4):179-180.
[2]方方, 张国成. 协和皮肤外科学 [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177-185.
[3]杨斌, 杨通祥, 董月桐, 等. 外阴部Paget病(湿疹样癌)手术切除并胸脐皮瓣修复术一例 [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08,17(3):439.
[4]黄青松, 马建国, 季鹏, 等. 阴囊阴茎湿疹样癌4例诊治分析 [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12):2141.
[5]张斌, 刘积东, 陈瑛毅, 等. 对侧阴囊旋转皮瓣修复阴部乳房外Paget病 [J].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4, 15(4)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