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陆长东
(1.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1;2.赤峰市元宝山区规划分局)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赤峰市产业结构分析
马 莉1,陆长东2
(1.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1;2.赤峰市元宝山区规划分局)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赤峰市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参照系,全面剖析了赤峰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赤峰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赤峰市经济的发展.
偏离-份额分析法;赤峰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总是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1].英国古典学家威廉·配第、克拉克、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均揭示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即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2].本文选择内蒙古经济发展做为参照系,将赤峰市2002年和2008年的三次产业产值为偏离份额分析的初始期和末期的经济总量.分析了赤峰市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强弱,进而为确定赤峰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赤峰市经济的发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同样,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 Gij可以分解为 Nij、Pij、Dij3 个分量,表达为:
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Dij被称之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
若 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为 i区域 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i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
其中:W,u分别为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
对赤峰市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2002为基期,2008年为末期,同期的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为参照系,把相应数据代入上述数学模型得到表1.
表1 赤峰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从表1可知,赤峰市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均为正值,说明赤峰市三次产业均为全区性的增长部门,且三次产业按全区GDP平均增长率获得了较高水平的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赤峰市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Nij)顺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份额最高,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赤峰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均为正值,说明三次产业部门均为全区性增长部门,且该类部门在全区同一部门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第二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191.19,是全市三次产业中最多的.说明赤峰市第二产业中的专业化部门是全区经济中的高速增长部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155.74亿元,仅次于第二产业,反映出赤峰市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产业结构基础条件较好.三次产业偏离分量PDij顺序为第二、一、三,总偏离份额为300.83亿元.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具有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412.87亿元,而区位优势带来区域经济的负增长.虽然赤峰市的第二产业为赤峰经济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竞争力份额均为负值,说明赤峰市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面竞争力较弱.第一产业虽具竞争力,但其对赤峰市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小.在偏离-份额分析法中,区域竞争力份额Dij是个十分复杂的因素,其受到除了产业结构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例如区位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区域基础设施状况、科技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赤峰市经济的发展,应加大力度提高本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由表1计算得到赤峰市相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率(L)为0.818,说明赤峰市经济增长率慢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率;赤峰市产业结构效果系数(W)为0.939,这反映了赤峰市产业结构的基础不够好,若区域结构偏离分量Pij→∞,W>1,说明赤峰市总体经济结构较好,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在全市全部产业中占较大比重,进行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不高;赤峰市产业竞争效果系数(u)为0.870,说明赤峰市产业中有较多部门发展较慢,竞争和地位一般,但具有很大的潜力,产业增长势头依然很好.
以三次产业的偏离分量PDij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可建立产业优势分析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赤峰市第二产业离坐标原点最远,其份额分量和偏离分量均大于第一、第三产业.说明赤峰市第二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结构增长优势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小于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偏离分量小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结构增长优势不及第一、二产业,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小于第二、三产业,偏离分量虽小于第二产业,但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第一产业在结构增长方面对经济的贡献较大.
图1 赤峰市三次产业优势分析图
以三次产业竞争偏离分量Dij为横坐标,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可建立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图,如图2所示.第一产业在第2扇面,说明第一产业是竞争力较强,属于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第二、三产业位于第4扇面,说明二三产业的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最大,竞争力分量小于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具有较强的结构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量较大,而竞争力优势要教弱一些;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仅次于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最小,说明赤峰市第三产业结构优势很大,而竞争力不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小于第二、三产业,竞争力分量均大于第二、三产业,说明第一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很强.
图2 赤峰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图
表2 2002~2008赤峰三次产业比重 亿元
如表2所示,2002年赤峰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二、三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23.1∶41.2∶35.7转变为2007年的 20.6∶47.5∶32.0,进而转变为2008年的19.1∶49.9∶31.1.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6.3和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5和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3.7和0.9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赤峰市产业结构具有以下特征.赤峰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赤峰市第一产业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所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但所占比重仍然很高,高于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逐渐增加,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没有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产值提高幅度不大.但三次产业产值基本上呈现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赤峰市第一产业基础较好,竞争力优势较强,主要得利于赤峰市农牧业资源优势[6,7],而且还形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品牌企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渔业、牧业和养殖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第二产业对赤峰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基础较好,产业内部结构较为合理,但竞争力不足,使得其地位趋于下降.所以赤峰市第二产业的发展立足提高产业产品的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效利用赤峰市资源相对优势,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加工,加强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形成区域之间的互补经济关系,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第二产业产品成本,对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三产业对赤峰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大,但也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目前,赤峰市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目前在赤峰市第三产业领域,商贸流通、物流产业和旅游业所占比重较大,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已经接近总量的一半.通过加快这些重点领域的发展,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1〕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百岁,宝音.乌兰察布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J].人文地理,2007,(2):123-125.
〔4〕李翠格,王健.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石家庄产业结构分析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36-7337.
〔5〕李煜爽,陈依元.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J].2008,12(5):34-38.
〔6〕李大勇.赤峰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性与产业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7,23(3):42-43.
〔7〕张海山.培育特色产业群推进赤峰经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07,28(5):96-98.
F121.3
A
1673-260X(2010)02-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