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张学锋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淮安 223002)
QTc离散度(QTcd)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Camptell等1985年提出。有学者报道QTcd与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程度有关,其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1]。笔埏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治疗前后心电图,探讨PCI治疗对AMI患者QTc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随机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成功进行PCI治疗的AMI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8)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13例,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8例。心电图为窦律,排除房颤、病窦、甲亢、预激综合症、束支阻滞及电解质紊乱等对QTcd测量结果的影响。对照组为临床确诊的AMI患者未行PCI治疗。
30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单支或多支PTCA及放置药物涂层支架(Partner支架)治疗。单支支架19例,多支支架11例,术后残余狭窄≤20%,24 h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均常规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硝酸脂类等,排除干扰QTcd的基础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口服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PCI组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对照组于入院时及入院24 h分别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纸速为25 mm/s),由专人测量每一导联的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若有U波,则至T波和U波的最凹处),测量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是全盲,每例可测量的导联在8个以上,同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RR间期和QT间期,取其均值。QT间期计量单位为ms,QT离散度(QTd)定义为QT最大值(QTmax)与QT最小值(QTmin)之差,为排除心率影响,QTc用Bazzet’s公式QTc=QT/RR1/2计算。
将PCI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包括年龄、性别、心功能状态。PCI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1(表1)。
表1 PCI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QTcd 〔(±s),ms〕
表1 PCI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QTcd 〔(±s),ms〕
注:对照组比较,△P<0.01,△△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PCI组 63.25±7.25△△ 42.75±6.15△对照组 63.45±7.15 61.15±6.15
QTcd是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及电不稳定性的指标,当心肌损伤或病变后QTcd增大[2]。引起QTcd增大的因素是冠脉狭窄的程度,且不受年龄、性别、导联的影响[3]。其原因是心肌缺血时,钾离子泵的功能受抑制,动作电位3相K+外流受阻,3相复极时程延长,不应期延长,造成缺血区与周围正常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离散度加大,加上缺血边缘区传导速度减慢,造成QTcd增大[4]。当急性心肌缺血时,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各项复极时程明显不同,使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增加,这是造成心肌缺血后心室易损期延长,从而容易诱发室颤的一个重要机制[5]。AMI患者由于心肌缺血与坏死使心肌细胞之间产生电不均一性,心肌复极不一致,故使QTcd延长。本文资料中,PCI组治疗前后QTcd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是PCI治疗使AMI患者阻塞或狭笮的冠脉再通,缺血心肌再灌注,恢复了心肌复极的均一性,使QTcd缩短,减少心源性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成功PCI治疗能有效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使心肌细胞复极趋于一致,显著降低QTcd与心肌电不稳定性,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故QTcd是否改善可作为观察AMI患者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1]卢光增,王淑兰.急性心肌梗死QTC间期延长及其预后意义[J].心电学杂志,2005(3):147-148.
[2]Stiecle U,Gianuitsis E,Sheihzadeh A,et al.Relative between QT dispersion and the extent myocardial isohmia in patients with threevessel cor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1998,85:564.
[3]邓汉华,盛利华.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2,16(4):279.
[4]张群林,葛永贵.QT离散度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的意义[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198-199.
[5]曹艳杰.缺血心肌复极离散及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2,16: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