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业刚
安全管理应注重六大效应
文/王业刚
安全是煤炭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煤炭企业只有实现安全生产,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应注重六大效应。
很久以前,挪威渔民发现,把好动的鲶鱼放进沙丁的鱼槽里,鲶鱼出于天性不断追逐沙丁鱼,驱赶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活力,使沙丁鱼始终活蹦乱跳,解决了沙丁鱼出水易死、难于长途活运的难题,这就是现代管理学中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最经典的潜能激发案例,其实质就是创新管理措施,激发内部动力。
在当前煤矿企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新形势下,为避免安全管理中的套路化、模式化,适应企业可持续安全发展需要,就必须敢破敢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安全管理的新思想、新举措、新内涵的“鲶鱼”放入到安全管理中,使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停步、不自满、不懈怠,促使安全管理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管理常抓常新、充满生机与活力,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实现安全生产。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事故源于隐患,大隐患能出大事故,小隐患也能造成大事故。
抓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从细节入手,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决定安全,任何一点细微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任何侥幸麻痹、投机取巧的想法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许多大事故均源于最初的小隐患,都是由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最后酿成大事故。安全管理必须坚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强化安全管理力度,规范安全行为,夯实安全基础,才能确保实现矿井长治久安。
“晕轮效应”即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导致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常常使人看问题片面化、粗浅化,导致一叶障目,形成认知障碍。为此,煤矿企业抓安全管理工作必须避免“晕轮效应”。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因某区队、某班组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安全工作面面俱到;二是因生产工作中有一项或几项较为突出,就认为其安全工作也相应做得很好。这恰恰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误区。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客观、辩证、全面的眼光对待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夯实安全管理的根基,实现安全生产。
对于牧羊人来说,无论他在羊群背后怎么抽打、吆喝,都不可能使群羊按照同一方向前进,但是如果选好了领头羊,他只需牵着这只头羊,就可以实现有效指挥羊群的目的。我们把团队中领军人物所起的作用称之为“头羊效应”,也称标杆效应、榜样效应。
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面对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覆盖广的实际,要发挥“头羊效应”,树立标杆、抓好典型,确定安全工作的水准和高度,使职工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安全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点和牵动点,以点带面,形成从点到线、由线至面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提升整体安全工作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被称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两极分化、发展不平衡,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责任心减弱。这无疑会给安全管理带来隐患,严重影响整体安全工作水平。对此,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必须解决好安全管理中的“马太效应”,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职工一视同仁,切忌对优秀职工过于偏心。相反,要更多地照顾普通职工,特别在安全教育中要给他们以帮助和激励,使职工都能得到管理者的关爱。要知道,优秀职工的成长,是以职工的总体水平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只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才能使职工齐心协力,自觉拧成一股绳,朝着安全目标迈进。
“霍桑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以及心理影响因素。
“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就是让职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职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势必为安全管理埋下隐患。为此,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与职工的交流沟通,认真倾听职工的心声,努力疏导职工的心理和情绪,为职工提供一个宣泄不满情绪的场所,帮助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使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一种心情舒畅的状态,严格岗位操作规程,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作者单位: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
(责任编辑:庞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