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需求与大学生村官制度完善

2010-09-28 03:58王瑞妮
理论导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村官农民人才

王瑞妮

(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农村需求与大学生村官制度完善

王瑞妮

(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我国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暴露出种种问题。要通过研究掌握农村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来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大学生村官;农村需求;制度完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各级政府为大力推动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任职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并在实践中快速推进,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万大学生村官。但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暴露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任用、考核、激励、保障等政策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研究。二是大学生进入农村之后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重在分析后者。

1.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在农村中的作用不够清楚。有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显得无所适从。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农村的现实问题。农民分地之后各自为“政”,加之农村公共产品缺乏,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缺乏[1],大学生村官虽然认识到很多事该做,但又没有资源去做;二是大学生村官在招聘时,签订的聘用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责、权、利,也没有对考核标准做出明确规定,致使不少大学生村官目的不明确。有些大学生村官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到农村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这说明他们对于自己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做村官的职责和作用。

2.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清。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其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地方政府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因此,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定位非常模糊。实践中有些大学生想做一些事,如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明面貌等,但得不到村委会决策者的支持。村委会决策者更希望大学生村官能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3.大学生村官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目前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较少考虑其专业和能力,使聘用的大学生村官各个专业都有,组织人事部门在分派时也是按照“村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原则进行,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专业和个人能力与农村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使大学生进入农村之后,感觉到专业技能无法发挥,个人潜能无从实现,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农村对大学生村官需求状况分析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实践价值[2],这说明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建功立业平台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需要到农村服务。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也需要大学生。2006年4月,《决策》杂志社、安徽省阜阳市三合镇南塘兴农合作社与“三合爱乡联谊会”联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调查”活动,收回104份有效问卷,调查中问及“现在农村最需要那种人才”时,40%的农民认为最需要“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的人才,29%和26%的农民分别认为需要“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和“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这说明农村对大学生村官是有一定要求的。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分析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使聘用到的大学生与农村对人才的需求相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农村中的作用应该是依靠专业、知识优势,积极引导农村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协助当地干部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选准发展项目;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生活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环境保护观念的传播和建立,促进农村“村容整洁”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直接传授和灌输或依据榜样和示范的间接熏陶,积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形成“乡风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3]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农村最缺的是资金、技术、信息,而不缺“官”,缺的是“员”,即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主要需要以下人才:

1.农业科技型人才。相关资料显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发达国家每10户农民就有一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而我国此项比率仅为1%。[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以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达到以科技促农、惠农、富农的目的。2008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对西安、汉中、宝鸡等10个地市53个县98个行政村的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其他农民开展了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农民更愿意接收农业类高校的大学生到村任职。[5]农业技术型人才在农村的作用主要是传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带领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高新技术农业。对于农业技术型人才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农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推广能力、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2.农业经营管理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包括农产品营销人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前一种主要负责收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负责农产品的宣传和品牌创立,协调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关系。作为一名农产品营销人员,除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市场学以及农产品的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6]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通过龙头企业来整合资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因此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关键人才,他们必须同时具备企业管理才能,又熟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更能把握市场运行规律,以实现对市场运行中资源的整合。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即要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正确的观念;有较强的竞争意识;重视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沟通协调能力,即能够协调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产供销链条中与各个企业和组织的关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管理思维能力,要求思维敏捷、深刻、有条理,具有创造性,不墨守成规,善于归纳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经营决策能力,对市场信息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判断,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7]

3.政治法律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让农民熟悉我国基本的法律规定和有关的“三农”政策,使农民树立法律意识;通过参与农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化、法制化,引导农民树立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利益表达意识,帮助农民维护合法权益。对于政治法律型人才,要求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我国宪法尊严,基本掌握我国各项法律知识,熟悉有关“三农”的各项法律政策方针,具有民主意识和工作作风,同时要求其具备的能力有:准确把握和解读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制度的能力;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号召能力;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沟通协调能力。

4.生态环境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农村的作用是通过对国家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和环保知识的宣传,让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环境咨询和检测服务;组建自治型的环保组织,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力求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达到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型人才要熟悉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基础的环境指导和检测。

5.公共服务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指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服务人员,是农村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管理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的人才。[8]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紧缺,现有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低、公共服务能力差,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型人才,急需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即政策宣传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发展生产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培养乡风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8]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1.创建政府主导、农村参与、社会组织协助的大学生村官需求表达机制。创建新的大学生村官需求表达机制,要采用政府主导、农村参与、社会组织协助的模式,这主要由于我国目前农民自身存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获得信息有限、村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导致的需求表达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在大学生村官需求表达机制中农民自身还无法处于主导地位,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需要强调地方政府对于农民需求表达的重视程度以及制度内需求表达渠道是否畅通,因为这是关系到需求表达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创建政府主导、农村参与、社会组织协助的需求表达机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府部门要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保障农民表达意见的权力。农村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村官的招聘、任用和管理中,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权,政府要转变观念,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加强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信息化网络的运用,拓宽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让农民及时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政策安排,同时为农民需求表达提供高效的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需求表达过程中来。(2)建立民主参与决策机制。我国传统“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的弊端在于: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针对性,存在资源浪费和供给不足的双重问题,[9]这个问题在大学生村官供给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政府单方面“空降”大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的需求,加之是“免费”为农村提供,更造成了“大学生”这种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稀缺资源的浪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为“自下而上”的反映民意和需求的决策机制,要在大学生村官招聘前召开村民大会征询村民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和意见,再将信息反馈给招考部门作为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参考。(3)创建畅通的制度内需求表达渠道。在西方的公共物品理论中以及民主代议制前提下,通过设计各种的“投票模型”,以“公共选择”的方式将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转化为公共需求,以便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真实的需求状况。但西方的“投票模型”所使用的政治环境与我国国情不同,因此要通过“公共选择”的方式表达农民需求显然不行。又由于我国传统的制度内需求表达渠道是人民代表大会,该渠道在农民需求的表达中不十分畅通,因此需要增设新的制度内需求表达渠道。如建立大学生村官招考前的农村实地调研制度,组建由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队伍来实施调查,给农民提供机会让他们表达对大学生村官的真实需求。(4)提升农民自身需求表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量宣传,让农民树立表达、争取、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通过宣传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让农民意识到表达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能够获取自身利益,激发他们对大学生村官需求表达的动力。同时也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或讲座,提高农民的需求表达能力,如举办计算机网络培训,举办有关公民权利、公民社会的讲座,国家政策的讲解等等,让农民逐步提升自身需求表达的能力。

2.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1)立足基层需求,确立选聘条件。在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选拔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要求和选拔方式。在基本条件上,应该有立志于农村基层工作、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要求;在专业上,突出解决农村紧缺的实用型人才,注重针对性:文科类主要以中文、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为主,理工科类主要以农学、林学、计算机应用、环境工程(科学)等专业为主[10]。(2)选聘手段的多样化。可以将企业在人才招聘中的一些招聘手段应用到大学生村官招聘中,如集体讨论、现场模拟、管理游戏等,同时结合校方意见,综合考虑应聘者的现实表现、求职动机、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3)村民参与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可在招聘环节安排大学生在农村环境中模拟参与农村决策或处理农村事务,通过考察大学生的实际表现,结合村民和村干部对其表现的评价和意见,最后决定选聘人员。村民的参与不但能使招聘大学生更具针对性,同时还可以使选聘来的大学生在上任后能更快地被当地村民接受,和村干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实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1)定点培养、双向选择。[11]根据农村具体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意愿,将那些能适应农村并愿意去农村的大学生选拔出来,重点培养。(2)实施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村官培训。胜任力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自我概念、价值观和特质,[12]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是针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特定职位的关键胜任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重要方法。[13]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更注重开发大学生村官内在资源和潜在的能力,并针对“村官”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系统的培训与开发,使大学生获得从事“村官”这一职业的优秀素质,促使其更快更好胜任工作。(3)针对角色需求,实施重点培训。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重点,一是政策能力培训,主要培养其解读、宣传政策的知识和能力;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三是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培训;四是相关农业技术培训;五是公共服务能力培训,通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人才的培训,使对农村的人才供给和农村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实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长效运行。

[1]刘老石.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和出路[J].山西农业,2007,(11):37.

[2]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J].中州学刊,2007,(7):21-24.

[3]刘满喜.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Z].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李红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时空,2008,4(10):97.

[5]吴继东,刘亦仓,毛连泽.陕西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6).

[6]张惠清.试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效的影响[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1):17-18.

[7]张爱卿.人才测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0.

[8]贺喜灿.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要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J].中国人才,2009,(4):59-60.

[9]陈金英,王琦.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74-77.

[10]史和平.选聘优秀大学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J].党建研究,2007,(8):39-40.

[11]鲍宏丹.大学生村官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2009,(3):25-26.

[12]Spencer L.M,SpencerS.M.Competence atW ork [M].U S:John W iley&Sons,Inc,1993.

[13]刘海鹏.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研究[J].福州党校学报,2009,(6):72-76.

[责任编辑:孙巍]

F 325.4

A

1002-7408(2010)08-0068-0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长效机制研究”(09 E 048)。

王瑞妮(1982-),女,陕西礼泉人,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村官农民人才
唱村官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我要当个好村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