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杭苏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1103,上海∥助理研究员)
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要求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内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全面融入到上海世博会的筹办中去,利用区位优势,拓展经济空间。为此,交通作为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环,必须科学规划,先行实施,缩小城市群的时空差距,甚至获得“同城效应”。而轨道交通作为现代交通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两省一市土地面积 21.1万km2,人口1.4亿,分别占全国的2.2%和10.8%。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省的集体经济,浙江省的民营经济,上海的金融服务经济,都是各自发展中的亮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更加广泛的合作,使得长三角地区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尤其是在经历了改革早期产业结构雷同的阵痛之后,区域内部经济的依存性和互补性也在不断提高。如今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经济带,形成了各省市的比较优势以及梯度产业分布,经济布局和结构得以优化。
目前长三角的经济格局,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内部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动态形成的结果,经济区域一体化效应逐步明显。就产业结构而言,上海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比重,而江、浙两省第二产业发展水平高于第三产业,产业比重维持在“二三一”的水平(见表1)。第二产业仍是江浙主要的产业部门,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中。
表1 全国及江浙沪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区域经济带。然而,在这些经济带一体化进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障碍,例如区域内部的行政壁垒,生产要素流动性不足等。行政壁垒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改善行政运作方式来加以降低以至消除。而提高要素流动性,最根本的是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生产四要素”指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以“人”的要素最为根本,代表着所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长三角发展过程中,日益发达的立体运输网络为高速物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人作为资金和技术的有形载体,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江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上海市的服务型产业,包括各省市相互间的往来,都使得人员流动成为必然,而且范围不断扩大,频率提高。通过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提高物资和人员的流动性,已经成为加快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义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铁路、地铁和轻轨。其中,铁路主要服务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承担较长距离、大容量物流和客流的交通出行。它在促进城市群合理布局方面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支持区域内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地铁和轻轨主要服务于城市内部以及主城区和市郊之间的快速、中短途、大中容量的客流,对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开发利用城市立体空间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轨道交通车站作为集聚与扩散的点,轨道交通工具要素作为传递的轴,通过点与轴的集聚、扩散和快速传递,可带动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综合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新型与高效的城市经济走廊。
建立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型都市圈的共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长三角地区也规划了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国际空港、内河航道交织形成的大型立体网路。其中轨道交通发挥了重要的快速交通功能。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依据该规划,未来5至10年内将完成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骨架网络的建设,最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铁路主构架,覆盖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长三角区域规划将形成“三区五轴”。所谓三区,就是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五轴就是除了目前长三角发展的沪宁、沪杭、杭甬线三轴之外,在规划中增加宁杭线和宁波到南通的沿海经济带。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后,打造长三角快速交通圈成为紧迫任务。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快速交通圈,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相继落成通车,沪宁、沪杭城际高速铁路将先后开工建设,南京地铁1号线已建成运营,上海更是在为2010年世博会前建成400 km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而鏖战。其中,连接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尤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是长三角地区目前最关键性的交通纽带。未来15年内,长三角地区将建5条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达 815 km,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快速交通圈”可望形成。
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节能环保、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连接主城区和郊区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对于疏导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引导人口向郊区城镇分流作用明显,因此也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在大都市圈、城市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群的交通结构、城市群形态的调整均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产要素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要素。作为现代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形式,除铁路部分承担物流功能以外,轨道交通运输基本上是以运送客流为主。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地区内人员的流动性将越来越强,这对于促进地区内部技术和资金流动,加快跨省市投资,拉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速轨道交通网络建成之后,人们可以实现“钟摆式迁徙”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员流动带来的不仅是更高的经济效率,而且还能有助于引导人员向城市外圈分散,降低在高租金城市和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成本。例如,人们可以早上从杭州乘坐城际高速铁路直达上海市区上班,晚上下班后再回到杭州的家。或者,人们可以早上从江浙开车半个小时到达上海郊区,将车停放在轨道交通车站的专用停车场,然后再乘坐市域快速地铁线进城。事实上,目前上海市运营和建设中的13条轨道交通线路中,就有这样的市域快速交通线,如在建的市域快速R3线(11号线)。
相对而言,上海市的优势在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而江浙两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更具竞争力。这种相对优势得以保持并发挥,需要优良的基础设施配套加以保障。轨道交通可以把之前在地理上分散的各省市组团联成一个整体,强化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增强城市之间的配套能力,提高经济质量,节约经济成本,进而促使区域经济的产业得到升级和转型。
作为世博会配套项目,正在建设中的上海虹桥枢纽工程,就是一艘整合长三角资源的交通“航空母舰”。总占地面积26 km2的虹桥枢纽,是京沪高速铁路、沪杭高速磁浮、轨道交通10号线、5号线、2号线、13号线、虹桥机场的连接中心。它对于缩短江浙沪之间的距离,降低商务物流成本,有效聚集人流、物流然后发散到长三角,推动整个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二线城市与区域中心的距离大大缩短,其地位将获得提升,长三角经济格局将得以改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长三角将获得来自世界空前广泛的关注,更多的商业投资机会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轨道交通等交通体系无疑将成为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将大大提升投资硬环境,并在沿线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聚集”,形成公路、水路、轨道交通的交汇,使沿线的房地产和土地大幅度升值,带动沿线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提升沿线节点城镇经济水平。根据测算,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为1∶2.63;每1亿元的投资将可能提供8 466个就业机会。因此,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将给人才在长三角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强调区域内部政府间行政配合,降低乃至消除政策、监管、体制方面的壁垒,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淡化界限,强调融合。长三角整体性的提升,将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脚步,通过不断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求得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损失和浪费。
(1)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力争优化。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应兼顾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关系,统筹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布局。据预测,世博会期间上海将迎来7 000万的参观客流。这不仅是对上海城市交通的严峻考验,也是对长三角地区客流运送和疏散能力的巨大挑战。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应以城际中短途客流为主,主要承担沿线各个城市和中心城镇之间的客流,兼顾城市组团、次中心城镇间的客流。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市中心区要形成集散客运枢纽站,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在市郊结合区城要形成若干客运量较大的放射走廊,与城市扩展方向吻合。
(2)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协调问题是长期的。由于同属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一梯队,长三角各省市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强调在合作中谋发展,长三角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共融的脚步在不断加快。然而,既有的地方利益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在网络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为轨道交通定好位。尤其涉及到跨省市的轨道交通线路时,要做好各方的协调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成本。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各省市应加大合作力度,实行资源、信息、人才共享战略,可考虑建立轨道交通基金,促进轨道交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3)轨道交通网络应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目前长三角的轨道交通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但路网密度还比较低。因此,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和弹性,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协调一致或适当超前,充分考虑长三角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与之弹性地相适应。相对而言,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有过热的趋势,应转换观念,大力建设城际铁路。首先要尽早实现长三角大小城镇都有铁路的目标,进而实现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其他运输方式保持有机衔接,实现零距离或最短距离换乘。
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将通过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运输网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得轨道交通沿线城市和地区实现从串珠状发展→带状发展→圈状发展的轨迹。最终,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将共享轨道交通经济带来的繁荣。
[1]张庆贺,朱合华,庄荣,等.地铁与轻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孙章,张冠增,蒲琪.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3(5):22.
[3]孙仁中.浅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带的开发[J].经济前沿,2006(5):12.
[4]孙彦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