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国学”风潮

2010-09-20 09:35:46刘瑜
决策与信息 2010年9期
关键词:国学学科文化

文/刘瑜

近几年来,我们从网络、媒体、杂志、报纸上感觉到这样一种现象,孔子、老子、周易、史记、三国、水浒、唐诗、宋词、元曲,又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从CCTV的《百家讲坛》到《开心辞典》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近些年来,由于官方的支持、学界的推动、民间的关注和媒体的普及,国学逐渐升温,成为涌动中国的“国学”风潮。

国学魅力持续发热

随着2010年春季开班的新一期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课程表的出炉,来自全国各地新一批学员又要开始走进这个“国学班”充实自己。

北大4院的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里正在晨读的是第十三期一班的学员。“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不管是年过半百还是风华正茂,每一位学员都在用心地体会着国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早上9点,《周易现代解读》正式开讲,一杯水,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便是每个学员桌上的全部了。教室后面整齐码放着很多行李箱,除去北京的,“班里有半数以上学员来自国内外,有广州的、陕西的以及新加坡的等等,他们上完今天的课程就要拿上行李回去上班了”,这个班级的负责人黄老师讲。虽然下课以后他们将分别赶往飞机场或火车站,但眼前这一学术氛围很浓的教学场景,却丝毫看不出学员们旅途的劳顿。

来自陕西一家企业的刘先生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这样一行字:“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刘先生是一位企业的老板,几个月前他在一份杂志的广告专栏里看到了北大乾元国学教室的招生信息,“我一直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我是真心的喜欢”。刘先生说,他之前对国学零碎的了解到这里得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谈到学国学对他的影响,他说:“先学自正,然后正人。我把这种观念用在对企业的管理上,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去要求别人,首先摆正自身,才能让你的员工信服。”

虽然,这个班级的每个学员都要支付几万元的学费来完成仅仅一年的学习,但学员们都称值得并且热情不减。不过,也有学员坦言,一年的学费再加上每月一次旅途上的费用,算下来每节课要1000多块钱,来这上课的学员对国学有很大的兴趣,但同时也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

国学设学科质疑

其实,早在1994年,国学就被关注,国家相关部门计划给国学“落户”。一直被外界称为“国学大师班”的“北京大学文史哲综合试验班”,当时首次在文学、历史、哲学三个院系的新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然而,在后来的实践中,“文试班”却离外界“培养国学大师”的期望渐行渐远,直到2001年起终于停止了招生。

当国学热潮又一次席卷过来的近几年,很多专家都曾指出,国学确确实实应该设立一个学科。他们和西方的汉学作了一个对照,汉学在西方的发展也有一个学科的框架,被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来对待、来建制。法国是最早把汉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来看待的。法国的典范影响了日本、荷兰和俄罗斯。今天来看,我们发现欧美的研究也不是像我们这样文史哲的建制分着来做的。相比之下,我国的台湾地区,给国学的分科是这样的,国学并不是放在文学里,中国语言文学系实际上就是国学系。不论是台湾大学还是台湾师范大学,所谓的文学是孔子时“文章、博学”的概念,与大陆中文系的概念不一样,台湾所有中文系的概念都是指国学的范畴,文、史、哲、四库之学都在里面。而今,针对于我国大陆各大高校让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获得制度化的合法身份,使国学以“学科”面目进入国民教育体制框架之内,还需要国学教育实践的考量和认证。面对专家们的各路观点,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立这个学科,也引发了社会及网友的猜测和质疑。

一方声音说,当中国人自己都读不懂古文之时,就是中国文化危机之日。他们指出,这种危机状态已经开始呈现,其显著标志便是中国文化的“失语症”。读不懂中国古代典籍,必然会“失语”。反观当今,很多中青年学者没有真正读过原汁原味的“十三经”“诸子集成”,以致造成了今日学界极为严重的空疏学风。另一方声音也提出,虽然制度规范下的国学学科将为国学教育和研习带来秩序感和身份感,但国学与学科的关系比一般问题复杂得多。较起真来,“学科”一词本身就是个“舶来品”。以西方教育体系的“学科”来框范作为中国“整体之学”的国学,对国学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自缚手脚还是呼应时势?国学学科的设立对已经成形的高校学科体系来说,是扰乱秩序还是清整资源?

国学不必一窝蜂

我国的教育体制现况决定国学不能马上设立学科,“国学学科”的“落户”还需要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论证和考量。但对于现阶段有这方面诉求的人群来说,国学的规范系统化教育已刻不容缓,当我们看到“孔子学院”“孟母堂”等各种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机构开办,从企业家的国学班到青少年的读经班,似乎系统的学习国学已成为现如今的一种风潮。

仿佛从“五四”到现在的几十年里,中国人全民的文化诉求竟恍若隔世。曾在“五四”之后的一段时期,即便是一些堪称思想解放旗帜的文化大师,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一些中国传统的可取之处,通常也会遭到猛烈抨击。像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在“文革”后首次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对孔子等古代思想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令一些年轻人深感失望;王蒙先生、刘再复先生等人对传统的肯定也受到一些激进派的嘲笑。今夕复何夕,现如今持续的国学热现状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高潮,这让全民学习国学的热情熊熊燃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敦康教授说:“学国学本是一部分人自发的、由下而上的大趋势,是一种文化自觉。中国有本民族的文化,既然有文化自觉,当然就有人喜欢学习国学。特别是有成就的一些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便会把这种觉悟延伸到文化层面上来,但是,这种文化自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几年前,由于《百家讲坛》一类电视媒体通过“说书学者”的成功介入,所谓“国学热”一下子在全社会掀起了高潮。不足为奇,电视作为当代社会的媒介领袖者,其巨大的信息传播能量足以左右民众精神和社会心理,成为文化的主导者。面对种种正在打造的近乎于全民化学习国学的氛围,余教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投身于学习国学,我们搞国学、搞文化,是要找到我们中国民族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要看看这种价值观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中起了什么样的最终的作用。中国经济起飞以后,社会上很多层次的人在文化上一定会有一个更高的自觉性,这种对国学的接纳绝对不是形式上的表现,真正的国学是为了未来,是为了让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GDP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形式上的复古。”的确,如今以“拜孔”“祭天”等种种形式来反映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学学习一窝蜂似的向公众席卷开来,铺天盖地的国学元素以各种形式蔓延在整个社会之上。

实际上,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一直都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从文言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白话文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平等友爱”,这些既适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法则又在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并没有必要非得跟着国学风潮的脚步走,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定会成就我们固有的民族正气,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然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新诉求。至于正在研究论证的“国学学科”,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片试验田。了解国学到底将会怎样发展,也可以检验出社会的需要程度,如果社会上对国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需求量,那么设立国学学科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取其精华,弃其陈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国学的讨论,才是我们今天应有的正确姿态。

猜你喜欢
国学学科文化
【学科新书导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谁远谁近?
“超学科”来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