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恩凤,朱江群
【摘 要】以世界遗产为焦点的遗产旅游活动已经成为遗产价值展示和遗产经济产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文章对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遗产旅游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旅游;遗产价值;原真性;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49-01
1 有关遗产旅游的概念
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的概念,在国外是有争论的,囊括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遗产。国外还有许多学者对遗产旅游的起源进行过探讨[1],总体上是从其文化属性进行界定的。总之,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遗产的旅游产品属性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而国内学者的定义更多的是倾向于解释性说明和保护开发。刘庆余等(2008)认为:遗产旅游是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去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2]。罗佳明(2004)从概念内涵上分析了遗产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遗产是历史保存下来的,不是为旅游者而建的;遗产旅游仅仅是实现遗产价值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遗产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回归自然和历史的旅游[3]。
2 国内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进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遗产”和“旅游”作为检索主题,共检索到时间跨度从1979年到2010年1月10日的相关文献9893篇。从时间分布上看:2000年-2009年文献最多,占总文献量的95.5%;1990年-1999年为369篇,90年代前仅62篇。所以,我国有关遗产旅游的研究在近十年期间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纵观我国有关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遗产旅游发展中最大的矛盾,因此成为中国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热点。
徐嵩龄(2001)认为处理二者关系必须解决4个问题:遗产的旅游经营、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地方经济与遗产保护的投入、遗产保护专家在旅游经营中的作用[4]。魏小安(2002)[5]提出了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依法保护的对策,具体的措施有功能分区(谢凝高, 2002)、采用先进技术(杨锐, 2002)、建立遗产管理者和经营者间的合作模式(阮仪三,2003)[6]、遗产教育(侯沛芸等,2005)[7]等。
2.2 关于遗产价值研究
徐嵩龄(20030认为:遗产的价值涉及多种领域,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就单个遗产而言,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类型彼此并不完全
一致。张成渝(2004)指出,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8]。宋瑞(2005)把世界遗产的审美、科研、生态和经济等多重价值分为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的存在价值,认为不同价值在现实中对应不同的实用功能和不同的利益主体[9]。
2.3 关于遗产地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我国遗产经营管理改革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移植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另一种是提出遗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徐嵩龄, 2003)。王兴斌(2002)提出遗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行政主管部门,经营权由市场运行,并建立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其实质就是经营权转移[10]。但是徐嵩龄(2003)认为“四权分离”是不恰当的,提出遗产区内的遗产展示类服务应由遗产单位进行非营利性经营;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服务可交由旅游公司、当地政府、社区进行营利性经营[11]。而张朝枝等(2004)认为政府干预与产权明晰化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
2.4 关于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
国内学者对遗产地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多为结合某一实例而进行的实证研究。陆林(1996)以黄山、九华山等地的旅游者为例,运用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等技术,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遗产地旅游的客流情况,并通过对客流变化情况的阐释分析了游客的行为特征。聂献忠、张捷等(1998)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陆林、宣国富等(2002)分析了普陀山等海滨(岛)型旅游地与黄山等山岳型旅游地的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5 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与商品化问题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旅游的商品化破坏了文化的本真性,使得文化意义流失。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Hughes(1995)在研究苏格兰旅游局对当地烹饪文化遗产实施的旅游开发后,感叹旅游业已经摧毁了可以作为当地原真文化遗产基础的任何概念。Zeppel(1998)认为舞蹈表演经常按照旅游者对该舞蹈的“前理解”进行调整,从而导致当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和过于简单化或本土性的同质化。Go(2003)等人也发现旅游产品被包装开发和出售导致目的地商品化和当地文化瓦解。
げ慰嘉南:
[1] HEWISON R. The Heritage Industry: Britain in a Climate of Decline M].London:Methuen,1987.
[2] 刘庆余等.中国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5, (5).
[3] 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 徐嵩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而不对立,促进而不障碍[A].张晓,郑玉歆编.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89~301.
[5] 魏小安等.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J/OL].中国网, 2002-11-19.
[6] 阮仪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 2003, (6).
[7] 侯沛芸.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 2005, (5).
[8] 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
[9] 宋瑞.对中国世界遗产门票问题的思考[A].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 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0] 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 2002, (5).
[11] 徐嵩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評“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