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江西南昌 330005)
新加坡经验对南昌外围组团开发的借鉴
梁 燕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江西南昌 330005)
通过对新加坡新镇建设的回顾,从用地布局、交通体系、土地政策、规划编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对一些规划思想和开发建设办法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旨在对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南昌,在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外围组团开发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鉴吸收的经验。
新加坡;新镇规划建设;外围组团开发;交通导向发展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前端,国土面积仅640多平方公里。从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并真正着手城市建设至今不过50余年。新加坡已由一个环境杂乱的殖民地城市发展成为享有“花园城市”美誉的国际化大都市。她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新镇开发建设的经验,值得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的中国城市借鉴和思考。
1.1 规划建设历程
新加坡新镇规划建设主要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据1958年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在紧临中心城的外围拓展。这一时期主要是为解决住房严重短缺而新建相对纯粹的居住区。
第二阶段,依据1971年概念规划,结合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沿交通轴线在外围有策略的进行新镇开发。主要包括义顺、后港、裕廊东、裕廊西、淡宾尼等新镇。这一时期的建设为城市空间拉开了框架,为人口与产业的疏散奠定了基础。在新镇建设中注重服务设施配套,实行镇、社区、邻里三级规划。
第三阶段,依据1991年概念规划,重新确定了城市发展目标,将城市划分为5个地区,提出了地区中心、地区次中心、边缘中心等分级概念及组团式发展的概念。新镇开始注重城市环境建设,注重提高人居生活品质。除新市镇建设外还着手进行了早期市镇更新计划[1]。
1.2 新镇建设的意义
新镇建设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目的与意义。
在建国初期城市卫生环境差、居住条件恶劣。作为新成立的政府首要任务就是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来保障社会的团结与安定。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为城市(国家)发展的中心。城市产业重心也从转口贸易向工业化转化,此后共建立了大大小小23个工业园区。新镇建设即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空间以及相配套的居住和公共服务服务设施。另一方面,为配合中心城区进一步开发并同时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需要,将人口向邻近就业岗位的外围新镇迁移,如在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工作的职工75%居住在裕廊镇附近的住宅区内。与此同时中心区土地功能的置换,为90年代后期城市取得工业现代化成就后向国际服务业中心转变提供了发展空间。
在空间选择上,沿交通轴线的跳跃发展也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发挥的余地。
总之,新加坡新镇的建设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一种选择,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舞台,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了铺垫,为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2.1 新镇与中心城的关系
2.1.1 功能关系
1991年概念规划后,全市划分为5个大区,除中心区外其他四区每个区服务80万人,并各设有一个能够提供居住、工作、休闲等相对完备功能的地区中心。大区下设有数个新镇,每个新镇由于区域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被规划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特征。
例如东区:淡宾尼定位为地区中心,较大规模的商业用地及商务园是其特色;巴耶利峇是地区主要的工业园区;樟宜除拥有机场交通设施还有部分特殊用地以及临港工业区;白沙拥有较大面积的滨海公园和低密度住宅区;勿洛是临近中心城区的最主要的居住区。
外围新镇的设立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用地不足,混合布局模式使得居住地与就业岗位间距离缩短,减轻了中心城与外围的交通压力。
2.1.2 交通体系
随着新镇规模与功能的强化,新镇与中心城区联系的交通体系也在不断的升级。新镇建设初期主要是通过主干路联系;1981年快速路体系基本建成;1991年轨道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共同构筑起犹如蛛网般高度发达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城市地铁系统由东西干线与南北环线组成有效地将各个新镇与中心区串接起来,同时每一个地铁站又都拥有多条公交线路与区域内住宅区、商业网点及旅游景点等相连。这个以地铁系统为核心组织的公共交通网络当前日均服务540万人次、占全市出行总量的65%,是新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相适应的,新镇内部用地的布局也以地铁站为核心来规划建设,是城市交通导向发展(TOD)的世界典范。
2.2 内部布局的特点
结构分明、功能混合、交通导向是新镇规划的核心思想。
各个新镇虽然功能侧重不同,但相互组合在大区层面上形成了一个包括各个层次居住、教育、商业、商务、工业、体育休闲等功能混合完善的综合性新城。
对每个新镇而言,内部用地的布局多是以地铁站为核心布设商业设施,紧邻高密度住宅区,外围有选择的布置轻工业区或低密度住宅区(邻近快速路或河渠水道等边界区域)。
商业、商务以及工业项目的混合规划建设也为每个大区提供了相当量的就业岗位。
当前新加坡约有80%的人居住在离市中心10~15公里的新镇中,居民在新镇中就能够满足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要求。令人赞叹的是约30%的居民在区内就业,实现了居住地向就业岗位的靠拢,从整体上提高了城市运营的效率。
2.3 用地控制与预留用地的设置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所以政府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有着严格的控制与把握。土地资源又是其重中之重,在发展过程中宁愿牺牲(放弃)部分眼前利益,再大程度让利优惠也决不以土地低效使用为代价来做交换。
新加坡新镇预留用地的设置不同于在规划用地边缘预留发展备用地的常规做法,其预留用地多是为商业用地分阶段发展所作的储备[3]。如此设置能够较好的应对新镇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商业设施发展要求,并提高商业土地的价值(镇中心的地价)。
2.4 规划编制体系
新加坡规划体系包括: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开发指导规划)-城市设计导引。
“你既然承认为什么还瞒着我做事?”杨力生的话音还没落下,杨秋香伸出巴掌就朝他的脸上打来。杨力生急忙用胳膊招架,杨秋香认为他想还手,便腾出另一只手继续打杨力生,杨力生急忙再招架,二人便撕扭在一起了……
概念规划不同于我国以年限作为规划设计边界条件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远景发展的理想蓝图,然后逐步分解为30年、20年、10年阶段规划。体现了从远期到近期、从大到小、从理想到现实的规划思想。开发指导规划(DGP)是新加坡规划实践及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深度)及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5年)的一些特点。新加坡55个规划分区,每一个分区都有一个DGP小组根据城市更新速度的不同,每5年左右对所在分区的开发指导规划进行修编,并将成果替换上一轮规划相应部分,形成新的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导引是在开发指导规划下对特别意图区更为详尽、细致的规划设计,甚至包括建筑装饰构件的做法,用于塑造城市风貌区。
2.5 建设与开发管理体系
新加坡有两大国资公司对城市用地开发建设起推动和主导作用,建屋发展局(HDB)和裕廊集团(JTC)[4]。
其中建屋发展局负责组织整个城市组屋(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工程建设与销售,到今天提供了新加坡约85%人口的居住用房,更重要的是其主导了整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能够通过调整组屋对公众的销售价格、供应量来调控城市人口分布,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并确定新镇发展规模与时机。
裕廊集团负责组织整个城市的工业用地的开发与招商引资。组织形式类似于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是并不局限于某一整块土地而是包括全市23个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有效地避免了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同质竞争、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城市产业类型布局的调控和引导。
3.1 外围组团开发背景及战略意义
南昌目前城区人口200万,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人均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来看,南昌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与新加坡七十年代发展水平相当。在这个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需要为城市拓展找到新的增长空间,为经济增长找到新载体。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为例,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政府适时推进外围新镇和工业开发区的社会事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成为新城建设的重要时期。外围新镇逐步转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吸引人口聚集,成为职住平衡的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今天,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南昌辐射作用带头作用,促进江西在中部崛起的期望。在此背景下,南昌市提出了山江湖全面开发战略,重点在于科学构筑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发展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并将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作为近期重要的发展目标。因此核心区与外围组团并重,推进外围组团开发,促进其产业发展、功能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在外围地区选择建设新城组团、跳跃式发展,一方面可以控制中心城区的无限蔓延、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外围组团开发也是产业整合和优化城市布局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在外围组团中配置功能分明、关联效益明显的产业链,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能够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型产业或战略性产业,对于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条件参与和融入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外围组团开发,也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避免因农业现代化的偏差形成的“离心力”和城市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向心力”而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城市的无序流动。因此,外围组团建设,可以为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以及相应的设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与就业平衡的压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空间。
3.2 外围组团(新城)概念、规划特点与要求
一般而言,外围组团(新城)是指: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复合城市社区。也就是说,外围组团(新城)应是能够承担中心城区职能部分外迁,成为空间扩散、人口疏散、产业转移承接地;成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基地,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城乡统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梯级转移的吸纳地。
成功的新城应具备以下规划特点与要求:
(1)相对独立,功能混合:提供满足于社区(community)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等多种需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它不仅是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应提供就业的机会。
(2)规模:人口15~20万人以上,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符合城镇经济的最小规模要求。
(3)交通:通达的交通条件以及新城到中心城区适度的时空距离,在1.5~2h内(以小汽车城区车速15km/h计)。
(4)环境:更为洁净的空气、更为充足的开放空间、更为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标准更高的人均用地及绿地,以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进入。
(5)内部系统: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完善的城市级配套,包括教育、文化、娱乐等各类设施;环保健康、人性化的内部交通方式,安全便捷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6)产业结构:主导功能引导下的多元经济共荣发展。
3.3 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空间构想
图1 南昌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空间构想图
外围组团开发是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南昌迎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来临的积极应对。为有效实现南昌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和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中心城区与外围城镇之间将构筑起梯度有序、等级分明的更为开放、更为整体的城镇空间系统。按照这一目标,南昌将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外围多组团环绕的“双核三圈五组团”簇群式、生态化、网络化的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南昌市的集聚功能,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区域性大都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和产业协作。
双核——老城核心区和新城核心区,加快推进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引领和辐射功能。
三圈——第一圈是由若干城市副中心镶嵌其中的城市中心圈;第二圈是由五个组团镶嵌其中的城市拓展圈;第三圈是以南昌中心城区为依托的一小时经济圈。
五组团——东部瑶湖组团:依托高校园区,高起点建设生态科技城,打造区域性科技商务服务区;城南组团:形成以工业为依托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综合新城:九龙湖组团:形成集办公、休闲、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新城:乐化组团:依托昌北国际机场,构建空港经济区;梅岭组团:构筑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形成观光、休闲、疗养、度假旅游新城。
为了集中有限资源、集约发展,南昌大都市区应突出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若干条区域发展轴。加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水运交通建设,推进城市规模发展和功能整合;加强交通干线沿线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引导产业经济沿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综合交通走廊集聚。着力打造主要交通线上的城镇,即北部的乐化、南部的莲塘、东部的瑶湖、西部的九龙湖、西南的梅岭等外围组团,使其成为南昌都市圈极具功能特色的重要发展节点,强化南昌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3.4 外围组团开发对策建议和关注重点
借鉴新加坡新镇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南昌发展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外围组团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和关注重点: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新加坡X年容量控制的规划方法与理念以及强调分阶段深度控制的开发指导规划值得借鉴。X年的远景规划或战略规划,站在整个都市区的视角上创建一个具有相当灵活性、可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发展蓝图,注重结构性和策略性,能创造各种机会和为未来选择留有充分余地。开发指导规划则注重土地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注重近期目标的分解,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土地开发与城市建设。
从开发建设的实施引导看,注重产业园区与周边土地的混合开发,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推进外围新镇建设的关键。同时注重交通导向发展模式的运用,优先发展连接中心城区的放射性的快速公交网络,引进轨道交通等大运量捷运体系;新镇内部以快速公交站点为核心组织构建以“公交车/自行车/步行”为主要模式的交通系统;注重经济适用房建设来调控城市人口分布并使其向就业岗位靠拢,优先保证低收入家庭能够居住在交通成本较低的区域。注重城市发展阶段性要求,反对盲目的、不合时宜的大规模建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建设并滚动更新。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应在立法和政策上对外围组团(新城)建设给予支持;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保证新城的前期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部门和其他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处理好政府部门与开发公司之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谋划新城建设的未来。
后记:本文作者曾于2005年在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短期交流工作,期间对新加坡不同时期新镇的开发建设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文中提到一些有关新加坡的数据为2005年当时的数据,请谅解。
REFERENCES
[1] 薛普文.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 1995,(4):31-36.
[2] 王才强,HENG Chyekiang.新加坡的居住模式:可动性管理[J].世界建筑,2000,(1):30-35.
[3] 孙祥.新加坡“白色地段”概念解析[J].城市规划,2003,(7): 51-56.
[4] 胡荣希.新加坡新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2,(2):71-73.
A Singapore-mode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out ring of Nanchang city
L IANG Yan
(Nanchang City Planning&Designing Institute,Nanchang,Jiangxi,330005)
The author reviews the city construction of Singapore,and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lanning basis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based on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land lay-out,traffic system,land policy,planning compiling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ongo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out ring ofNanchang city,includingmountain&water system development strategy,out ring collective development.
Singapore;New town planning&construction;Out ring collective development;Traffic direction development
TU984
:C
:1009-3842(2010)02-0090-05
2010-05-12
梁燕(196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高级工程师,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E-mail:ncghl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