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我国选手参加温哥华冬奥会的若干优异心理表现启示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The function of coaches,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s, the performances of ‘chief athletes’ and athletes’ timely control and rein of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role-ori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are the crucial factors which make ‘gold-candidates’ into ‘gold-athletes ’. In 2010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s, the resolute returns of Shen-xu and Zhao Hong-bo and their winning of gold medals reveal the strong power of psychological motivity; the reality that Chinese women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team undertook all the four gold medals shows thoroughly Wangmeng’s dominant power and her chief style in the competition.
无论是回顾我国运动员参加过的冬季奥运会还是夏季奥运会,都会发现赛前报道的奥运“冲金点”与赛后得到的金牌数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出奥运会的“特殊性”,还反映出参赛者在这一“特殊性”作用下的心态与心理准备水平。
具有冲击奥运金牌实力的运动员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卫冕冠军,经验、实力、名气都已具备;第二类是实力名将,成名多年,在世界大赛上获得过优异成绩,实力已经得到证明,但尚未拿到过奥运金牌;第三类是希望之星,实力已得到业内肯定,在近年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但尚未参加过奥运会。这3种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参赛心态和比赛心理定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类运动员对奥运金牌的神秘感没有第二、三类运动员那么强烈,但他们对奥运会比赛结果的特殊价值和后效应的感知较多,盛名之下也伴随着诸多新的压力;第二类运动员则是继续踌躇满志,向金牌目标不断发起冲击,专注度和目标实现感更加明确;第三类运动员由于奥运参赛经历和经验的欠缺,当其首次进入奥运比赛氛围时难免会在注意力集中度、赛场适应能力和躯体焦虑的紧张度调节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3类运动员的竞技心理变化特点和心理调节要素作用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得到了充分验证。
(一)参赛角色的重新定位
王濛作为第一类运动员的成功代表,是都灵冬奥会500m女子短道速滑冠军。卫冕之战让全队上下压力很大,但王濛没有因此而产生保守心态,而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比赛欲望,并做好应对起跑落后等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再次将自己的参赛角色定位在“夺”金牌的位置。正是这种良好的比赛心态和赛前心理准备,确保了她以明显优势卫冕成功,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取得了“开门红”,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可见,第一类运动员在夺得奥运会冠军后重新定位参赛角色非常重要。奥运冠军面对新一轮奥运比赛心理应激挑战及奥运会后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刺激”,更需及时做好自我认知平衡的调整,尽可能地降低已有奥运冠军“光环”和“面子”的影响,真正做到“从零开始”。
作为第二类运动员的成功代表,申雪、赵宏博在退役两年后复出参赛,目的是为了圆奥运金牌的梦想,这一目标主要出自他们热爱花样滑冰这个直接动力,而奥运金牌则是他们动力最大的“激活点”。此次参加温哥华冬奥会,他们两人同心协力,倾情投入,其参赛角色定位就是为实现奥运金牌目标而向一切困难挑战。特别是在短节目中第一个出场,他们从容不迫,勇于挑战,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最佳竞技水平,这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关键。稳定的心态、超强的自信以及对冠军目标的执着追求,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奥运冠军梦想。
小将周洋作为第三类运动员的成功代表,是新队员参加奥运会角色定位的典范。作为后起之秀,周洋在奥运会前的各项国际比赛中连续夺冠,证明了她具有冲击金牌的实力,但能否成就伟业,还需通过奥运大赛来证明。1 500m半决赛中,王濛因犯规出局,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周洋在决赛中以1敌7,孤军奋战,同时面对3位韩国选手的包夹堵截,其挑战难度令所有关注她的人都捏了一把汗。关键时刻,周洋非常“冷静、清醒、顽强、坚持”,一心专注于“冲”与“拼”,中途落后时抓住机会果断突围,上演了大逆转,“神奇”地为中国队夺得了女子短道速滑项目的第二枚金牌,这也是我国在该项目上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卫冕冠军、实力名将,还是希望之星,比赛中都要把自己定位在主动拼搏,不论是敌弱我强、敌强我弱,还是实力均衡,始终要将兴奋唤醒水平维持在最佳状态,“冲”——领先时不保守;“拼”——势均力敌时不松懈;“追”——暂时落后时不放弃。在已有的各项奥运赛事中,关于冲金牌与保金牌、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化,由冲变保而造成的失败教训,不胜枚举。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过程中及时掌控、驾驭自己的参赛心理角色定位,是奥运“冲金点”向奥运“金牌”转化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重要他人的影响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教育大辞典》对其作了如下解释: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对个体的自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或群体,即对个人的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对个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及同辈团体等。
1. 教练员的作用
研究表明,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自尊、满意度、动机、自主需要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进而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和水平。英国心理学家周伊特等人提出的运动员与教练员关系的3C理论认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优秀教练员能帮助运动员做好比赛的角色定位,激励运动员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比赛;在运动员遇到困境时,能及时帮助运动员走出困境,同时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如短道速滑队李琰教练对运动员的心理工作非常重视,她主动想办法“做到在运动员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并经常给运动员强化:无论比赛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慌张。在接力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指导中,她强调:“首先就是心态,我要求队员心态一定要稳定。我看过之前的录像,以前一旦被超越,都特别慌,反而适得其反。第二是一定要勇猛,要有霸气,每一棒都要滑得干净利落。具体到3个弯道怎么滑,都是每天训练中慢慢磨练的;速度快怎么滑,速度慢又怎么滑……”教练员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增强运动员“积极、自信的心态和明确、有效的备战训练氛围”。
2. 父母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诞生后的第一个归属群体,父母是孩子的教育启蒙者,由于父母与子女感情的独有亲密性,来自父母的教育更易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这使运动员父母的教育作用具有特殊而长久的效力。父母对子女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教育影响有些属于有意识的行为,如家长刻意培养孩子的某些人格品质,但大多数则属于无意识的范畴(如动机、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语言特征等)。例如,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的父母在没有正式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表现出对生活主动、积极的适应,专注、踏实的做事方式,沉着、坚韧的意志品质,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周洋独特个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周洋在冬奥会1 500m决赛中独自挑战7名对手,凭借其独特的个人比赛风格,果断提前反超,令人吃惊的“超强精神”,创造了奇迹。
3.“领袖运动员”的表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运动团队中,领袖通常也是全队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最强的运动员,领袖运动员的表现不仅影响自己的成绩,也会影响到其他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发挥。为队伍培养和树立优秀的领军人物并及时沟通、调节其心理状态,也是一个冲击金牌团队稳定发挥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本次冬奥会中勇夺4金,金牌数占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4/5,队长王濛的出色领袖表现起到了核心作用。在奥运会前的队内活动中,王濛曾主动拿出自己在上届冬奥会中夺得的金、银、铜3枚奖牌,以此来激励队友,让队友们认知到以自己的能力距离哪块奖牌更近,同时也鼓励其向金牌发起冲击。这一行为很好地体现了王濛的“领袖”作用,首先让队友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比赛目标,这是合理目标定位的体现;而向金牌冲击,又是对队友自我效能提升的一种激励。这种既稳健又有鼓动性的角色定位方法,既鼓励了队友,也勉励了自己。王濛在本届奥运会500m比赛中强势卫冕,极大地提升了全队士气,她带着重感冒在3 000m接力和1 000m比赛中的关键作用,更彰显其全队核心的领袖风范。
(三)团体凝聚力的功效
在心理学中,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间心理结合力的总和,可以从团体和团体中成员两个角度理解。团体凝聚力既是表现团体团结力量的概念,又是表现个人心理感受的概念。对运动员个人而言,团队凝聚力的心理感受主要表现在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三个方面。当团队成员具有对本团队的认同感时,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各成员会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并且这种认同感会互相影响,达到团队的整体统一。全队中形成一个“我们”的概念,每位运动员对自己的看法与对全队的评价结合在一起,个人的行为和团队观念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能在共同取得的成绩中不断增强自信,再以更强的信心投入团队活动,促进团队的发展。
我国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和女子短道速滑项目在本届冬奥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其团体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和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正确、有效指挥下,这两个项目的工作团队在训练、管理、保障等多个层面,都发挥了“1+1>2”的团队效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在花样滑冰双人滑的“老大、老二、老三”3对选手的互相激励和男子短道速滑队员甘于为女队员做陪练的奉献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姚滨教练指导的花样滑冰双人滑“老大(申雪、赵宏博)、老二(庞清、佟健)、老三(张丹、张昊)”运动团队中,3对选手正好构成了“3个年龄段”梯队,张丹/张昊组合的“活泼冲劲”给团队增添了活力,庞清/佟健组合的“张弛有度”给团队提高了情趣,申雪/赵宏博的“综合大气”更对团队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3对组合都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非常留恋和认同这个团队,在相互协作中竞争,在相互竞争中彼此促进,形成了强而稳定的团队凝聚力。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在3 000m接力赛中,正是靠着全队的紧密合作才最终夺冠,王濛的起跑占位、周洋的中途反超、张会的稳定发挥、孙琳琳的临危不乱,以及在对手使用犯规手段超越我队后全队的不放弃精神,才使她们最终得到金牌。而该项目传统强队韩国队,在本届冬奥会上暴露出队内矛盾未彻底解决,战术配合未充分发挥等问题,使其在多项决赛中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误。
2010年2月15日晚,温哥华太平洋体育馆见证了赛场的首个“中国日”。以创纪录的216.57分夺得花样滑冰双人滑奥运金牌的申雪、赵宏博激动地哭了,自由滑“一炮冲天”的庞清、佟健也哭了,比赛现场的中国人含泪相拥。连前来观战的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们都落泪了。这是中国代表团30年冬奥征程中的第一枚花样滑冰金牌,也是第21届冬奥会中第一枚被非欧洲籍选手摘得的双人滑金牌,这个项目的最高领奖台上46年来第一次有了中国选手的身影。
(一)超强“成就动机”是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
申雪、赵宏博选择再次复出带着明确的目标——奥运冠军。退役后,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安逸而甜蜜,但奥运冠军是他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梦。带着强烈的夺冠动机,2009年申雪、赵宏博选择复出,将目标定为“奥运夺冠”,这使其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激发斗志,克服各种困难,将训练和比赛的获胜动机始终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推动个人进行活动时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个目标,以满足个体愿望。动机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决定动机方向和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人的需求和外部环境两类。
在训练和比赛中,高水平教练员最关心的也是与运动关系最密切的动机,即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运动员在从事对其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带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在活动中取得完美结果和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是系统性的大负荷、高强度的艰苦训练过程,运动员极易受到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及伤病的困扰。及时有效地动员和激发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有助于其在长期艰苦的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与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来自同伴间的相互激励是信心能源昂,对赵宏博起到了激活促进作用,这枚奥运金牌是他们相互激励、充满信心、全情投入的胜利成果。
在本届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m比赛中,王濛成功卫冕,并在随后的比赛中带领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选手一举囊括4枚金牌,充分彰显其在赛场上的“统治力”和领袖风范。这些卓越的心理表现与王濛的优秀心理素质及其培养过程密不可分。
(一) 人格特征
在申雪与赵宏博的比赛中,我们会看到他们总是镇静自若、从容不迫,即使同伴出现失误,另一方也会马上用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帮助伙伴迅速找回自信。其实,不止在比赛中他们彼此激励、扶持,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他们也以积极的方式激励对方,不断增强彼此的自信。看申雪和赵宏博的比赛,会感受到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而这种霸气则源于对彼此的信任。
申雪与赵宏博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为自信做了最好的诠释。自信就是在比较中发现对方的弱点和自己的长处,确认自己达到目标的现实可能性。一方面,已有的成败经验和亲身经历,对自信的形成影响很大。成功的比赛体验可提高自信,失败的比赛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动员对自身能力的信心的良好感知;另一方面,运动员通过观察或想象他人(那些与自己能力相当者)的行为会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一经验也对自信的形成产生影响。观看或想象与自己能力相当者的成功或失败操作,会提高或降低观察者的自信判断。此外,另一个促使自信形成的信息来源是言语诱导,包括重要他人的建议、劝告及自我规劝。特别是来自合作伙伴的积极的言语诱导和情绪激活,会使运动员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在完成奥运比赛中得到及时的动力激励和兴奋性调节。申雪在本届奥运会比赛中积极主动、情绪高
短道速滑运动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随机应变、坚韧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适度的情绪控制等方面需均衡发展。在冬奥会比赛过程中,王濛将这些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濛的启蒙教练马庆忠曾谈到:“我第一次见到王濛时就感觉:这简直是个‘小男孩’嘛!她跟我训练了27个月,基本就是这个发型,这种穿着,没怎么变过。”当时,王濛8岁,留着寸头,穿着青蓝色的衣服,最喜欢的玩具是枪。“这个孩子特别能吃苦,一些极限训练,别的孩子都躲着,不是肚子疼,就是上厕所,她却从来没有,总是主动练。她从小就崇尚强者,喜欢模仿并超越强者。”由于当时王濛年龄小,教练员对她进行保护性训练,怕高强度训练伤害她的心肺,但王濛不干,她总是问教练:“为什么我练得没有哥哥们多?哥哥练的那个怎么不让我练?”王濛是个“孩子王”,在运动队里,总是最敢说话的人。曾有一个叫飞飞的小女孩特别内向,有时会受欺负,这时王濛会站出来为飞飞出头,痛斥欺负人的孩子,无论对方比自己大多少。而对于那些娇滴滴的怕脏、怕累的女孩,王濛不屑一顾,她总是说:“这么点事儿都干不了,以后能干成什么!”王濛曾这样形容自己:“冲动的个性成就了我的奥运冠军。”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她面对全场观众的一个鬼脸,充分展示了其活泼、率真的个性。
身为女运动员的王濛,性格中具有女性情感丰富、善于宣泄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争强好胜、果断坚毅、幽默与活泼的个性特征,这使她在心理素质方面早已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个性特征。
(二) 成熟的冠军心态
冠军运动员的优势是大赛经验丰富,心理承受力强,但夺冠所带来的鲜花、掌声和各种待遇已深深留在记忆中,对他们后继比赛的心理准备会造成一定困难。很多人往往更看重比赛结果,更渴望成功而惧怕失败,急于在比赛中证明自己,心理包袱重,压力大。奥运会被有些选手称为“熬运会”,对他们来说,是强大的应激刺激,给运动员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挑战。
王濛在本届奥运会比赛中勇夺3金,充分表现出她丰富的大赛经验和稳定的竞技心理状态。比起新手,王濛对大赛的情境更熟悉,适应能力更强,对大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集中注意力。上届奥运会冠军的光环并没有给王濛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她能放下自己“保住冠军”的心理包袱,以拼的心态参赛,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比赛表现,而非过度关注比赛结果。
(三)目标定向
美国心理学家尼科尔斯提出了两种目标定向——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目标定向是与比赛发挥有直接关系的动机因素。任务或掌握目标定向与成功是努力并掌握这个信念相联系。当取得成功,并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时,内心会获得巨大的满足。运动员通过学习和掌握一项艰难的任务而获得成就感。任务定向的运动员,不管他们对个人能力如何认识,都会展现出适应动机模式。他们选择参加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些任务能使他们展现坚韧不拔和持续努力的精神。任务目标定向的运动员的比赛态度积极,能做到自己和自己比,行为控制好,情绪处于积极增力状态,注意焦点专注于动作过程及动作完成情况,对比赛有信心,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动摇。自我定向或竞争目标定向与这样一个信念相联系,即成功与一个人和他人比较的成绩有关,能力与努力无关。如果一个运动员比其他竞争对手都出色,却没有付出多大努力,那么这就是能力的体现。自我定向的运动员,成功是以能力超越对手,而不是通过努力或个人提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过于关注比赛结果,担心发挥不好,心理负担重,动作控制不好,情绪过度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信心。
王濛即是一名任务定向型运动员,她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自己和自己比,不过多关注对手,以超越自己为目标,情绪状态一直非常积极。
(四)责任心
拿下金牌后,王濛一口气感谢了所有人,同时表示愿在后面的1 500m比赛中为周洋做嫁衣,帮助队友冲击金牌。王濛现在表现得越来越大气,心中有队友和教练,更有作为队长的责任心。王濛夺冠后趴在了地上,大家以为她要亲吻冰面,没想到王濛居然对教练磕了两个头。赛后谈起自己的举动,王濛表示:“第一次磕头是感谢我的教练,我今天一直按她的指挥滑行。第二次磕头则是感谢领导、队医、队友,包括没有比赛的刘秋宏。” 王濛赛后还提到:“赛前我也有压力,但是想到背后有13亿人民,他们的支持就如同城墙一样推着我前进!”
恩情与责任能唤醒个体深层的情感,而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积极的情绪唤醒与比赛兴奋点的调节,是王濛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教练员的积极心理引导
李琰教练在王濛的整个训练与比赛过程中,充当了一名优秀的心理引导者的角色,王濛对李教练非常信服,师徒关系非常融洽,李教练的赛前指导对王濛起到了很大的暗示作用。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条件,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受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李教练积极有效的暗示作用,使王濛在比赛中能很好地按照教练员的意图行事,表现出最佳的执行力。
李琰教练还给王濛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减压渠道——和自己沟通,她作为倾听者,使王濛能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王濛能一直保持很好的情绪状态。李教练指导王濛“发挥好自己就行”,使王濛不过多关注比赛结果和竞争对手,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比赛过程,这是王濛再次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琰教练在女子短道速滑500m比赛前告诉王濛“不要苛求自己”,并特别嘱咐她要“抓住起跑”。“不要苛求自己”意思是不要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优秀运动员的共性品质,是维持长期艰苦训练的动力来源,但关键时刻过于苛求自己、追求完美的心理问题,往往是运动员赛前出现心理障碍的诱因。特意追求完美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运动员应将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一个适度范围,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抓住起跑”的目标设置非常简洁、具体,能将王濛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起跑过程的操作环节上,已显现出良好的比赛过程心理定向,比赛成功已是必然。
The Inspiration of Several Excellent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of Chinese Athletes in 2010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s
● ZHANG Zhong-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