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梅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民国时期河北水灾频发的原因探析
刘玉梅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 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 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民国时期;河北;水灾频发;原因分析
资料来源:李文海、林敦奎、程啸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出版 2000年版,第 371页—383页附录 (1912—1948)年间各省区历年受灾县数统计;《申报》(1912-1949);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大事记》,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李文海、林敦奎、程啸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中各地方县志;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市县概况》,1987年版。
由表可知,河北 38年间,有水灾记载的年份 33个,遭受水灾的县份累计达到 913个,如果以 20%以下县遭灾的年份为局部灾害年,21%—30%的县遭灾的年份为中等灾害年,31%—50%为大灾害年,50%以上为特大灾害年。那么,民国 38年间,直隶就有特大水灾年 5个 (1917,1924,1930,1939,1940),大水灾年 5个(1912,1922,1929,1932,1935),中等水灾年 4个 (1925,1926,1934,1943),其余为局部水灾年 。可以说,水灾的发生频率和危害性是相当高的。
河北水灾的发生与河流的决堤泛滥有着直接关系。几乎每次水灾的发生都是河堤溃决,河水泛滥造成的。如 1912年直隶发生大水灾,灾区达 36州县之广,灾民 140万之多,即由永定、大清、滹沱、子牙、北河等河相继决堤而造成[1](p806)。1917年夏秋之际,直隶连降大雨,永定,南北运河、潮白河等河堤相继溃决,致使天津、保定低洼各处尽成泽国,被灾地区 105县,灾民 630万[2](p176)。1919年 7月,直隶保定滹沱河决口,京南各处均遭大水淹没,京汉铁路冲毁数段,火车阻塞不通[3](p229);1929年直隶因大雨、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南北运河、潴龙河、子牙河、滦河、碱河、唐河、箭杆河及黄河等相继溃堤,从而造成 50余县被淹[4](p243)。民国 38年间,河北各河决堤泛滥非常频繁,据粗略统计,各河决堤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同表 1
说明:没有明确哪条河流泛滥的情况下,没被统计在内。
频繁的河水泛滥引发的水灾,给河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首先,水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每次大水之后,都会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庄稼被毁;房屋被冲毁,百姓无处安身,流离失所。如 1917年的大水灾造成 105县受灾,被淹区域共 12000方英里,房屋被冲者 80000处,衣食无着、啼饥泣寒者 300万人,田禾被毁者值 1万万元[5]。1933年,永定河泛滥,沿河农田被淹者在5000顷以上,北运河淹没农田 6500顷,南运河 5000千顷,子牙河2000顷,大清河 7000顷,滹沱河 7000顷,蓟运河 6000顷,共计40000余顷[6](p59)。1939年,灾地共计 5924823亩,财产损失总计30亿元[4](p521)。1949年 7月底至 8月初,三河县连降大雨,蓟运河、武河决口,全县 406个村均受水灾,共淹土地 17.1万亩,损坏房屋 2.4万间[7](p1007)。
其次,田地大面积荒芜。水灾对土地的破坏作用,首先表现在洪水后的土地沙化问题。洪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当水流至平坦地带或低洼处时,泥沙大量淤积,使土地沙化。“河北安平县滹沱河沿岸的土地原来十分肥美,1917年大水之后,沉淀的泥沙有四五尺高,将好土一齐埋没,变成半沙漠状态。原来尚可出产棉花和小麦,此后只能出黑豆,稍种高粱和小麦,都生长不良。[8](p56)”其次,水灾造成劳动力大批流失。1929年河北大水泛滥,83县遭受水灾袭击,仅这一年出关逃荒者就高达 20余万人[10]。大批农民的离村,使得乡村几乎十室九空,有的地区甚至“经数十乡村而不见一人。”由于劳动力的缺失,也常常会使大片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
其三,灾民生活困苦、无衣无食。
当然啦。你揭不开他的蹊跷,摸不着他的底细,他就万无一失呀。卢一平停一下,话锋突然一转。既使这样,我还有把握赢他,你信吗?
每次水灾之后,都有数十万、数百万的灾民在穷困和死亡线上挣扎。一方面是大灾之后,粮食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粮价飞涨。灾后粮价大涨几乎成了必然的现象,田间收成的锐减使粮食变得弥足珍贵,再加上一些奸商趁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粮价成倍上涨。1934年,“冀南大旱,冀北水灾,全省已有三分之一县份无收获望,致近三日中米麦价飞涨,米每斗售一元三,涨价三角,白面四十包售二元八角,涨四角,小麦因收割甚少,来源颇缺[11]。”丧失了购买力的灾民,没有粮食果腹,只能吃树皮、草根、野菜等。
由此可见,水灾带给灾民的危害已远远超出它本身。每次大灾的降临,都会使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无食可吃,无衣可穿,失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面临死亡的威胁。而灾难的副产品——饥饿和霍乱的接踵而至,更把灾民推进人间地狱般的悲惨境地,一场灾难就是对灾民的一场兵不血刃的屠杀。
自然环境是各种灾害形成的背景因素。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自然条件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明显。河北多水灾与其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1.地形对水灾的影响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西靠山麓,东临渤海,总的地形概貌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多为高原山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大的平原区。这种地形特征极易使河北暴雨成灾。夏季,季风携海洋温湿气流登陆,穿过低洼平原区,当抵达太行山、燕山迎风坡时,气流被迫抬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一旦大雨连降数日,就会引起山洪暴发,雨水顺山坡涌向平原区,造成位于平原区的各河中下游水量猛涨,加之下游排水不畅,洪水就会冲决河堤或漫溢而出,造成严重水灾。河北水灾大多是由此原因所致。
2.气候对水灾的影响
河北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很不均衡,春季降水量一般只有 40—8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10%以下,而夏季则雨水集中,一般在 400—5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水量的 65%—75%。[12]正是由于这一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使得河北春季多遭旱灾,夏秋季节多遭水患。民国时期河北许多灾荒年份的气候特征都验证了这一特点。如 1926年,直隶省暨京兆区上半年干旱;7月中旬狂风暴雨,河间、献县等 27县被淹。[22]1929年,春夏两季酷旱异常,7月中旬以后继以大水,各河溃决,50余县被淹[4](p241)。1932年,河北省上半年苦旱,北平等地出现水荒;7月至 8月大雨延绵,各河陡涨漫溢,被灾者达 45县 1300余村[4](p358)。1935年,河北自春徂夏,旱魃肆虐,入夏后,大部分地区均转旱为涝,黄河、永定河、北运河、滹沱河等相继溃决,全省被水旱风雹灾者共计 80余县,灾民 128万余人。[4](p466)
3.河流的分布对水灾的影响
河北河流众多,全省长度在 10公里以上的河流约 300条,分属于海河、滦河、辽河和内陆河四大水系。其中海河是最大水系,在全省 18.7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河流域占 12.46万平方公里。它汇集了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地的来水,在中游汇成五大支流,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北运河。到了下游,则归并为一条宽度很窄的入海河道——海河干流。这种典型的扇状分布特征极易使河水泛滥成灾。因为每逄雨季,上游来水太多,下游泄水能力又小,河水只能漫溢泛滥。如 1917年大水灾后,在水利局查勘津灾之呈报中谈到,“查此次天津水灾,其实则直隶五河之水,仅恃天津一线海河入海,容量本不能胜,各河河身均年久失修,下游复经淤垫,一遇上游涨水,漫决自在其中[12]。”据统计,根治前的海河干流连同几条减河泄水能力仅 4000立方米/秒左右,当特大洪水时,上游来水高达 7-8万立方米/秒或更多。因此,每到汛期,海河常常溢流决口和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痛苦灾难。
另外,河北河流多发端于西部的高原山地,有的上游还流经黄土高原 (如永定河)。西部的高原山地土质疏松,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土极易被雨水冲刷而下,河水到平原区后,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抬高河床或阻塞河道,使河水泛滥成灾。如 1917年顺直发生大水灾时,“永定河所带下之泥土,曾一度于四十八小时之内将海河河身填高八尺。河道即为泥沙所壅塞,其容水量自行减少,而水之来源仍不断增加。在此情形之下,势不得不决堤横流,酿成洪水之灾[13](p76-77)”1924年的河北大水灾也是由于“永定河绵亘千里,河身淤塞由来已久,河工当局对于工事又以敷衍行事,所以致成北方之大患[14]。”
灾荒的发生,有着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民国时期的河北,水灾频发,一是由于降雨量过于集中、降水量过大、河流下游排水不畅等自然因素所致,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其复杂的社会因素有关,如动荡时局下政府对水利事业的漠视和疏于管理,频繁的战乱造成水利设施遭严重破坏、森林植被被毁等等。
第一、动荡时局下政府对水利事业的漠视: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历届政府忙于争权夺利,对关系民生的水利事业无暇顾及。体现在:1.对于治水一事不曾设法防治,一日本农学博士横井时敏曾对此做过如下评论:政府“与农事至有关系之治水一事,未尝设法,致水旱之灾,无岁蔑有,尤政府所万不能辞其咎者也[15](p79)。2.掌管全国水利事业的官员全然不懂水利,“政府对于全国水利,漠不关怀,于国家要职专以位置私人,即谓全国水利局总裁、副总裁者,乃久委诸一毫无工程学识、以一官自荣之庸才[16]。”3.侵吞挪用水利经费。民国时期,国家财政匮乏,为了打仗和还债,水利经费一减再减。各地方当局为了各自目的,也纷纷侵占水利经费,“运河沿岸各县治运亩捐,大多为各县当局所挪用,既有少数解省之款,又被省府当局挪冲急用,以致治河工款,反告向隅。”[13](p97-98)1935年,河北建设厅长亲自对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治河积弊变本加厉,骇人听闻,除机关的侵吞工款,沿河居民的把持河工,以治河为终生职业,官民勾结,但愿年年决口,大家发财。面对如此腐败政治,难怪时人发出如此感叹:“彼苍苍者,制造灾祸之天然机械也,军阀官僚制造灾祸之巧匠也[17]。”
第二、连年的战乱加重或直接制造水灾
民国时期,国家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先是直奉皖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混战,后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各地方实力派、各党派的纷争,后是日本入侵华北……河北常年处在兵火交接之地,使得自然灾害更为频发和严重。
首先,由于战争,水利设施遭到人为破坏。在战争中,一些军阀为了筹措军费,不惜破坏水利设施。如 1926年底,直系军阀吴佩孚为筹集 500万元军费,不顾沿黄河各县千余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私伐黄河大堤固堤柳树,使几十年的辛劳化为乌有,为黄河以后的决口泛滥埋下了隐患[18](p931)。1937年七七事变后,各河堤防又遭国民党溃军的破坏,致使不少河堤被毁、大量堤树被伐。1939年 7月,晋察冀边区淫雨为灾,河水泛滥,日军乘机决堤,造成了几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被毁良田 17万余顷,被冲粮食 60余万担,淹没村庄万余,灾民达 300万人。8月,日军在华北“扫荡”失败后,为了用水淹没抗日根据地,又在冀中决口 185处,决堤120道,致使冀中汪洋一片,尽成泽国[19]。1943年,日本侵略者又在冀南区将运河、滏阳河决口,并破坏了漳河河堤,使冀南 30多县洪水泛滥成灾[2](p278)。1946年国民党政府为发动内战,阻止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蓄意制造了冀中文安等地的水灾。5月中旬,唐官屯国民党军及伪军秘密将减河、运河交流处机器水闸彻底破坏,致使运河水势陡涨,青县国民党军又将运河上流西堤掘开,滚滚大水直冲抵静海滩里村边,浪高 4尺余……5月 19日,国民党保安警察,将我茁头文安洼泄水渠大闸破坏。据 1946年 6月 12日《解放日报》载:“冀中文安、静海、大城三县历时两年多修筑的文安贾口、詹洼导河入海工程,近复遭津浦北段国民党军及伪军破坏,千万亩苗禾复被水淹”。
其次,军费侵占河工款
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河北财政非常窘困。“旧直隶在民国十四年前,每年收支不敷,负债已达 1680万元,自十三年冬,军费骤兴,军费由五六百万增至一千余万,财政更形窘迫……及至北伐告成,军事告一段落,而财政仍无善后办法,河北省境内驻军不下三四十万人,仅就平津卫戍军及收编降军,饷糈计之,须月支三百万,而合旧直隶、京兆境内之中央收入及国家税收,不过年得三千万,仅充一部分军费尚嫌不敷,何论乎全部军费?其他经费之无着落更不待言矣[20](p19)。”由于经费不足,水利事业废弛,原有的救灾政策、措施皆成空文,政府的救灾功能丧失殆尽,以致即使有小的旱涝失调,也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有时政府虽有心救治灾荒,但大多因为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更有甚者,为了筹集军费,甚至挪用原预算中的水利经费。据 1928年《各省灾情概况》中载:“自军阀盘踞,所有河工之款,尽归军用。”难怪外国人都感叹:“内战和争权夺利,在一些人的思想上远比治水更重要[21](p208)。”
第三、战争使森林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
河北多水灾和森林的极度匮乏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和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森林的重要作用并没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滥砍滥发、垦荒种地现象非常严重。民国时期,河北的森林覆盖率已降到非常可怜的地步,但是由于战争原因,森林植被遭到进一步毁坏:1.战争年代,战火烧山烧林是常有之事,十年内战期间,蒋介石军队为了清除游击队的斗争屏障,多次放火烧山。抗战期间,日军为攻击中国军队,或采取飞机轰炸,或放火烧山,多次引起森林火灾。2.交战双方为修筑工事,大批砍伐林木,造成森林的大面积锐减。如 1928年 4月,奉军、晋军大战望都东北,立局支应,5月,韩复榘率兵 30000人,驻境 2月有余,斫伐围城河大树作柴[23](p634)。据国民政府农林部的调查,抗战八年,因战争使森林直接被毁的地区达 21省,间接受害的达 26省[8](p101),其中包括河北省。3.兵灾年份,灾民为了生存,往往以树皮,草根为生,使得那些零星树木也难幸免。整个民国 38年间,由于战争的破坏、火灾及大量砍伐,至解放初期,河北的森林覆盖率已经非常的低。如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在隋唐时期为 50%;民国后则降至 5%以下,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总之,战争对灾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恶化了社会经济条件,大大削弱了政府和人民的抗灾能力,另一方面,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自然条件,从而使自然灾害的发生愈发频繁和严重。
民国时期,河北水灾之所以频发,与这段特殊的战乱年代有着直接关系,由于政局动荡,战乱不断,使得关系民生的水利事业被长期忽视并遭到人为破坏。所以,保持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注重水利建设,保护好自然环境,是减少水灾的根本。
[1]李文海,林敦奎,程啸.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1840-1919)[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大事记 (1840-1949)[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3]东方杂志,第 16卷第 9号.
[4]李文海,林敦奎,程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 (1919-1949)[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水灾冬赈尚少三百万[N]申报 1917-11-11.
[6]苏筠.中国农村复兴运动声中之天灾问题[J].东方杂志,第 30卷第 24号.
[7]河北省地方编纂委员会.河北市县概况 (内部印行)[M].1987.
[8]夏明芳.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M].中华书局,2000.
[9]西报述直隶水灾[N].申报 1917-8-7
[10]夏明芳.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 [J].抗日战争研究,2000(2)
[11]河北粮价大涨,申报,1934-7-25
[12]水利局查勘津灾之呈报[N].申报,1917-12-13
[1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书店,1984.
[14]京兆水灾之损失,民国日报,1925-8-4
[15]君实.中国之农利增进[J].东方杂志第 15卷第 11号 .
[16]黄攻素.救死 [N],晨报 1920-9-21.
[17]北方又告大水 (杂评)[N].申报 1921-8-1.
[18]乔志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M].人民出版社,1998.
[19]冀中五年来水利工作总结 (冀中行署)[J].1943-4-22.
[20]诸青来.近十年全国财政观[J].东方杂志第 25卷第 23号 .
[21][美]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M].三联书店,1990.
[22]翟旺.太行山系森林与生态简史 [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23]王德干.望都县志 [M].成文出版社,1934.
[责任编辑:王云江]
On the causes of frequent floo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 IU Yu-mei
(College of History,Hebei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The HeBe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northern China,according to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l imatic characteristics,it should be dominated by the drought.In 38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however,floods actually was more than drought,why?In thispaper,through a simple analysis,we should find:the occurrence of floodsweremostly due to the heavy rain,the river breached barrier ruined.Except the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HeBei,monsoo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the distribution of rivers conditions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the main reason was that the waterbank didn’t repair,the forestwas destructed,embankments have been caused by vandalis m.These factorswere due to political instability,wars and other conflicts caused by age.Therefore,disaster prevention is not difficult,as long as the country’s stability,focusing o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any disasters can be avoided.
republic of China;Hebei;frequent floods;cause analysis
K258
A
1673-9477(2010)02-0091-03
2010-5-17
刘玉梅 (1971-),女,河北任丘人,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史、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