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户农业投资行为分析

2010-09-10 09:04雷锦霞薛雪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效益农户

雷锦霞,薛雪梅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农业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进入21世纪后,农业的投资主体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户已成为我国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间接型、诱导型和补充型”财政农业投资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户投资的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2]。在此新形势下,完善山西农业投资机制,激发农户投资农业的热情,对于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山西农户农业投资现状分析

1.1 农户投资已成为影响山西省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

农户投资主要是农户为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对土地和购置各种生产资料资金的总投入。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确立了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配合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占有权和使用权,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有能力成为农业生产投资的主体。考虑到山西省农村的实际,农户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多数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本文以山西农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分析农户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变动关系(图1)。

由图1可知,农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呈波浪状上升趋势,2007年投资额是1985年的9倍,表明山西农户投资农业的总量呈增长态势。1985—1999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财政投资、集体投资的作用还较大,农业总产值的变动与农户投资的相关性不十分明显;200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农户投资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农业总产值的增减与农户投资增减的相关性加大。

1.2 农户投资中生产性资金与非生产性资金差距拉大

农户支出通常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表1表明,从1980年至2007年,农户生产性资金支出和非生产性资金支出都在逐年增加,但生产性资金支出与非生产性资金支出的差距在逐年拉大。198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全年支出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1980年高达90.21%,2004年以后支出比重较前几年小幅回升。农户用于生产性包括家庭经营费用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由于农户家庭经营多元化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支出总量增长较快,但支出比重变化不大,与生活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差距明显拉大。

表1 山西省农民人均全年支出情况

1.3 农户投资非农化倾向加大

长期以来,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一直是农户增加投入面临的一大障碍。农户作为独立的自主经济体,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兼业经营和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民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非农经营比重增加,抑制农业投资。

表2表明,从整体上看,农户人均家庭经营投入效益中,第一产业的收支比小于同期二、三产业的收支比。以资金效益差别显著的1998年为例,农户一、二、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4.85,1∶14.73,1∶6.79,即第一产业的单位投资效益只相当于第二产业的32.92%,第三产业的71.42%。到2007年,第一产业投资效益也只相当于第二产业的70.5%、第三产业的80.1%。二、三产业的高投资回报,吸引了大量本应投向第一产业的农村资金。

表2 山西省农户人均全年家庭经营收入与费用支出 元/人

由统计数据可知,非农经营的效益总是高于农业经营,这导致假若农业经营效益仅有小幅提高且没有超过非农经营效益,其激励效果将是有限的。另外,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受挫,农户投资非农化趋势加剧。

1.4 农户投资的短期性行为明显

农户家庭经营受市场影响较大,并且农业生产有着弱质性的特点,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这影响了农户投资农业的持续性,表现为投资结构和数量的变动性较大,短期性现象严重。即使在第一产业内部,农户投资也比较分散和短期。

表3表明,山西省农户投资主要涉及到农业、林业、牧业多部门,投资额和投资比重在各年间变动较大。从1980年到2007年,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中,农户农业支出比重最低为1980年的23.66%,最高为2003年的68.46%,支出比重相差44.80%;牧业支出比重最高为1980年的74.59%,最低为1990年的17.79%,相差56.80%;林业支出比重均在1%以下,但投资额由1980年的0.02元/人增加到2004年的达最高值4.51元/人。农业虽然是山西省农户投资的重点,但受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投资比重呈波动性变化,近年已呈现出下滑趋势,而家庭牧业的投资呈上升趋势。农户农业投资的短期性特征明显。

表3 山西农户人均全年家庭农业经营费用支出结构

2 提高农户投资热情的障碍因素分析

2.1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影响了农户投资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表现在生产周期长、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品需求弹性小、行业壁垒低、市场风险不可预测等,这些不稳定因素时刻影响着投资的安全,从而左右着投资者的行为[3]。目前,农业在生产技术无较大突破、风险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的不稳定收益难以改变,从而造成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后劲不足。

2.2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农户的投资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绝对效益和比较效益低下是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受利益诱导的影响,农户投资的非农化倾向进一步加重。农业投资相对量递减是农户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对农业投资收益不断下降这一市场信号做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也是对市场法则要求的投资趋利性的正当反应[4]。从表2还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收支比除个别年份外,均低于二、三产业。农业生产的低效益性,也使这一产业仅仅显示了农产品生产的单一功能,没有成为家庭增收的主要手段,从而难以调动农户投资的积极性。

2.3 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削弱了农户的投资热情

据《瞭望东方周刊》披露,200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7%,其中12月上涨13.0%,2008年1—2月上涨15.4%,呈现加速上涨态势。2008年4月,化肥涨幅达到70%~80%。同时,农用柴油、农药、农用薄膜等价格涨幅均明显高于粮食价格的涨幅。2007年山西省人均全年家庭经营收入2 822元,比上年增加17.9%;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得农户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达872.35元,比上年增加了26.49%(表2、表3),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尽管国家为农民减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种粮直补、农机补贴等,但却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高而抵消,致使农户投资农业热情下降。

2.4 农户的低素质是影响农户投资的内在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批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现象突出,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上农户投资的同构化造成农户与农户的激烈竞争,争夺产品和原料市场,从而使投资效益下降,挫伤了农户投资的积极性[5]。

2.5 农户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农户投资

目前,随着国家、集体对农业投入的减弱,农户在农业投入中所处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农户生产性投入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善,受市场的制约,农户对农业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的中长期投入缺乏信心,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3 提高农户对农业投资的措施与对策

3.1 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吸引农户投资农业

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进行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好农业生产物资的市场供应,控制价格上涨;增加政府的农业生产投入,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制小型农业机械,适度规模推行农业机械化经营,提高农地效益。

3.2 建立农户投资保险制度,增强农户投资农业的信心

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应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长期价格保护,加快建立大宗农副产品市场风险资金和专项储备资金,减少农民投资预期的失误,增强农户对农业投资的信心[6];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政府负担大部分费用的“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框架,从而实现农民国民待遇的要求[7];建立明晰化、规范化的土地管理制度,保证和提高农户中长期投入的收益。

3.3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农户投资农业的热情

研究表明,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助于农户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地权不稳定使农民无法预期自己承包的土地何时被调整给别人,容易采取短期经营行为[8]。目前,尽管农地规模经营呼声很高,但是山西省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处于隐蔽性的失业状态,家庭承包经营正是通过人均分地扩大了单位土地对就业劳动力的吸纳,增加了劳动投入和农业产出。因此,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可以对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消灭隐蔽性失业)可适度开放土地产权流转市场,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多数地区在短时间内还应继续稳定地权,以保证农户对农业的投资。

3.4 增加农户贷款机会,促进农户投资农业

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适度自由化是解决农户信贷瓶颈的出路,也是增加农户贷款机会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加强商业化小额信贷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措施保证其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和资金自给能够长期运作。另外,适当地放开利率管制,允许利率的市场化,并使之成为调节资金供求的手段,但同时要对其监管,防止高利贷等行为的出现。

3.5 提高农民收入,保证农业投资来源

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对良种、农机具的补贴等财政政策的落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控制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来增加农户的相对收入。还可通过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的来源才能有保障。

[1] 郑社奎,范堆相.山西农村50年[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251-260.

[2] 陈铭恩,温思美.我国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4(2):24-27.

[3] 韩留富.试析增加农户农业投入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0(3):35-37.

[4] 张国华,杨秋林.我国农业投资现状评价及政策建议[J].投资经济,2002(5):53-55.

[5] 李宁辉,孙继伟.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 [J].统计研究,2006(6):58-60.

[6] 陈立双,张谛.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4):40-46.

[7] 陈躬林,严思屏.制约农户农业投资的深层次因素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6):45-48.

[8] 赵慧娥,王志丹,董运来.“十五”期间辽宁农业投资评价及发展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6):5-8.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效益农户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