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贸》记者 吴篁、张 菁/文
产能过剩似乎已经变成了一句咒语。看上去很美的经济泡沫,梦醒之后的全球危机,在稳定中谋求增长,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中国正在走出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眼前的中国经济犹如走钢丝表演者,在世界万千观众的瞩目中摇摇摆摆寻找最佳平衡点。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了其首份关注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问题的行业性报告——《中国产能过剩研究——成因、影响和建议》。这份60页的报告由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共同完成,详细分析了中国六大核心产业目前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着重研究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评论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产能过剩的影响是微妙而又深远的,影响着数十个行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破坏着经济的增长。在中国国内,过剩的产能降低利润率,阻碍创新,妨碍真正优秀的本土企业的涌现。而在国际上,产能过剩明显加剧了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压力。这一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解决方案,这不仅关乎广大中国企业及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全球经济体系的完善。中国繁荣昌盛,我们所有人都获益匪浅。”
其实,早在欧盟商会发布该报告之前,全球著名的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已经将“来自中国的超量生产能力”列为经济泡沫之一。
不过,其实“产能过剩”这个概念,只是相对而言。目前在我国,产能过剩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欧美国家,一般是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产能过剩的表现有: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信息不对称、贸易市场壁垒、重复建设等等,经济发展的环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凸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资金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政府开始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投资迅速增加。戴尔·乔根生(Dale Jorgenson)的现代计量经济学表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投资。的确,大量的投资在这次的经济风暴中确保了中国较高的GDP增长速度。但同时,投资市场的盲目性也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风险。不过,对比这一点,更多的人担心的是,中国的产能过剩会导致贸易摩擦的加剧。
商务部的统计表明,今年1—10月,我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共涉及116亿美元。而在往年,中国受到的贸易救济调查最多是在40起左右。而在目前全球正在调查的未实施贸易的救济措施中,也有77项涉及到中国的利益。
伍德克指出,产能过剩会引发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进一步上升。
其实,从去年8月至今年8月,以3个月移动平均值计算,欧盟已经从26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变成了1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贸易摩擦的加剧,离不开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应对贸易摩擦的加剧,除了解决中国内部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要看见“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被妖魔化了的形象。
除了提出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研究报告也针对如何通过转变政策重点,如何继续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总结了数十条参考建议,其中包括:刺激国内消费增长,确保新增投资更关注于“智慧型”投资,而不只是投资额的积累;通过鼓励行业竞争,促进服务行业的活跃发展(这一行业对原料和能源的需求较少);在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内,鼓励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驱动体系;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创建一个更为平衡的资本、能源及原料成本体系;加强中央行政机构(如环境保护部)对国家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及对地方保护主义的遏制力等。
产能过剩为中国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批评的声音,也让中国更清楚的看到了发展的方向。
如何解决产业中低利用率的问题,如何解决环保、健康、安全标准以及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研发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提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解决贸易融资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在摸索中前进,探求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