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1)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研究
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1)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从根本上解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其本质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基本特征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和多目标性;基于系统论方法,本着和谐、高效、持续与整体性的原则,本文对该产业结构模式设计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体系及其体系架构图。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产业结构;体系架构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conserv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essentially sustainable mod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That is a resource-saving,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protec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It thoroughly remodels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of over-consumption,heavy-pollution,heavy-emission,vicious circle and inefficiency.It aims at comprehensive,efficient,harmoniou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and bases on industrial ec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circular econom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at is,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industrial ecologic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and multi-objective.Based on system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s of unisonance,efficiency,sustainability and comprehension,we presentes its contents and flow of design,and developes a syste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conserv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ts system structure framework.
Key words:conservation culture; ecolog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system structure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式[2-3]。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引伸到经济社会领域。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四个层次,即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和产业文明建设,其中产业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4]。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5]。 Robert Frosch 和 Nicholas Gallopoulos 1989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发表的一篇文章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正式提出 “产业生态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的概念,认为产业系统可以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清除者”的物质循环过程在企业之间建立物质和能源循环使用的共生关系,从而将产业系统转变成产业生态系统[6]。Oran R.Y 和 Frans Berkhout等人研究了全球化对人类-环境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应变能力,脆弱性和适应性的影响[7]。屠凤娜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其本质是建立涵盖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的“绿色产业”[8],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很多学者对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应该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层目标,且考虑资源约束[9-11]。黄勤等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就是 “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其本质是可持续的产业结构[12]。本文将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内涵与特征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基于系统论方法,将该产业结构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一体,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设计内容与流程图,进而构建出其产业结构体系架构。
产业结构既是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的关联映像,又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演化状况[1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从根本上解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其本质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产业结构不同,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合理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规模与程度,使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全面优化,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改变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改变以往以人为中心、改造征服自然的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2)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工业文明认为自然资源与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考虑能源的节约与增值问题,其生产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直线式非循环生产。生态文明则谋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谋求人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因此生态文明要求新的产业结构从保护环境出发,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与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以产业化生产协作的方式将人们从事生态建设零星的、分散的经济活动进行组合、优化,实现生态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过程[14];产业生态化是以系统化、生态化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目的的过程,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的过程[8]。两者都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发展过程,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
(3)多目标性。工业文明下传统的产业结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仅考虑经济增长,不考虑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而生态文明则要求新的产业结构应该在人口、资源、能源、科技和政策等约束条件下追求多重目标—经济平衡稳步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等。
总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与自然复合的生态产业体系,应该考虑多方利益,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文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通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
3.1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设计原则与过程
产业生态学原理认为,生态产业设计原则包括: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网络耦合、柔性结构、自我调节等[5]。所谓横向耦合是指不同产业间的横向耦合与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纵向闭合是指从源到汇再到源的纵向耦合,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及环境保护于一体,各次产业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把系统要素通过纵、横向整合之后形成一种网络连接即所谓的网络耦合;柔性结构和自我调节也是极为重要的设计原则,是一个系统适应性与应对风险能力的体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设计同样要坚持生态产业设计原则,同时还必须坚持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和谐性是该产业结构的本质内涵和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和谐性既指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也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还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即人际关系的和谐;高效性是指资源、物质与能量的集成与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是改变高能耗,高投入,非循环产业模式的重要的性质;持续性与整体性同样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设计及其重要的原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要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效益。
基于以上原则和系统论的方法,本文认为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设计的内容与过程应包括发展现状的系统诊断、综合功能评价、目标与产业结构设计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方面 (见图1)。其中产业发展目标应该包括:产业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保障、生态建设和技术进步与应用等多重目标;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人造生态系统也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受到资源供给、市场波动、技术变化,企业结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结构与功能在发生变迁[15],因而要在不同的阶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对于系统的综合评价应该从时序与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
依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在系统环境里,通过一定的方式耦合而成的有序整体,以实现系统功能。作为一个生态产业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四大要素构成的。在这个人造生态系统里,各个产业的相对关系是模拟自然生物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他们在实现系统的功能时分别扮演着各自对应的角色。其中,生态农业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而环保产业即还原者。基于产业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论中系统相关性、整体性、动态性和有序性的特点及系统共生原理,本文建立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架构图,以清晰的表示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网络耦合的结构关系(见图2)。
生态农业有别于一般农业的重要特点在于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论方法去指导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以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为宗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5]。生态农业要求在洁净的生态环境下,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等相结合,强调通过各部分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系统化的生产,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较大的综合效益,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和整个产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的,以资源能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16]。生态工业的本质是采用消除或重复利用废料的“封闭循环”生产系统,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减少废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17]。生态工业包括资源生产部门—为工业生产提供资源与原料的部门,绿色制造业、生态加工业、绿色建筑业、绿色化学等加工生产部门和还原生产部门。其中还原生产部门主要目标是将使用过的工业产品、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资源化、再产品化或者无害化处理。生态工业要求其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避免生态破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生态服务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论方法,以能源资源节约共享、产业高度关联、产品及服务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倡导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一种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模式。生态服务业的实现要求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清洁化和消费模式绿色化。生态服务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生态服务业,另一类是智力生态服务业。前者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目的包括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后者则以研发、教育和管理为目的包括生态信息、生态金融和生态产业教育等产业[18]。
环保产业是为生态化生产服务的产业,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服务以及工程承包的新兴产业[19]。这些产业主要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其生态经济功能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或分解者。环保产业具有全方位渗透性、动态发展性、高技术支撑性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等鲜明特征。环保产业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节能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例如水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治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环保检测分析仪器等;二是新能源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三是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四是生态技术研发与环保服务体系。
总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耦合结构,是一个具有时、空、序的复合网络体系。其中,生态农业为其它产业提供原料、产品及市场,是该产业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工业则是该产业结构的核心与关键,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实现减量化,通过资源化与再产品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向其它产业提供产品与设备;环保产业向其它产业提供清洁设备和生态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处理向其它产业提供再生的资源与能源,保护环境;生态服务业通过生态产业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产业高度关联的互动耦合生态产业结构体系。
全面、高效、协调、可持续,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建立这样的产业结构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系统的结构设计原理、内容框架与过程方法有助于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优势与障碍,正确把握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基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结构设计原则,本文给出的体系架构图,清晰明了地表现了该生态产业体系的产业内及产业间的环形网状结构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仅从定性与定位的角度进行,在今后研究中,需对该产业结构形式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10-18.
[2] 申曙光.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明[J].学术月刊,1994,(9):34-37,44.
[3] 申曙光,宝贡敏,蒋和平.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1994,(1):49-53.
[4]姬镇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4-120.
[5] 王如松,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5):7-12.
[6] Frosch,Robert A,Nicholas E,Gallopou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Meriean.1989,189(3):152.
[7] Oran R Y,Frans B,Gilberto C G,et al.The globalization of socio-ecological systems:An agenda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304-316.
[8] 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J].观察与思考,2008,(18):36-37.
[9]裴建峰,葛新权.中国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模型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8,13(3):42-46.
[10]原毅军,董琨.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8):53-55.
[11]潘文卿.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7):23-29,58.
[12] 黄勤,邓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天府新论,2008,(5):48-51.
[13]毛峰,株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155-159.
[14]岳太青,孙同洋.生态优先产业拉动走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J].林业经济,2003,(9):56-58.
[15]王政,石磊,贾小平.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J].生态学报,2009,29(2):810-814.
[16]马传栋.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EB/OL].http://www.dzwww.com/dazhongribao/lc/200304060009.htm,2003-04-06.
[17] 金涌,董丽华,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4):1-6.
[18]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市政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32-47.
[19] 杨凯,汪兴涛,包静晖,王晓燕,徐启新.环境保护产业产值与价值评价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9,18(3):206-209.
(责任编辑 谭果林)
Study on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Conserv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Li Chunfa, Li Hongwei, Xu Shi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91, China)
F049.205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BJY004);天津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资助项目(ZD200729)。
2009-07-28
李春发(1968-),男,湖南郴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工业工程、产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